查看原文
其他

广东东莞:“非遗在校园”星火燎原

文化莞家 2022-06-21

5月13日,中国文化报第2版刊登了题为《广东东莞:“非遗在校园”星火燎原》的报道,以下为全文内容:

自4月20日东莞“非遗进校园”启动以来,非遗传承人纷纷走进校园,在孩子心中种下保护传统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子。2014年起,东莞市文化馆、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开展“莞脉传承之非遗进校园”活动,已实现从幼儿园到高校全覆盖,从“进校园”走向“在校园”。今年东莞“非遗进校园”活动升级了进校园场次数量与传承模式,将举办超过100场活动,当年点燃的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

逐级递进,体系化常态化传承

东莞市文化馆馆长、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黄晓丽说,8年来,全市共有80多所学校开设非遗特色课程,培育了24个“东莞非遗在校园传习基地”,组织开展“非遗进校园”示范性活动220余场次,受益师生达85万人次。在2020年广东省20个“非遗进校园”精品案例和优秀案例中,东莞市占3个,标志着东莞“非遗进校园”已经进入高品质发展时期。

莞城步步高小学的“莞文化寻根之非遗莞草”项目是2020年广东省“非遗进校园”优秀案例。该校校长尹凤葵表示,“非遗进校园”不是一个个零散的活动,也不只是多个活动的浅层体验,而是让学生经历从理解认知到实践体验再到成果分享的过程。该校开设的“莞草未来课程”项目采用逐级递进式教学方式,让一二年级学生认识莞草,三四年级学生探究莞草,五六年级学生传播莞草。

企石镇江南小学的学生以农村子女和外来务工子女为主。如何让学生高效、快乐学习,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是学校需要解决的问题。2012年起,该校将剪纸与课堂相结合,自编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剪纸》,让孩子在剪纸中体验快乐。该校剪纸特色教学项目负责人吉大炼介绍,江南小学将剪纸特色学校建设分为三个阶段:初级阶段培养学生兴趣和动手能力,中级阶段重学生熟练地掌握剪纸艺术的基本方法和步骤,远期发展目标让学生独立创作有吉祥寓意的剪纸作品。8年来,累计参与剪纸课程的学生约2000人次,学生作品获40多个奖项。

常平实验小学从10年前就依托省级非遗项目横江厦村游旱木龙,开展游旱木龙知识普及教学。常平实验小学校长戴彦勋介绍,该校探索出“四个一”教学模式,即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一套科学的教材、一支稳定的队伍和一门体验性十足的课程。学校编制的校本教材《百年旱木龙》分基础篇、融合篇、发展篇,其中,基础篇用于一二年级,普及旱木龙文化及其历史;融合篇用于三四五年级,将旱木龙文化与多个学科融合;发展篇则用于六年级,让学生自主开发项目课题并形成毕业论文。

“糖不甩,鸭膥丝,甘甜爽滑好清奇……”在东坑中学多媒体音乐课堂中,同学们在木鱼歌传承人黄佩仪的带领下,唱起了木鱼歌《甜甜蜜蜜糖不甩》。黄佩仪说,东坑中学从普及和提高两个层次开展木鱼歌教学,尤其针对提高班的学生,把木鱼歌与音乐、语文结合,不仅要求学生学会弹唱和鉴赏,还要掌握音乐理论,进行词曲创作,参加公益演出锻炼自己。在学校和传承人的大力推动下,东坑木鱼歌的传承和弘扬呈现出新局面。

寓教于乐,激发兴趣与共鸣

沙田镇中心小学早在2007年就组建了学生咸水歌队伍,将省级非遗项目咸水歌作为特色校本课程,把传唱咸水歌作为特色项目。该校音乐科老师陈美娥介绍,在实施“咸水歌在校园”的过程中,音乐科组老师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编写校本教材《咸水谣》,将咸水歌文化、疍家文化渗透进每个年级,带领学生了解沙田历史。面对许多孩子不会讲粤语、对咸水歌没兴趣等难题,老师选择有趣、向上而又易于学习演唱的歌曲进入课堂,如斗歌类的《猜船名》《猜花名》《拆字眼》等,以猜谜语的形式,引起学生的兴趣与共鸣。

长安镇乌沙幼儿园从2012年初开展“粤剧进校园”活动,逐步形成“非遗在校园”传习特色。然而,开设幼儿粤剧课既没有经验可以借鉴,还有很多家长不理解。为此,该园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将工尺谱的学习儿童化,将唱念做打渗透到各领域教学中,将粤剧融入幼儿早操活动中,普及教学与节目排练相结合等,让孩子们逐步爱上粤剧。同时,以有趣的、游戏的方式展现粤剧文化,创编了幼儿喜爱的粤剧操,选择适合孩子的粤语儿歌、粤剧小曲。

莞城第一幼儿园建立了非遗教育传承学习点,以粤剧、醒狮、特色建筑、花灯、莞城美食等项目为着眼点,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点进行分层次分梯度教学。其中,“莞文化”社会性游戏“小莞城逛老莞城”集市深受孩子们的喜爱。经过两年多的努力,该园15个室内莞文化主题教学场馆和21个室外莞文化游戏区已全面开放。

石龙镇实验幼儿园从2015年起,围绕新昌鼓制作技艺、醒狮头制作技艺、木屐制作技艺、灯笼仔制作技艺等本土非遗项目开设主题课程,参与学生累计达1200人。园长徐菁菁说,该园设置拓展型极强的游戏化社会实践亲子活动,开展“寻找石龙的足迹”非遗历奇亲子实践、非遗庙会等活动,以拓展亲子游戏模式带学生走进社会实践。“只有结合幼儿的年龄和学习特征,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加深幼儿的理解和认识。”徐菁菁说。

重视实践,传递工匠精神

莞城英文实验学校的研学旅行案例是2020年广东省“非遗进校园”优秀案例。校长林的萍说,该校所有非遗课程都采用PBL(问题式学习)项目式学习,各学科围绕核心问题指导孩子们探究。比如石龙灯笼仔项目,美术老师指导学生探究色彩搭配,数学老师带领学生分析构图,语文老师引导学生写观察日记。每个项目的传承人还会指导学生独立完成样品制作。如通过制作茶山泥公仔、石龙灯笼仔、寮步莞香牌,提升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剪纸艺术是常平实验小学“非遗在校园”传习实践中的特色项目,也是该校“尚美教育”的闪亮名片之一。戴彦勋说,学校将剪纸主题生活化、活动组织趣味化,指导学生用剪纸特有的艺术语言来表现生活,装扮生活。学校积极组织平台,比如每年春节举行“过新年,贴窗花”实践活动,评选尚美之星——“剪纸小能手”,组织学生到社区送吉祥作品,举行“千人剪纸”专场活动等,让学生学以致用。

沙田镇中心小学将咸水歌教学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使教学融入到社会生活中。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咸水歌比赛,在体育艺术节、班级音乐会上加入咸水歌表演,为学生搭建展示平台。学校还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创编咸水歌歌词。据该校副校长郭兆锋介绍,去年学校征集了80余首学生新作,激发了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创作词曲的动力。


END


来源:‍‍‍‍‍‍‍‍‍‍‍‍‍‍‍‍‍‍‍‍‍‍‍‍‍‍‍‍‍‍‍‍‍中国文化报‍,编辑:圆圆

统筹:利民,审核:莫家鋈,终审:何超群

添加小莞家微信Dgwhgxgj,备注“加入群聊一起玩”进粉丝群



合唱节展播 | 全城招募!这一万众瞩目的席位,静候你!

2021-05-12

全民抢票丨舞游“风暴”来袭,练形体提气质、学莞草编织,先抢先得!

2021-05-12

2021中国(东莞)森林诗歌节 | “三名”采风作品展播(六)—林馥娜篇

2021-05-12



在看你就赞赞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