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因为一份包薯条的中文报纸,这个外国人决定到中国看看……

白旭 环球杂志 2023-03-04
古德曼与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合影

澳大利亚社会学家戴维·古德曼一直记得半个世纪前他在英国一家中餐馆吃饭时,用来包炸鱼薯条的那张中文报纸,他说那个巧合预示着他和中国“注定的缘分”。

过去的40年中,他在中国的很多城市居住过,从苏州到兰州,从太原到成都。

“我喜欢去探访中国的不同地方。”他在接受《环球》杂志记者采访时说。“那些地方风景优美,人非常善良。”

今年74岁的古德曼出生于英国,上个世纪60年代,他在曼彻斯特大学读书。一次他到一家中餐馆去吃午饭,发现用来包食物的是一张《文汇报》。当时他并不懂中文,不知道报纸写的是什么,但是报纸上的图片深深吸引了他。

他在大学学习的是中国政策研究。“学习中我对中国越来越感兴趣,毕业的时候我决定,要去中国看一看。”他说。

古德曼第一次到中国是1976年。他看到的一切让他着迷,那些都和他想象中不太一样:各种各样的人,淳朴而友善。

于是他决定要到中国继续学习。他在当时的北京语言学院(北京语言大学前身)学习了中文后到北京大学学习经济。“那段经历很有意思,我学到了很多东西。”

此后古德曼回到英国去教书,但是不久后得到了一个机会:纽卡斯尔大学要和山西太原的一所高校开展交流项目,他因此再次到了中国。

“我和山西的缘分从此开始。”古德曼回忆说。他在山西做了很多研究,写了一些书,不但关于山西的发展,还讲述了山西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以及中国共产党在那里的发展。

他1987年搬到了澳大利亚,但是对中国的爱并未终止。

采访中,他对中国的很多方面津津乐道:山西的面食和婚嫁习俗、青海省黄河上游壮美的风光,以及在江苏苏州骑行中的所见所感。

古德曼拍摄的20世纪70年代与21世纪初北京的街道变化

他还收到过不少中国朋友赠送的礼物,其中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十二生肖的剪纸,他的名字被写成汉字放在最中间。这个剪纸至今仍挂着他家的墙上。

这些年当中他见证了中国的发展。古德曼爱好摄影,曾用镜头记录下上世纪70年代中国不少地方的样貌。三四十年后,他再次回访,在同样的地方用同样的视角,拍摄下那里翻天覆地的变化:道路变宽了,车辆变多了,平地起高楼,旧貌换新颜。

古德曼拍摄的20世纪70年代与21世纪初重庆的城市面貌变化

“1978年改革开放刚刚开始的时候,中国以外的不少人都认为‘想法不错但是中国不会发展太快的’。”他说。“然而中国发展的速度超乎预料。”

“社会科学必须融入中国的经验,而不是告诉中国它应该做什么。”老教授接着说。“你不能假设你在中国看到的现象都符合你在其他地方看到的所谓‘标准模式’。”

古德曼拍摄的20世纪70年代与21世纪初南京铁路设施变化

古德曼现在是悉尼大学中国研究中心负责人。他长期以来呼吁改善中澳两国关系,批评那些“宣扬对中国的恐惧,将其政治化并从中获得机会”的人。

今年5月澳大利亚大选之后,他联合澳大利亚另外14位资深学者发表了一封公开信,呼吁澳政府改善对华关系。

公开信写到,澳政府换届,给澳中关系改善带来机会。作为研究中国的教授们,大家认为,新政府可以避免上一届政府过于激进的做法。在外交关系处理上,澳方需要做的是双向沟通,而不是“扩音器外交”,应少一些公开挑衅,多一些国际参与合作。一个同时考虑到大国的战略关切、外交和经济利益的对华政策,可能会更好、更持续地确保澳国家和经济安全。

谈到发起联名公开信的最初想法,古德曼说:“我们对上届政府处理中国问题的方式感到震惊。在我们看来,那似乎不是很有成效。我们希望传递给政府的是更多地依靠外交,而不是公开喊话,那样做是非常离谱的。”

在期待中澳关系有所改善的同时,古德曼希望能够再次回到中国。

“我和两个中国朋友在做一个关于共同富裕和地方社会治理的研究项目。”他说。“我盼着能尽快回去。”

热文推荐




编辑:张海鑫

总监制:刘明       执行总监制:陈泽伟
监   制:乐艳娜    责任编辑:张海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