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百村行丨温峤这个村出了个烈士,还有求雨接龙的旧俗

淡淡的乡愁 掌上温岭 2022-08-27

在外闯荡,我们身上的烙印都是温岭;而在温岭,我们的来源大多与村庄有关。村庄里,往往埋藏着我们最为厚重的记忆,凝结着最为浓郁的情绪。

8月11日起,“温岭日报”微信公众号将推送《百村行》系列报道,以最简单的笔触,写最深情之故乡。



温峤镇:岭脚村


温岭党史人物——坞根游击大队大队长、

红十三军第二团(师)负责人柳苦民的事迹,

许多人都耳熟能详,

他就是温峤镇岭脚村人。


▲柳苦民烈士证书。


而岭脚村的万寿桥是市级文物保护点,

以前就看过,

此次趁沿海百村行之便,

记者决定重访。


▲万寿桥。


过去

坞根人到温岭街赶市,

要翻过“十里坞根岭”

岭脚村就是必经之地。


现在

岭脚村的交通面貌

早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温岭泽国至玉环大麦屿疏港公路

就经过岭脚村。


“十里坞根岭”岭脚村段的古道,

是从岭脚村文化礼堂西边不远的一条路进去,

往南通往坞根岭,

往北通往万寿桥。


梅溪缸窑盛极一时


村老年协会原会长马祥云是会计出身,

熟悉村史,

他对万寿桥的历史很了解。

马祥云祖上是临海大田人,

清乾隆年间(约1768年),

其祖上马顺兴从大田迁移到梅溪岭脚

创办缸窑。

缸窑所产的产品品种繁多,

有酿酒、酿猪食用的七石缸、五石缸,

有瓮、甏、坛、壶,

有酒盄、盐盄、风炉、火炉、蚊香盘等,

还有烧饭用的缸灶。


▲缸窑生产的蚊香盘。


因为岭脚临近江厦港,

水路交通方便

马家缸窑所产的各色陶制品

畅销温州、台州各地


民国鼎盛时期

马家的缸窑厂有厂房60多间,工人上百人,其中李益民、李友义等5人加入了地下党组织。村里柳家“双台”七户人家发生火灾时,幸亏年轻力壮的缸窑师傅扑救,减少了损失。但后来缸窑厂被毁,面目全非。大缸窑停办后,村里占用两间小屋建造村部。现在村里还留有一只废弃的缸窑,就在马家东邻一户人家屋后。因为过去是缸窑所在地,如今这个地方的小地名仍叫“缸窑”。


▲缸窑遗址。


为了给曾创下辉煌历史的马家缸窑

留下一点记忆,

马祥云曾去镇政府和市文保中心反映过,

希望将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但因缸窑已不再烧制陶制品,

现已无传承人而作罢。


升泰桥和万寿桥

曾是到温岭街赶市的必经之桥


问起村里两座老桥的有关情况,

马祥云向记者提供了一份材料。

材料上介绍,

老桥叫升泰桥,

始建于清光绪甲申年,即1884年,

原为七洞石板石条桥,

这座桥由地方绅士、善男信女以及

坞根、沙山两地民众出资建造。


▲万寿桥。


新桥即万寿桥,

位于峰山自然村。

此桥在市文广新局编的

《温岭老桥》一书中已著录,

称它“南北向横跨梅溪,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由群众筹资建造”。

万寿桥于2017年9月上旬启动修复,

现已完成修复,

如桥北补上了一些新的栏板。


▲万寿桥的兔子望柱。


马祥云回忆说,过去还没有公路时,坞根人、沙山人还有玉环人、楚门人,在农历一、六集市日时,走路到温岭街赶市,都从升泰桥、万寿桥这两座桥经过,因此,这里算是“大路方头”了,也算交通要道。


都是挑担子来,像坞根人,三更半夜打着灯笼翻过坞根岭,有时候半夜起来都能看到蛮多人,担着园头菜、番薯丝等,到温岭街卖,闲日经过的人少。温州这边的人上岸到江厦,不经过桥头。他们乘船来,峰山有个埠头,江厦也有个埠头,有的人夜里还宿旅馆。那个时候周边很兴旺,轮船从温州过来的,在江厦埠头上船,能载六七十人。

马祥云


上世纪50年代,这条水路都还在走,后来筑了塘,船就开不进来了,只能在沙山上岸。后来陆路交通也方便起来,建了公路,万寿桥等就冷清下来。


寒坑龙王护送柳洪一安然返乡


岭脚村有柳、周、孙、林、马等姓氏,其中柳氏是第一大姓,宗谱载柳氏先祖为广西柳州人,祖先是仪司节制大总戎鲁将军柳延卿,他的三个儿子宗献、宗舒、宗晓都扈驾至台州,赐宅于临海西溪,后宗舒迁大田下柳,宗舒的十一世孙听松从大田迁到滩头,荫公由滩头转迁至梅溪岭脚,生两子,一迁泽国,仍居岭脚的即相传与寒坑龙王友好的洪一公。


村里有梅溪片龙王宫和岭脚龙王宫两个龙王宫,

因为相传,

洪一公和寒坑龙王友好,

曾被寒坑龙王护送安然回乡。


▲梅溪片龙王宫。


  柳氏太公柳洪一与寒坑龙的故事,在《柳氏宗谱》中就有记载,谱中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潜溪程世用撰写的《始祖洪一公行略》文中称,柳公秉坚,字庆白,号洪一,少时读书不求闻达,长豪迈尚义,善货财,与武溪(姆坑)孙氏、石桥头山前蒋氏两商人一起北上经商,泊舟天津时遇风,一时间“叠浪排空,烟波汩没”,转瞬间不知几万里,所坐之船被吹到一座岛上,他们在岛上生活了三年,有一天,碰到一位“鬓颜苍古”的老翁,自称姓韩,温州乐清人,也是被风吹来,希望搭船同他们一起回乡。


韩翁称他懂得水道和行船之事,可以一试。孙、蒋两人都不相信,但洪一公却觉得韩翁是异人,相信他的话。韩翁叫三人在船上“默睡”,“水风澎湃”,顷刻间,就已经到了江下(江厦)。韩翁叫他们连夜回家去会家人,孙、蒋两人告别离去后,洪一则坚邀韩翁到他家去玩。到家里时,家人起初以为洪一是鬼,洪一告诉家人回乡的经过,家人大喜。


梅溪有求雨接龙的旧俗


韩翁在柳家待了八天,

期间只吃素,

临别时说无以为报,

拿出一面小锣、一方小旗赠给洪一,

告诉他


如果遇到天旱

只要在高山上,拿起小锣朝西边方向敲三下,呼喊“寒坑龙君赐雨”,就会降下甘霖。


如果碰到连日大雨

只要在高山上,拿出小旗挥三下,呼喊“寒坑龙君收雨”,雨即会停止。


但是这小锣和小旗到清朝康熙年间,

就“一夕杳然”,

不知去向了。


而民间传说中,关于小锣和小旗的失去原因,至少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是柳家后人滥用了小锣,惹恼了寒坑龙王,因此将法宝收回。而柳向秋的说法是,洪一太公的后代有四房柱,后来四房都想要小锣、小旗,这样就不好分,保管者赌气将锣和旗扔进下洋田的水井里,被寒坑龙君收回。



柳向秋说,后来,寒坑龙王托梦给柳家人,说“想要水,到寒坑,不识路,到尖岭头”。有两个尖岭头,一个在湖雾与大球之间,另一个在乐清大荆过去一点,那边过去就接近寒坑龙潭。以后,每逢干旱,梅溪一带三村(岭脚村、梅溪村、白岩下村)六保的农民组织起来去永嘉山里的寒坑龙潭求雨,而求雨时,必须要柳家人把手炉。

  


这坦头庙是最早的龙王宫,

庙里祀平水禹王和龙王,

后来,这座庙被用作梅溪小学,

龙王庙移到半山一个叫大坑的坑斗里,

不大方便。

为了方便大家,

柳向秋和柳小冬、柳正根(现已逝)等发起,

将龙王庙再移到担水坑,

即现“梅溪片龙王宫”,

龙王宫内,除龙王殿、禹王殿外,

庙中还特设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二师革命遗址纪念馆。


▲梅溪片龙王宫内设立红十三军二师革命遗址纪念馆。


  梅溪片龙王宫每逢三月初三是龙王寿旦,九月初三是屈母娘娘寿旦,九月十五是平水禹王寿旦。而请戏班演戏,梅溪片龙王宫一般是三月初三,岭脚龙王宫则是九月初三。





- End -


文图 | 温岭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晓慧 

编辑 | 王怡 审核 | 潘国志 校对 | 季虹希


猜你喜欢

◆ 雨雨雨+冷空气又来了!看完温岭下周天气,腿接个抖

 笑出腹肌!“双十一”后的买家秀真是一部妙趣横生的大戏!

 40年来的NO.1 | 温岭第一家上市公司,它叫“钱江摩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