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村行丨温岭这个地方“晏介”才开市,旧时多渔人,杨梅树根有奇用
在外闯荡,我们身上的烙印都是温岭;而在温岭,我们的来源大多与村庄有关。村庄里,往往埋藏着我们最为厚重的记忆,凝结着最为浓郁的情绪。
2018年8月11日起,“温岭日报”微信公众号将推送《百村行》系列报道,以最简单的笔触,写最深情之故乡。
城北街道花桥村
花桥附近民居。
花桥村村名由来的花桥
就在麻车公路桥边上,
其古朴的原貌已无法看到了。
花桥原是一座闸桥,
花桥村以前是类似于岛的存在,
花桥闸是与外界联系的主要通道。
上世纪80年代,
花桥闸经过了大修,
有了现在模样的雏形。
2009年的时候,
这里曾是金清新闸排涝二期工程
建设指挥部的办公地点之一,
为了与外界沟通更加方便,
重新修建了一座“花桥”。
村里曾有过一位文化名人
花桥村有过一位文化名人叫李圆疆,曾任台湾花莲女子中学教师,1949年回乡后先后在台州农校、台州师范、温岭中学、温岭大溪中学、新河中学任教,后担任《温岭县志》编辑,《长屿硐天》顾问。系中华诗词学会、浙江省诗词学会会员,温岭诗协顾问。著有《丈圃诗词稿》《丈圃杂文选》等书。
这次采访,记者重温了他的《丈圃诗词稿》一书。在《丈圃诗词稿》中有他青少年时的习作。
· 纳凉故里石桥 ·
群峰影淡树朦胧,
凉意初生两袖风。
最爱石桥人静后,
一江碧水月当中。
李圆疆留下的许多诗作,都是自述其各个历史时期的纪事诗。
“深惜文章憎命达,堪将身世付传奇。”对于李圆疆的诗词成就,不少诗人、学者都给予了高度评价。
花桥村卓家河道。
村建两小区,淘宝生意多
在花桥村村部,记者见到了村文书张华军,他非常热心地帮记者找来了一些了解村情的村民,向记者介绍。
据张华军等介绍,花桥村的村民,卓、徐、张、王、胡、李等姓的最多。村民卓根才,他曾作为台州的两名代表之一,参加了2018年在福建召开的全国卓氏宗亲大会。
村民徐云尧为记者带来了《迂塘徐氏宗谱》,据此知花桥村徐氏为迂塘徐氏分支,宗谱记载,迂塘徐氏先祖可追溯到南宋诗人徐似道之父,徐敬霞是迂塘徐氏之始祖,而伏殷公(仲隐公)则是最早迁到花桥的。
《迂塘徐氏宗谱》。
花桥村胡氏,有小的宗祠一座,据介绍,原花桥小学就曾办在胡氏宗祠内,当是在老祠堂内。花桥小学是一所办学历史仅13.5年、规模比较小的初级小学。
胡氏宗祠。
花桥村现有花桥闸小区和卓家小区两个小区。胡家自然村拆迁后,只剩下六七间房子,基本上集中到花桥闸小区了,王家自然村也没有几户了。
花桥闸小区。
卓家小区。
过去,村民捕鱼的较多,现在则没有几个人还在捕鱼了。现在,村里做电商生意的比较多,但基本上都是外省人租房经营。
花桥村卓家拼多多电商。
渔人小市发展成的“晏介市”
那时网是苎麻织的,很容易烂,要用杨梅树根煮过的汁拷过,晒网时,晒在桥头或树上,是那个时代的一景。
花桥村临金清大港。
过去,原本麻车桥街农历三、八市日,石粘街农历一、六市日,牧屿街农历二、七市日,花桥人捕到鱼后,就到附近这些市集赶市销售。有个时期改为公历五、十两日为市,打鱼人只得在现花桥农贸市场这位置销售鱼货,形成了特色的日日都有的下午市,后来逐渐演变发展为花桥农贸市场,还是“晏介”(下午)为市。
花桥农贸市场。
- End -
文图丨温岭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晓慧
编辑丨柳寒曦 审核丨黄慧慧 校对 | 季虹希
◆ 抓牢机会!下周一,温岭公租房申报开始!仅限13天!上百套房源位于四个街道
点小花花,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