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百村行丨你见过城南寒坑龙潭上的巨龙吗?它竟然有这般来历~~

有龙则灵 掌上温岭 2022-08-26

在外闯荡,我们身上的烙印都是温岭;而在温岭,我们的来源大多与村庄有关。村庄里,往往埋藏着我们最为厚重的记忆,凝结着最为浓郁的情绪。

2018年8月11日起,“温岭日报”微信公众号推送《百村行》系列报道,以最简单的笔触,写最深情之故乡。


城南镇:龙潭村



很多人都去过城南镇寒坑龙潭景区,
可是你知道景区当年是如何开发的吗?
景区所在的村里竟然有一种“宝树”?
今天,跟着记者的镜头,
我们去龙潭村瞧一瞧~

寒坑龙潭景区。

沿坑曾是“花桐之乡”

  城南镇龙潭村的寒坑龙潭风景区,记者几年前曾去过,那时候,沿坑村和东辽村还没进行行政村规模调整,景区属沿坑村。
  查阅原沿坑村、东辽村有关历史报道时,记者发现《浙江日报》1993年2月24日金宗炳撰写的《温岭一热 开发旅游》一稿中写道:“……温岭县三面环海,北雁荡山余脉一直延伸到该县境内,旅游资源丰富,有不少尚待开发的旅游处女地。过去守着风水宝地受穷的当地农民,如今纷纷集资发展第三产业,开发旅游风景点。横山乡沿坑村是有传奇色彩的‘沿坑龙’的故乡。去年,汪定鉴等9位村民合股投资16.7万元,在村前龙潭边白龙岗山上建起一座水泥雕塑巨龙。令温岭、玉环、黄岩等地游人流连忘返,最高日收入逾5000元。

  还有更早的一篇写沿坑大队的,是《浙江日报》1981年10月3日刊登的林良方的《访花桐之乡》:

  沿坑大队,地处山区。这里,山上山下,农舍的门前屋后,墙角地边,尽是高大挺拔、粗壮有力的花桐树(引者按,即白花泡桐)。偌大的一个村庄,竟被淹没在浓荫绿海之中。这天,虽然暑气逼人,但一进村,花桐树巨叶如盖,绿荫遮身,顿感气爽神清。面对漫山遍野的花桐树,大队党支部书记汪小头和大队长汪定鉴告诉我,全大队今年共有花桐树3200多株,平均每户社员15.5株。

寒坑龙潭景区的花桐树。

  “听说,你们把花桐树称为‘宝树’,这是怎么一回事?”我问。
  为了回答我提出的问题,两位村民领着我,去社员家转了一圈。在社员严加义家,他俩指着两座谷仓说,花桐木隔潮性能好,又能防蛀,用来构筑谷仓,存放的粮食不霉、不坏,万无一失。同样道理,用它造船,受渔民欢迎。
  在另一社员家,他俩指着一只风箱说,风箱拉杆和风箱眼板,由于来回磨擦,磨损特别大,用其他木材制作不行,只能用耐磨的花桐木。到大队米面加工厂一看,用花桐木制作的器具比比皆是。诸如饭桶、茶桶、锅盖、蒸笼、水桶、米桶等。
  他俩告诉我,用杉木固然不错,但杉木有一股难闻的气味,影响饮食味道,花桐木无气味,防湿防蛀又胜杉木,所以就用花桐木取而代之。由于花桐木纹理通直,美观,木质柔滑,染色性能好,因此,青年结婚用的大橱、衣柜、写字台、桌、凳,全是用花桐木做的。


寒坑龙,出门长带三分雹


  龙潭村内,泽坎线和横山溪穿村而过,4月27日,记者到了龙潭村沿坑,打听了一下,很快便找到了汪定鉴家的小院。

  汪定鉴1929年生,1955年入党,1956年即任村党支部书记,除了1967年至1970年,他让贤给汪小头当了一届大队党支部书记,自己当大队长外,至1996年退任,已当了12届村(大队)党支部书记。

汪定鉴近影。


  景区名寒坑龙潭,原村名怎么写为“沿坑”?汪定鉴说,其实本来就是寒坑,只因以前的会计贪省力,简化为沿坑,一直沿用下来。
  到了寒坑,不能不提寒坑龙的故事。汪定鉴给记者详细讲解了一番:
  有句话讲:大鹏鸟,吃龙如吃面。寒坑龙在方山顶上困觉时,被大鹏鸟啄断了尾巴,忍痛逃走,它从南嵩岩这里从上往下溜下来,形成了龙犟门。它隐居在寒坑上潭,因为被啄断了尾巴,所以它出门常带三分雹,结果,把寒坑一带农民种的烟草、庄稼等砸坏了。
  寒坑汪氏汪应龙总太公下决心把寒坑龙告到天庭,他到横山的关庙(在山前村)写“呈”,毕竟是告龙,他还没胆告,转回家就将呈状放在“灶山头”。
  汪应龙善看小儿毛病,有人叫他出诊,他就出门了。回来发现状纸不见了,原来,他老婆看到状纸掉地上了,过去人珍惜字纸,怕罪过,就将状纸点着了烧在“灶山头”上,这样,状纸就经太平县城隍等处一级一级告到天庭,把寒坑龙告倒了,天庭将寒坑龙打入下潭(记者按:有些民间故事中写为南洋下屯)。
  再说温峤梅溪柳氏太公柳洪一驾船出海做生意,漂到下潭的岛边,过了一段时间,船上米、淡水快没了,眼看回不了家乡。寒坑龙化作一个老倌人,上船对柳洪一说,他是寒坑人,可以当船老大。他叫柳洪一闭上眼,寒坑龙显出原形,缠在桅杆上,拔起船就飞起来,逢山过山,逢海过海。柳洪一只听得耳边稀里哗啦地响,偷偷睁开眼,只见一条龙盘在桅杆上,赶紧闭上眼睛。不一会船就回到了梅溪,歇在泥涂头,这里有一潭水,老倌人在潭里洗了脚,柳洪一也洗了脚。说来奇怪,这潭水,潮水退了就是淡水,潮水满上来涨起来就是咸水,我还去看过。(记者按:另有版本民间故事称柳氏太公与姆坑孙氏、河溪周氏等一起出去做生意,也有说是与姆坑傅氏一起去)
  老倌人在梅溪柳家过了三夜,第三天,柳氏太公带他到梅溪转转,看到老百姓用拗桶(桔槔)为庄稼浇水,很辛苦,但老百姓说,有这个用已经很高兴了,上面的山田,还得一桶一桶担上去浇水。老倌人临起身时,就送给柳家太公一面小锣,说以后碰到干旱无雨时敲一敲小锣,就会下雨。
  后来柳家太公想念老倌人,曾去寒坑访寒坑龙,寒坑龙依旧化作老倌人,在茅棚里接待了他,他在那边住了个把月,回老家时发现早已过了三四十年,孙子胡须都白了。
  那面小锣,因为柳家的后人偷懒滥用,连上坑水时都敲锣,寒坑龙就把小锣收回去了。


农民股份制开发寒坑龙潭景区


  汪定鉴又回忆了当年开发旅游风景区的事。他说:

  怎么想到开发旅游风景区呢?因为我作为村党支部书记,一次去县里开会时,听说今后旅游业是无烟工厂,发展前景较好。当时就想,沿坑有条件,可以开发风景区。回来就与人商量,下定决心要搞旅游。

汪定鉴在寒坑龙潭景区留影。

  1988年开始,我们就在寒坑底征地,修路和建停车场,共征地13亩,那个时候土地不贵,3000元一亩,山地600元一亩。但是地征到了,我们还不敢马上开工,一开始是8个人合资,有的只有几百元投入,没钱怎么开发旅游风景区呢?我虽然是村里的党支部书记,但是也不能用公家的钱,要自力更生,当时我就下决心,就是借高利贷,也要把景区开发好。
  我就到竹坑横山信用社找陈明岳主任,跟他说了开发旅游风景区的事,他问我要多少钱,我说要五六万元。他说,好,贷给你。第一笔贷款贷了5万元,先把征地的钱付了。
  后来有资助的钱进来。1991年,我们打算在白龙岗上造一条龙,先是打算造35米长,设计院的人跟我说,估计要8万元。我用石灰画样后发现,这龙太短了,看上去就像鲤鱼一样,不好看,现在的这条龙长71.5米,有原先的两倍长。

寒坑龙潭的人造龙。


  请泥水师傅来造龙,算了一下,光是浇水泥的壳子板,就要三四方的树,我到玉环楚门三角眼树场买来两手扶拖拉机的松木板。龙身倒起来,有10公分厚,弯头怎么办?松木板锯起来,很多问题都解决了,但是,浇龙头时有困难,请的泥水师傅很聪明,他在白纸上画了一条龙,我看后说,这龙蛮好的,他花了200元请人雕了个龙头做样,我看雕得还蛮好的,就是面颊欠鼓一些。造这条龙的那段时间,师傅常说,明天的活不知怎么做,我也一夜只能睡半夜。
  做龙头立壳子板,有的地方用硬木板不行,师傅就用软一点的人造板,我于是又买了一手扶拖拉机的人造板。而需要更软的板的地方,就用牛毛毡,它可以像箬叶一样卷起来。这个龙头在岩壁上挂出4.75米,里面用2.5公分的罗纹钢打进岩壁,用两根反倒梁,绝对不会倒。当时村里一些人说,这人安生饭不吃,看他怎么收场?我儿子士富也很担心,叫了几个朋友到我家里来,劝我不要乱来。我对儿子说,不要担心,我在寒坑底搞旅游,一分钱都不用你还,我自力更生。
  龙造好了,我给景区起名为寒坑龙潭,开始卖门票,当时是2元钱一张门票,那个时候,真是兴旺,一天最多时门票收入有1.4万元。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我把股份卖给了别人。去年,听说村里买回了股份(记者按:有报道称,寒坑龙潭2019年完成股权流转和景区改造提升工程)。

景区牌门。

  寒坑龙潭景区的开发,汪定鉴无疑功不可没。记者也问到了过去的“花桐之乡”之事,因为时势的变化,花桐树的用途减少了很多,现在村里花桐树没有过去那么多了。

寒坑龙潭景区。

  随后,记者重游了寒坑龙潭景区,记者注意到,与之前不同的是,这里增设了网红桥。景区内还设有烧烤桌,出租烧烤工具,前来烧烤的游客也有一些。此次游寒坑龙潭,记者还从龙尾的门进去,发现里面资料上所载原有的龙王、虾兵、蟹将、龙女和龟相等全撤了。


龙潭村汪严朱王四大姓


  龙潭村有汪、严、朱、王四大姓,其中沿坑汪姓人最多,在收藏《寒溪汪氏宗谱》的汪道明家,记者见到了1986年和2012年修的两套宗谱。关于汪氏的来源,《汪氏族谱序》称,“寒溪汪氏者,派分平阳,望出婺源,自北磕改公赘严氏,分财业,遂定居于寒溪。”《重修宗谱序》载:“查宗谱世系,讳广令越会稽,迁居余杭白善里,至二十八世讳立,乃避吴元耸乱徙居温之乐清,北磕村之始祖也……至十一世祖讳改,自北磕来赘寒溪严氏细一娘子,分财产而就寒溪居焉。”

  “吴元”是元末朱元璋在小明王去世后改的年号,北磕据介绍即今乐清北閤。
  寒溪汪氏奉始迁乐清北磕村的汪立为始祖,辈行用字有“天纯克昌,兴希贤士,光华道亨”,其中天字辈为31世,汪道明为36世希字辈,谱名希潭。
  “箬横车路闸(宗谱中称四都兰洋)、温峤孟家岙、玉环凡塘、洋根、洋坑、西岙、横床、鸡山,都有寒溪汪氏分布,还有城东肖村汪家,本来也是同一族的,谱另外修了。”道明说。
  村卫生室严加义医生则是严氏宗谱收藏者,据他介绍,寒坑严氏本来的老谱,送到温州修谱失落了,现在手上所有的是《温州严氏联谱》和2013修的《寒溪严氏宗谱》。寒溪严氏始祖为廷震公,严氏辈行从37世开始有“良宗德大文尚正直儒怀守本”,现在沿坑严氏存世最大辈分是儒字辈,是45世,严加义本人则是怀字辈。严氏祖地在乐清虹桥镇横山严宅村。

龙潭村文化礼堂。

  5月13日,记者又去了龙潭村东辽,东辽因东、北、西三面环绕着横山溪,像一条大船,故又称为“船溪”。在朱正根、朱招平等人的帮助下,记者顺利地查阅了《东辽朱氏宗谱》和《东辽王氏宗谱》,据朱氏宗谱记载,东辽朱氏祖先发源河南,宋进士希述公迁居台郡(指临海),9世大琦公次子道进公迁至太邑(太平)南乡东辽,聚族而居。东辽朱氏行辈用字有“行叙宣昭彝”,其中现存辈分最大的是行字辈,最小的是彝字辈,15世,这一辈最大的是2000年生的。昭字辈的人最多。

龙潭村东辽碉楼。


东辽戏台。

  《东辽王氏宗谱》载,王氏先祖居住黄岩长潭后山,后迁宁溪,克通公由宁溪始迁东辽,东辽王氏行辈有“克文茂奉从大英昌京思兆济洵彦德兴邦正家宁……”。现在世的自彦字辈至邦字辈,东辽王氏后裔分支玉环城里、凡塘和温岭城南堂前等处。
  据朱招平介绍,东辽人赶市,可去西山村的石桥街,市日为二、七(后加四、九),也可去山前村的横山街,原来是老街,大约1990年时立新街。现在交通方便,村民也有到玉环清港、温岭市区落市的。


- End -


文图丨温岭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晓慧

编辑 | 陈涵婷 审核丨黄慧慧 校对 | 季虹希


猜你喜欢



▲ 哈哈哈~~~突然间,时代在召唤地摊回归!温岭这里可以摆地摊~~

▲ 美炸了!就在温岭火车站附近!100亩马鞭草开了啊啊啊啊!海量图片曝光~

▲ 1年省出6亿元!温岭人老实杀甲!“秘诀”公开后,大家狂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