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百村行 | 城南这个村自古才人辈出,还出过13岁神童!曾是温岭茶叶的最大产区

黄晓慧 掌上温岭 2022-08-26

在外闯荡,我们身上的烙印都是温岭;而在温岭,我们的来源大多与村庄有关。村庄里,往往埋藏着我们最为厚重的记忆,凝结着最为浓郁的情绪。

2018年8月11日起,“温岭日报”微信公众号推送《百村行》系列报道,以最简单的笔触,写最深情之故乡。



城南镇:珠村村



6月23日,

记者特意来到城南镇珠村村,

探访今日的珠溪林氏聚居地。

记者从琴溪别墅东边的村道入村,

这条村道地势颇高,形如岸坎,

村道东边下面种有各种庄稼。


记者沿着村道一直向前,

只见两边房屋,有的也是“高高在上”,

约有一层是在路面之下的。

一条溪坑,从南下陈那边通过来,

经过琴溪别墅后面,

过桥不远,就是珠村村村部。


珠村村村部。




珠溪林氏迁自福建莆田



据一林姓村民介绍,珠村村村部里藏有林氏宗谱。记者来到村部,向村委会主任林福胜和副主任林子旦顺利地借阅了2012年续修的《珠溪林氏宗谱》,发现这套宗谱早就在市图书馆看到过,因为2016年时,珠溪林氏族人就将《珠溪林氏宗谱》捐赠给市图书馆。


《珠溪林氏宗谱》林氏行第


重翻之后,记者发现,因有毁损,《珠溪林氏宗谱》旧谱首卷的艺文部分及前面的部分都残缺了。


从谱上可知,珠溪林氏始祖是福建莆田人,1988年,承修宗谱的鸿雪文社主人(横山大田人)在《林氏重修宗谱序》这样写道:“(林氏)先世有肇迁公者,在宋时由闽莆田长溪徙居温州清河坊,后转迁太邑之珠溪,览其地五兽齐朝,两峰对拱,遂家居焉,此则珠溪所以有林氏之始也。”


珠溪林氏行第,其中名行用字有“光承士宗,礼循启熙,天眷人思,俾尔炽昌”,新增名行用字有“维夫之舜,治法郅隆”。


珠村村长禄公婆桥畔风景


珠溪林氏现散居于珠村村、城西街道渭川村、温峤镇帽岭村和玉环市清港镇翻身村、西岙村等地,据谱上记载,最小的辈分是34世“昌”字辈。珠村村林氏村民告诉记者,在珠村村,辈分最大的是27世“天”字辈,还有七八个人,其中104岁的林天康,是村里目前唯一的百岁老人。


在珠村村,还有一座开基始祖墓和一座林氏宗祠,其中始祖墓就在长禄公婆桥进去一点的山麓,是1988年重修的,墓前立有一块“珠村开基创业林公之墓”墓碑。


林氏宗祠


珠村林氏宗祠则是2011年冬重建的,在村东边山脚,远离民居,外墙皆以青砖砌成,宗祠前立有一块重建碑记称,“几经兴废,神位辗转,久无定所。今仰本族林君香富、金才、香财、文岳、士平等同宗后裔合力捐资一百八十余万元,祠之重建终已功成事蒇,使祖先香火永驻,礿祠烝尝,福佑后辈……”宗祠正殿居中为地藏菩萨,碑记要求后裔祭祀者永禁荤腥。




珠村林氏先贤闪耀史志



可能因为《珠溪林氏宗谱》老谱内容毁损不全,因此,珠村村的文化礼堂中,有关珠溪林氏宋元明清时期的情况,竟是一个字也没有。不过,珠村珠溪林氏作为望族,古代人才辈出,在明《嘉靖太平县志》、清《嘉庆太平县志》等县志及其他一些书中,都有珠村林氏的身影。


 南宋有林鼐、林鼒(伯和、叔和)兄弟俩,其中林鼐曾任宣教郎,淳熙八年(1181),朱熹受命提举两浙东路常平茶盐公事时,巡行台州时,曾上奏状修黄岩水利,力荐林鼐和蔡镐一起修水利。在《嘉靖太平县志》中,还收有朱熹写给林鼐、林鼒的书信。


林鼐、林鼒可能是双胞胎,他们的父亲林兴祥是商人,移居黄岩城里东禅巷,林鼐还是进士,居官清正,先后任奉化县主簿、定海县丞、福建侯官知县,提拔为均州州判,还没有赴任就去世了,叶适为林鼐撰写了墓志铭。


珠村村老石头屋


在元明两代,珠村林氏也有不少名人,《嘉靖太平县志》上记载有林淳翁为教谕。《嘉庆太平县志》中的记载更详细一些:“林淳翁,字天粹。洪武癸酉以经行荐授乐清教谕。《叶志》入元代。考淳翁与传达、仍达弟兄行,时一门先后同辟五人,铭可诗有‘叔侄总为能事累,家门谩道读书荣’之句。”这里所说的仍达,即林铭可。


元代,珠村林氏还出过一个神童,《嘉庆太平县志》记载:“林梦日,珠村人,大节子。母梦日而生,颖悟异常。年十三岁作《梅花赋》,脍炙人口。逾年卒。其师潘省元伯修哭之甚哀。”林梦日是元代名人潘伯修的学生,13岁就能作《梅花赋》,脍炙人口,堪称早慧,可惜14岁时就去世了。


明代以后,珠村林氏仍是人才辈出,其中有“林大象,字元辉,珠村人。洪武间江都门副使”“林德玑,字士衡,淳翁侄。洪武壬申辟官嘉兴教谕”“林韶,字厚昭,传达子”。


珠村村民居


县志在写到明初“花山九老”的程完时,提到“其同时有团浦沈元圭、沈诜,长屿李存清,夹屿闻轩,珠村林仕从,皆以经史自娱,不求仕进”。


珠村村现当代乡贤、大学生、研究生等也比比皆是,有的在教育、卫生界工作,有市级医院副院长,有的担任公务员,有的创办建筑公司。




珠村古今物产多



至于珠村村的物产,有竹木、石斛和火把。


在现当代,珠村比较有名的特产是茶叶,村里文化礼堂记载,珠村茶场是1963年开始建设的,据82岁的村老党员林如友等人介绍,1963年,珠村将石牛岭山头开垦出来,建起了珠村茶场,所产的茶叶,由供销部门收购给土产公司,山头还设有牛场、猪场、兔场,由专人负责管理。


珠村茶树


珠村曾是温岭茶叶的最大产区,茶场所产的茶叶,在温岭全县都是有名的,珠村因此在城南区是先进单位,林如友也曾在茶场工作,还到过杭州梅家坞、双峰大队参观学习。


2014年,村里将石牛岭235亩低丘缓坡进行了改造,珠村茶场就被改造了,不再种茶了,去年开始包给椒江人种果树。


珠村村横山溪整治工程


林如友回忆:上世纪60年代,珠村大队还在黄湾那边筑过塘,当时,9个生产队都抽两三个人去筑塘,一般一班有二十几个人。那个时候经济困难,不能都吃白米饭,就带番薯丝去,加点米蒸饭,下饭的菜则各人自带,但有专门的人负责烧饭。夜里大家也睡在黄湾那边,一潮(或叫一水洋)是15天,就是说,在黄湾那边干满15天等下一班人接上来才能换工。后来70年代又筑过一次塘。


因为地势高,珠村村人用自来水有一定困难,供水的水库,是后山的堂基里水库。据说,这堂基里之得名,是因为原来有一个和尚堂,这个和尚堂是珠村村里的,和尚想霸占这个堂,珠村林氏的太公就跟和尚打官司,把栋梁扛到杭州,因为栋梁下面钉有一块木头,叫“连基”(音)的,这块木头在栋梁下方用毛笔写了字后,就钉上去的,这个毛笔写上去的记,证明了这堂是珠村林氏所建的。太公打赢了官司,驱逐了坏和尚,这个和尚原先还有“寿山”(就是寿材,终老后使用的棺材)停放在堂里,珠村人很生气,把寿山从山的西北面,就是县城那个方向,从山头溜下去,这个小地名从此就叫“棺材溜”。这个和尚堂所在地,后来就成了一个荒基,就叫堂基里,原来都是农田,后来改建为水库。


蓄水装置


珠村村村民的保界庙为三大元帅庙,寿日是三月十八。珠村人到横山街赶市,该街一、四、八市日,还有的到藤岭隧道(老)附近的林岙街。


- End -


文图丨温岭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晓慧

编辑丨王怡 审核丨潘国志 校对 | 季虹希


猜你喜欢



▲ 刚刚,我市公布2020年中考录取分数线

▲ 投资约6.7亿元,横峰大道工程正式开工!两年后,到温岭市区缩至十分钟!

▲ 注意,今年中秋假期有重大变化!出行计划要重新安排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