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熊孩子背后的熊家长

智悲讲堂 智悲德育 2019-06-18


1

一名读四年级的熊孩子猛推孕妇,理由竟是“我看电视上孕妇摔了会流产,我就想看看推倒她会不会也流产”。无独有偶,湖南长沙,一名熊孩子将一位2岁小女孩独自关进电梯,电梯自动上到18楼,小女孩走出失修的顶楼护栏,一脚踩空,坠楼身亡…



2

“熊孩子”一词经常用来定义那些没规矩、没独立生活能力、情绪自控力差的孩子。

在熊孩子闯祸事件频发的今天,谁应该来承担责任?

熊孩子之所以熊,很大原因在于每个熊孩子背后都有着熊家长。孩子“熊”的程度,往往也揭示着父母教育的底线。许多熊父母通过言行举止不断重复地告诉孩子:你可以不遵守规则、可以调皮捣蛋,因为你还小,因为你还是个孩子……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说: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太可怕了。



3

高中一对男女同学谈恋爱,被男同学家人得知后,其父亲严厉呵责并阻挠,男同学气愤地说:“不让我们谈恋爱,我就跳楼!”父亲随口说:“那你去死吧!”没想到小宇真的从12层楼飞身而出,草率地结束了年轻的生命。其实父母作为孩子最信任和依靠的人,是否真正地保护了孩子、支持了孩子,给孩子了一个坚实温暖的港湾?还是选择逃避了责任,将问题全部推给了孩子?同时作为孩子,当自杀前,有否想过父母的感受?难道真的以为他们不爱你、不关心你了吗?简单的纵身一跳,父母的心也就跟着支离破碎了。



4

3月18日,江苏37岁女子被发现在家中非正常死亡。事发当日,她的儿子在家和小狗玩,引得女子勃然大怒,她斥责儿子不好好学习,成绩下降,只知道玩狗。

其实孩子在校是优等生,但平时受到她格外严格的管教。她表示:若孩子继续玩狗,就把狗杀了。儿子回复:你要是把狗杀了,我就把你杀了。女子听到后气愤不已,不顾儿子阻拦,当晚打死了小狗。

孩子非常伤心,趁女子熟睡之时,用铁锤直接在她的头上敲了一个洞,随后出了门。一个经常遭受父母打骂的孩子,也大多会无端生出逆反情绪,甚至于以暴制暴。当孩子不能到达父母的标准时,作为父母要尽可能地鼓励孩子去克服困难,用慈悲心去陪伴孩子,以身作则来帮助孩子解决难题。



而作为孩子,如果小的时候,就学习慈悲心、念佛、供灯等善法,脑海当中印象就比较深,长大之后对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业因果的道理,和轮回痛苦的理念,就不会诋毁乃至摧灭。现在有很多目光短浅的人,不照顾自己的父母妻儿,不管身边的穷苦人,只关心自己,其原因与教育有密切关系。如果从小没有慈悲教育,只是溺爱,等他长大之后,自他都不会幸福、快乐。

现在孩子们经常看电视、上网,尤其喜欢在网上玩一些虚幻游戏,这样整个孩童时代全都虚度了。一年只有一个春天,人生只有一个孩童时代,如果此时荒废,将来的社会变成什么样就可想而知。而且现在是独生子制度,家里七八个人都把孩子当宝珠一样供奉,所有人都疼爱他,但在这样的生活环境当中成长,对将来并不一定有利。所以,对孩子的管教应该严格,不能让他想什么就做什么。但要教育好孩子,家长也要有慈悲、关爱、平等、民主的理念。

孩童时代的教育非常重要!就像一棵小树,即使有一些弯曲,也能让它端直生长;如果已经长成参天大树,想让它转变也做不到。而人经历小学、中学、大学教育后,人生观基本上定型了,这个阶段一定要灌输宽容、无私、慈悲、利他等佛教的殊胜教育,并呵斥现代社会种种对家庭乃至自他众生不利的理念,孩子长大以后,才能在狂风巨浪中屹立不倒。



人们经常讲,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其原因是他们的心性影响整个社会。

所以,老师应把人格教育放在第一,知识教育放在第二,这样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为什么要把“德”放在前面呢?因为,人没有道德,即使有智慧,也会危害社会。现在有些高等学校毕业出来的学生,智慧方面相当不错,但因没有做人的基本理念,所以根本不孝父母,对社会也不负责任。因此,为了自他利益,一定要让孩子学习大乘佛法的利他教义,即让他们在具有智慧和悲心的教育氛围中成长。在这方面,老师、家长都应该经常关心,只有这样,伦理和智慧才有增上的希望。



推荐阅读

花家庭

一切只因爱

成长的孩子们

五岁宝宝的世界

每个人都需要这样一面镜子


征 稿

我们专注于儿童德育教育、分享德育育儿经验,以德育的方式帮助孩子身心健康成长。无论您否是专业人士,只要您喜欢孩子,愿意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添砖加瓦,期待您的来稿。

1、征集孩子所画、所写的作品,要求内容原创。

2、征集儿童德育教育、德育育儿方面的文章,要求内容原创,语言通顺易懂,主旨明确。

来稿请发到以下邮箱:

zbdytougao@qq.com

3、征集儿童德育故事。要求内容原创,语言通顺易懂,主旨明确,适合孩子阅读。

来稿请发到以下邮箱:

lianhuayuanchuang@163.com

温馨提示:接收的稿件,默认智悲德育拥有使用权,修改权(修改标题、个别文字以及配有声、插画翻译成其他语言等),包括但不限于智悲德育相关联平台的使用,修改。征稿最终解释权归智悲德育公众号所有。


关注我们

本篇文章已获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