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沪语】 褚半农说街路、弹街路
街道,吴地过去一直称作“街路”。这种说法至今还保存在上海西南地区方言中(不排除其他地区,甚至江浙那边也有)。因为叫“街路”,所以对那些铺设或大或小石块的路便称其为“弹街路”。弹者,高低不平、车行上面会弹跳之谓也。弹,只是相对较平坦的柏油马路、水泥马路而言的,过去的弹街路并不是我们想象中那么七高八低的。
现在却把“弹街路”错写成“弹格(硌)路”,错在哪里呢?
一、不符合组词规则。规则之一,即先有一个中心词,再添加前缀而后成新词。因为有“路”,后来才有了马路、官路、街路等种种前缀不同的“路”。有了“马路”再加前缀,我们熟知的就有大马路、四马路等,当年上海还有过一个“铁马路”的新词。弹街路的出现也是这样,它是“街路”加前缀“弹”而成的。而“弹格(硌)路”不符合这个规则,如去掉前缀,请问“格(硌)路”是什么路呢?上海乃至吴地,有这种叫“格(硌)路”的路吗?
二、不符合历史事实。“街路”一词是随着街道出现的,从明朝算起也有几百年了。如真有“格(硌)路”,那么历史文献中一定会有记录到的。我曾阅读过明清至民国的数百种文献,从未看到有此种说法。倒是“街路”一词,在各种文献中随处可见,本人摘录到有“街路”的卡片几十张,并还在继续发现中。薛理勇先生曾在《新民晚报》上发表谈马路的文章,谈到“弹街路”时,称他在查阅工部局档案时,看到当年正式文件上写的全是“弹街”、“弹街路”。这才是历史原貌。
三、读音也不一样。街路的“街[ka53]”同“格(硌)路”的“格[k?藜?揲5](硌)”完全是两个读音。
之所以出现“弹格(硌)路”的说(写)法,主要是窜音后音变造成的。“街路”或“弹街路”用上海闲话讲出来,非常顺溜,但用普通话来读,“街路”、“弹街路”就成“jiélù”、“tánjiélù”了,尤其是“街”字,读音相差大、变得无力且有别扭之感,于是就将上海闲话读音转到普通话上来(包括普通话音转为上海话读音的现象,现在多得数不胜数,已经成为方言的研究课题),便有了“弹格(硌)路”等说法。工部局档案上只有“弹街路”而无“弹格(硌)路”,也因当年没有普通话,行用语言中也就不会产生这种窜音现象了。
(原题《路、街路、弹街路》,原文见第1541号《语言蚊子周报》。题图源自网络。)
点击本文标题下方语言文字周报微信公众号:语言文字周报,或扫描附图二维码,均可添加关注。
点击“查看历史消息”,可查看往期推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