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就是最好的家庭教育

雪漠 (Xue Mo) 雪漠禅坛 2019-10-21


看文、听书,有声有色


作品演播 | 申振柱




道的大用


经典的意义不是让人读

而是让人学以致用

文 | 老子的心事--雪煮《道德经》第二辑

作者 | 雪漠

”用道的智慧建立家庭文化”


禅宗三祖僧璨有一首《信心铭》,头两句是“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意思是,大道很简单,修道也很简单,人们之所以觉得修道很难,主要是因为妙用没有定法,应时而变,再者,人们的选择太多,总是挑挑拣拣,定不下心。所以,选择过多的人,修道是很难成功的。如果你没有其他选择,“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修道就太简单了。 


大道是一种平常心,是一种质朴无华的生活方式。 



今天,有个朋友跟我谈了他的烦恼——他想建立很好的家庭文化,也为此想过很多方法,比如把考勤表贴在墙上,要求孩子每天都要打考勤,还制定了很多奖惩制度,但最后还是没有成功。所谓的没有成功,就是没有改变孩子原有的生活方式,家里也没有形成相应的氛围。一切都像是一种暂时的要求,大家都在造作地遵循一种规则,不知不觉之间,这种规则就被大家遗忘,谁都不愿再去执行了。他问我怎么办。我告诉他,家庭文化是淡然无味的,不是强化训练。我的意思是,它不是考核制度,不是一种脱离生活的标签和存在,而是生活本身。或者说,它是一种氛围,看不见、摸不着,很难概括和归纳,但大家都不知不觉地这样活着、这样思考、这样选择。所以,虽然我们可以借助一些奖惩制度,让孩子们学会选择、养成习惯,但那仅仅是手段而已,更重要的是让自己养成一种习惯,将这种习惯变成自己的生活,用自己的存在本身来营造家庭氛围,用这种氛围来熏染和影响孩子,那么,孩子就会自然而然地选择这种生活,不需要你用奖惩制度去刺激他。这就是道的妙用,因为没有固定的形式,没有固定的是非与对错,所以很多人都觉得很难。但是,当你修到最后,真正地改变了自己时,智慧自然就会生起妙用。比如,你遇到可怜的人自然会生起悲悯心,自然会去帮助他们,不需要思维、判断和规劝。 



陈亦新曾告诉我一件事:有个孩子对他的妈妈说,你想让我看这本书,就要给我十块钱,否则我就不看。你觉得,家长应该满足孩子,还是不应该满足孩子?或者说,奖罚制度如果出现这种效果,还应该继续这种制度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家长不能让孩子养成这种习惯,更不应该认可这种态度,还要告诉孩子,你不是为我看书,是为你自己看书,不要用看书来要挟我。 


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享受,它不是一种工具,也不是一种手段。告诉大家,我最好的享受就是读书,所以,就算得不到任何东西,我也愿意一直读书。我多么希望能什么都不做,一心一意地看书啊。可惜,对我来说,这太奢侈了,我花不起这个时间成本。当然,对于不喜欢看书的人来说,看书就不是享受,而是任务了。所以,将读书变成孩子的生活方式,这需要一种正确的引导。 


如果奖励制度不能让他从潜意识中认可读书,反而让他有了另一种功利心,就要换一种方式,从另一个角度来引导他。不过,适当的奖励还是很好的,只是不一定要用金钱的形式,跟孩子分享读书心得,陪孩子一起读书等等,都是对孩子的奖励。至于具体怎么做,你要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摸索,慢慢地寻找适合他的方式,慢慢地帮助他建立正确的价值判断体系。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过,最重要的,还是你自己要爱上读书,不要光读一些工具性的书,要读一些有正能量的、非功利的书,最好是承载了真理的书,比如《道德经》《庄子》等等。 


另外,还要找到孩子不爱读书、抗拒读书的原因,只要孩子不抗拒读书,读书就不会变成他“赚钱”的方式,也不会变成他要挟的条件。比如,你要反思一下,看看自己过去买给他的书,是不是适合他这个年纪?是不是符合他的喜好和口味?你不能让一个十岁的孩子去读《尤利西斯》,否则,你就会摧毁他的阅读兴趣,也是在逼着他要挟你。所以,我们不要片面地裁判和分析孩子,有时,孩子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



三十岁之前,我也没有认认真真地读过托尔斯泰,我那时读托尔斯泰,更像是蜻蜓点水,品不出其中的滋味。三十岁之后,我有了一定的积淀,心变得沉稳了,也有了对生命的感悟,再也不是当初那个追求新鲜和快感的孩子了,这时,我才读得进托尔斯泰,还越读越有味道。而且,就算一个人已经三十多岁了,如果他夜夜笙歌,混迹于名利场,你叫他看托尔斯泰的作品,他也肯定读不进去,翻开第一页,读上几行字,他就会不由自主地打呵欠。他也知道托翁是世界级大文豪,托翁的作品肯定很好,但他就是读不进去,一读就会瞌睡。这就是心境的影响。所以,处在什么样的人生阶段,你就要看什么样的书——不过,无论你选择什么样的书,它都必须充满正能量,不能充满负能量,也不能怂恿你去满足贪欲、不能将贪婪和罪恶合理化,否则,你就没有必要读它。只是,正确地判断同样需要智慧,而智慧是需要实践,需要一点点去验证的。所以,你需要多一点耐心,更需要守住自己的向往。向往就是你前进的方向。 


人是一种动物,动物的天性就是满足欲望。换句话说,喜欢偷懒、睡懒觉,喜欢吃好的穿好的,喜欢美色美声,这些都是人类的天性,并不是不能理解的,但人类还是应该有一种高于动物性的追求,有一种对抗天性中的动物性的行为,我称之为“战胜自己”。 



明白这一点,理解这一点,你才有可能建立一种好的家庭文化,否则,你的孩子不会听你的话,不会心甘情愿地接受你的熏陶。比如,你要让他感受到读书的快乐,让他觉得读书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任务或外来的要要求。具体地说,就是提供一些适合他读的好书,培养他的阅读兴趣,让他养成阅读的习惯。 


平常心是道,所以,做任何事都不要太刻意。要明白,最好的东西、最好的做法,永远都是让人看不见、摸不着、听不到,但也用不完的,这就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老子还有另一种说法是,道治的国家,君主从不刻意地教育和规范百姓,但百姓自然能升华,还会觉得自己本来就是这样,因为,某种规范已经成了他们主动选择的生活方式。管理家庭也是这样,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就是最好的家庭教育。我也是这样教育和培养自己的。 



如果你也这样培养自己的孩子,让他有一天将做事变成生活常态,让某种家庭文化变成生活常态,他就自然会这样活着,不需要你奖励和激励,也不需要你强迫或要求。当然,你也要这样培养自己。如果你自己不愿这么活,却要求孩子这么活,训练孩子这么活,你就肯定不会成功,因为他不会愿意的。他会觉得你言行不一,心里会滋生出无数的疑问和不满。他也许会告诉你,也许不会告诉你,但他心里肯定有这样的潜台词:既然这样很好,为什么你自己不这么活?为什么你说的话,跟你的行为有那么大的区别?很多时候,我们都会责怪自己的孩子不听话,却很少注意到自己的言行之间的差距。每当我们告诉孩子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对的时候,孩子就会盯着我们,看我们是怎么做的。同样道理,当你要求自己的同事时,也要注意自己的行为,看看自己到底是规范的遵循者,还是规则的破坏者。如果你将自己制定的规范遵守得很好,你的同事就有可能心服口服地按你的要求去做,相反,如果你要求别人这样,自己却不是这么做的,甚至说一套做一套,就没有人会认同你——或许仍然有人会照你说的去做,但他们遵循的也许不是你的话,而是规则本身,对他们来说,你只是规则的出口而已。当然,只要能达到维护规则的目的,这样也行。但是,假如你一方面提出规则,一方面破坏规则,规则又怎么能得到维护呢?所以,要求孩子之前,我们一定要做好自己,像自己所说的那样活着——哪怕暂时做不到,也要朝着那个方向努力,并且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向往和努力。否则,你的孩子也会变得像你一样言行不一,甚至阳奉阴违——在你面前规矩本分、知足常乐,在你背后则贪图美食、美音、美色,并且不以言行不一为耻。 



时刻都要记住,我们是孩子的镜子,家庭文化的本质,就是我们自己的生活方式。



好书推荐




如何营造一个和谐又吉祥的家庭

只要给予足够的爱,即便身心缺陷者,也能相对健康地度过一生

最成功的、能做大事的人,一般都具有这些品质

一个人面对成功的态度,可以说明他的福报和发展潜力

《金人铭》的启示(一):多言多祸事

《金人铭》的启示(二):有时无论你多么善辩,都不如不辩

这个世界上为什么痛苦的人那么多?

雪漠,我们生活在世俗里,就算觉得你说得有道理,也不可能舍弃世俗的一切,跑到山上去修行

成就大事业、实现更大价值的智慧

不要高人一等,喜欢低调、谦卑、没火气

有欲望才有诱惑,人不贪婪时,世界是诱惑不了你的

为什么朋友中人缘最好、最终能做大事的人,都没有明显的观点

十九个挑战你世界观的西部故事:守候爱情的老人





聆听更多声音,请关注喜马拉雅平台

作家雪漠  有声书作品

扫一扫即可收听完整书籍

戳原文,更有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