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林改错》里最有名的一张方
血府逐瘀汤治验
血府逐瘀汤:当归6克,川芎6克,生地黄12克,柴胡12克,赤芍6克,红花9克,桃仁9克,枳壳9克,桔梗9克,川牛膝12克,甘草6克。
方解:方中生地黄、当归、赤芍、川芎为四物汤,有活血、祛瘀的功能;柴胡、枳壳、桔梗、甘草有解热、平肝、行气、止咳、祛痰功效;桃仁、红花、川牛膝有活血祛瘀及引诸药下行的作用。血府逐瘀汤出自清代王清任先生所著《医林改错》一书,通过有关病案的观察,凡内科杂病久治不愈者,皆可考虑有关瘀血之凝滞而选用该方,的确药简效宏,很值得探讨。
病案1:周某,女,36岁,石家庄桥西区市场街某厂化验员。
【主诉】低热延绵数月,经医院多方检查,已排除肺结核、
风温、尿道感染及肝病引起低热的可能。同时,在治疗上也用了各种方法,俱不见效,后来我所就诊。
【查体】唇痿,舌青,苔薄白,面容消瘦,无力,时感口干,饮而不解,腹痛,外表正常。
仲景云:“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瘀热内阻,气血乖逆,故低热,腹满;口唇舌为血华之处,唇痿、舌青是血脉瘀滞之证候。
【治疗】血府逐瘀汤加马鞭草,服至5剂后加生石膏,又服10剂,热退,腹满亦消,他证悉除而告愈。
病案2:赵某,女,34岁,桥东副食厂工人。
【主诉】经来淋漓10余天才净,两三年经量渐多且伴有全身不适,如乳房发胀、腹痛。经来有块,色黑紫,平日潮热、烦躁,曾用归脾汤、柴胡疏肝饮、逍遥散等交替治疗,均无效。因血海本有蓄热,用归脾剂太早,则滞而不化。
【查体】患者脉紧而弦,舌红紫,苔薄。
【治疗】非王氏妙法不可奏效,故选用血府逐瘀汤,倍加生地黄、柴胡,连服十余剂而愈。
病案3:章某,女,34岁,石家庄某医院护士。患者因面部色素沉着,经内科检查无明显阳性发现,转入我所治疗。
【查体】患者脸容黧黑,如蒙灰尘,暗晦不泽,乃瘀阻窍络所致,其证兼痛经,手心热,口干,多梦。
【辨证】胸中瘀阻。
【治疗】用血府逐瘀汤加水蛭粉(吞服)颇见效,脸部黑色渐退化,连续服药20余剂痊愈。
病案4:刘某,男,35岁,省某建二处干部。
【主诉】顽固性失眠数年,每于夏季尤剧,有时彻夜不眠,初服安眠药尚见效,日久则无效,近日头部觉有异物笼罩,思想不易集中,压力甚大,影响工作和学习。根据以上情况,当是“阳气不能下达阴血之分,故目不瞑”。
【查体】脉弦涩,舌紫。
【治疗】瘀滞窍络,夜不能睡,用安神养心药治疗不效。血府逐瘀汤原方加远志6克,炒酸枣仁25克,瓜蒌9克,茯神9克,水煎服,10剂向愈。
(扫码下单)
推荐书:《五十年行医心得》。
……以下是广告时间……
给大家推荐《五十年行医心得》,点击阅读原文可直接购买
吴文鹏先生出身于中医世家,临证经验丰富,诊治方法独特。于此古稀之年,吴先生将其长期从事中医临床所得诊疗经验加以整理归纳,结合中医经典古籍相关论述编著成此书。书中精述了《难经》及经络、腧穴、津液理论等中医基础知识,并以临证医案之形式阐述了作者对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常见病证的辨证论治经验,将医典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融会古今,证治结合,对指导中医临床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本书可供中医师及中医院校学生、入门学习者参考阅读。
END
本文由中医出版公众号原创发表,最终解释权归本文原作者所有。推荐书:《五十年行医心得》。
投稿及咨询邮箱zyyxscb@163.com
觉得不错请点赞!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