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京津冀与臭氧的“遭遇战” 专家们都有啥意见?

文章导读


臭氧污染是各地治理PM2.5过程中会伴随产生的,两者是“按下葫芦浮起瓢”的关系。因为随着PM2.5浓度降低,空间透明性好了,辐射强、紫外线强,是生成臭氧的条件。

 来源:真材网

 

近日,受高温天气的影响,臭氧污染强势走入大家的生活。与高空中的臭氧层不同,由于臭氧具有的强氧化性,近地面的臭氧则是一种有害气体,甚至会成为“健康杀手”。


较低浓度的臭氧具有很好的杀菌效果,已经广泛应用在很多领域。但如果空气中的臭氧浓度过高,很容易引起上呼吸道的炎症病变,出现咳嗽、头疼等症状,还会对皮肤、眼睛、鼻黏膜产生刺激。


尾气为臭氧污染重要来源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环境气象与健康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式功教授表示,臭氧污染实际上是一种光化学污染,其形成首先需要一定的前期物条件,即以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为代表的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浓度比较高;其次是气温高和强紫外线照射的气象条件,使得前期物发生反应生成臭氧,因此臭氧污染多发生在高温的晴天,主要集中在夏季。


其中人工排放的氮氧化物主要来自机动车、发电厂、燃煤锅炉和水泥炉窑等;挥发性有机物主要来自机动车、石化工业排放和有机溶剂的挥发等。汽车尾气是臭氧污染的重要来源。


“我们国家最早发现臭氧污染、光化学污染的是兰州市西固工业区,这是建国后五十年代建设的石油化工区。近年来这个问题日益凸显,珠三角和成都平原的臭氧污染问题都比较严重。”


王式功介绍,2013年之前我国并没有把臭氧列入常规的污染物监测范围内,“2013年之前只有三种常规污染物,就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PM10,2013年之后把臭氧加进去了。”


王式功称,臭氧污染在2013年之后日益受到关注,但与PM2.5的污染相比,公众的关注力度仍显不足,一方面臭氧污染存在时间较短,一到夜间污染便减弱,此外浓度不够高时人的肉眼无法分辨出臭氧污染所形成的蓝色气体。


治理应与PM2.5双管齐下


中科院大气所的有关专家介绍,与秋冬季节大气污染以细颗粒物为主不同,夏季空气污染的元凶多为臭氧。臭氧污染是各地治理PM2.5过程中会伴随产生的,两者是“按下葫芦浮起瓢”的关系。因为随着PM2.5浓度降低,空间透明性好了,辐射强、紫外线强,是生成臭氧的条件。


相关专家对此分析称,臭氧污染的形成有赖于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浓度较高的前期物条件以及气温高、强紫外线照射的气象条件,在天气晴热的夏季,臭氧将成为大气首要污染物,而其治理应与对PM2.5的治理结合起来。专家表示,PM2.5控制了以后,大气透明度和紫外线强度增强了,客观上有助于产生臭氧污染,必须要双管齐下,两方面的治理都要加强,实现同步改善。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5月19日在其微信公众号发表的文章介绍称,自2013年1月1日起,全国各城市相继开展臭氧监测;到2015年,臭氧监测已覆盖至338个地级以上城市,根据数年来的监测结果,发现臭氧污染呈现以下三大特点:


区域性污染特征显著


2016年,全国338城市中59个城市臭氧超标,超过四分之三的超标城市位于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珠三角区域,辽宁半岛、河南大部和陕西中部超标城市也比较集中。74城市中,臭氧第90百分位浓度最高的前十名城市多处于京津冀及周边和长三角区域。


浓度、超标率逐年上升


2013至2016年,74座城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PM10、PM2.5年均值和一氧化碳日均值第95百分位均为逐年下降,得到有效控制,仅臭氧-8h第90百分位浓度逐年上升。


2013至2016年,74城市臭氧超标天数逐年上升,平均每城市每年增加3天臭氧超标日。


臭氧污染呈明显日、季节变化特征。小时浓度峰值主要集中在午后至傍晚14时至18时之间。4月开始,臭氧超标问题逐步显现,而5至10月,臭氧污染超标天数占全年90%以上。京津冀区域臭氧超标天数最高出现在6月,长三角区域出现在5月,而珠三角区域为10月。


高值浓度明显增多


2013至2016年,74座城市臭氧-8h第90百分位分别为139μg/m3、145μg/m3、150μg/m3和154μg/m3。近4年74座城市臭氧-8h第90百分位在105~190μg/m3附近分布的城市个数最高,谱宽逐年变窄,低值减少,臭氧浓度分布逐渐向高值区集中。与此同时,臭氧-8h第30~95百分位呈现一致性上升趋势,且臭氧浓度年升高率随百分位增大而加快。


对此,看看专家们的意见。


王式功


臭氧污染的治理从根本上还是应着眼于污染物控制,“首先减少氮氧化物的排放,最明显的就是汽车尾气,一方面是总量的控制,另一方面是汽车尾气排放净化标准的管理,对排放不达标车辆严加管理,这其中也包括多化工企业的管理与控制。”


对此,王式功表示,PM2.5控制了以后,大气透明度和紫外线强度增强了,客观上有助于产生臭氧污染,“臭氧污染和PM2.5污染的气象条件和污染物有不同,必须要双管齐下,两方面的治理都要加强,实现同步改善。”


张远航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张远航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还表示,臭氧污染的管理决策应从总量减排为主,转向多目标约束的目标管理,不能只考虑PM2.5,还要考虑臭氧,要用两个目标来约束减排。


赵英民


环境保护部副部长赵英民表示,臭氧的形成机理十分复杂,控制难度大。目前包括发达国家在内,臭氧污染也是尚未完全解决的大气污染问题。


“大气十条”要求控制臭氧生成的前体物,就是VOCs和氮氧化物的排放。对臭氧污染问题,我国已经采取了三方面行动:部署PM2.5和臭氧的协同控制;出台VOCs的治理政策标准;大幅度削减氮氧化物排放。


但赵英民同时指出,我国近几年臭氧污染显现,说明当前氮氧化物和VOCs控制力度不匹配,氮氧化物减排虽然取得了积极进展,但VOCs目前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仍亟待加强。下一步,针对这些问题,我国将对工业源、移动源、生活源等多类污染源综合施策,在改善PM2.5同时遏制臭氧的污染。


我们应该怎么办


监测数据显示,臭氧污染一般在凌晨较低,上午开始攀升,到中午达到较高水平,并持续至傍晚,夜间浓度逐渐降低。


专家表示,由于公众对臭氧的了解不够,同时臭氧污染往往在风和日丽的时候发生,更容易被人们忽视,从而埋下健康隐患。不同于PM2.5的预防,佩戴口罩对臭氧预防无效。专家建议,公众尤其是儿童、老人等体弱和敏感人群,在午后两三点臭氧污染最严重的时候尽量避免户外活动。室外臭氧浓度高时,应减少室内通风换气次数。


欢迎点击最下方“阅读原文”了解中国大气网更多资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