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常纪文:自然净化能力不足不容忽视

文章导读

2020年春节以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出现了两轮重污染天气过程。近日已有不少专家学者结合各自的专业,从气象条件、大气物理、大气化学、环境监测、污染源解析等方面提出了观点。国研中心资源与环境所副所长常纪文认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冬季的大气污染问题既有生产和生活污染物排放多的原因,也有自然净化能力不足的原因,而且是这两个因素长期积累形成的。

▲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常纪文


近期热文

常纪文:京津冀地区不要再新建各类工业园区

常纪文 :《大气污染防治法》实施两年半成效彰显挑战仍在 让法律“长牙”“带电”成为今后完善方向

常纪文:北京PM2.5达标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常纪文:改善京津冀大气环境质量五项建议


2020年春节以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出现了两轮重污染天气过程。近日已有不少专家学者结合各自的专业,从气象条件、大气物理、大气化学、环境监测、污染源解析等方面提出了观点。笔者认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冬季的大气污染问题既有生产和生活污染物排放多的原因,也有自然净化能力不足的原因,而且是这两个因素长期积累形成的。对于区域污染物排放,主要工业企业和采暖所产生的污染排放量虽有降低但基数仍然居高。对于自然净化能力不足,既有季节原因导致的植被净化能力下降,有自然地理条件局限导致的污染物难扩散,有大气环流原因导致的空气流动不足,也有缺水和生态保护不足造成的区域整体生态功能弱化。这些原因也不容忽视。


其实,不仅是今年春节期间发生的重污染天气,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的确存在一些先天不足。比如,京津冀地区总体上属于严重缺水地区,和南方相比,生态系统对大气、水等污染的净化能力整体不足。加之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集聚了大量的人口和工业企业,生产和生活排放的大气污染物总量大,过去粗放式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建设又侵占了不少生态空间,削弱了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导致整个区域的生态功能和自然净化能力严重弱化。在这个背景下,笔者认为,需要以生态保护优先和提高发展质量为导向,对京津冀地区现有的工业产业和城镇化格局予以优化。


从区域大气污染治理方法的系统性看,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在过去几年取得的大气污染防治成效是很大的。其中既有产业结构调整的功劳,有城市道路交通优化的原因,有企业技术改造的贡献,有能源结构调整的作用,同时也有严格监管等行政力量的重要支撑,但目前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成效并不稳固。这就需要一以贯之地加强监管和督察。此外,从长效机制来看,还需加强各地生态环境保护的能力建设,既包括区域生态修复的能力建设,也包括企业污染治理能力建设,还包括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和监管能力建设。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各省市大气污染治理的基础和成效存在差异,比如,天津和河北还面临比较大的产业结构调整、工业转型升级、能源结构优化等任务,目前仍然处于空气质量改善的艰难时期。下一步,应当抓住区域大气污染治理的主要矛盾,基于大气环境治理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原则,继续通过区域经济、产业和就业援助,帮助基础较弱的地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提升污染治理和绿色发展的能力。


大气污染治理有其自身的规律,想要三五年根治大气污染问题是不可能的。世界各国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的改善成效与环境治理的时间所形成的函数图线不是一条直线,而是变化的曲线。也就是说,大气环境质量的改善速率不是恒定的,而是变化的,一段时间的改善速率快,之后依次进入改善速率缓慢时期和改善速率艰难的瓶颈期。只有系统性地采取产业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清洁能源和城市管理优化等措施,才能助力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再次进入环境质量改善速率快的时段。要度过这一时期,除了需要各方面保持必要的历史耐心外,还需要继续加大经济投入,加强技术革新,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转型和空间开发结构优化,助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空气质量的进一步改善。


近期热文

误会了!火电厂“白烟”不是雾霾

常纪文:京津冀地区不要再新建各类工业园区

生态环境部:审议并原则通过《生态环境监测条例(草案)》

春节的雾霾,工业企业真的都停了吗?工厂真的都“超低排放”了吗?

【专家解读】这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解读春节期间污染成因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缘何重污染?五专家集中答疑解惑





“中国大气网”公号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联系授权。违者视为侵权,本公号将保留对侵权者追究版权责任的权利。申请授权可联系汪女士:18813070911。




责编 | 汪茵         统筹 | 谷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