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活动 | “协同创新人才培养,培育壮大数字经济的新动能”圆桌对话精彩回顾

导语:12月19日,2020中关村金融科技论坛暨第七届普惠金融论坛在北京隆重召开。论坛以“‘数’享生态,‘智’惠金融”为主题,来自全国各地政府领导、商业精英、学术代表、媒体人士齐聚论坛,共同探讨金融科技与数字普惠金融的现实与未来,为金融科技与普惠金融的深耕细作和创新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前沿分析。

论坛期间,在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张峰先生主持下,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曹岗先生、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陈文光先生、香港理工大学金融学教授唐宪生先生、台湾铭传大学金融科技学院助理教授朱雅蕾女士围绕“协同创新人才培养,培育壮大数字经济的新动能”主题,为与会嘉宾呈现了一场高水准、多元化的圆桌对话。


以下为详细对话内容    

张峰:刚才央视专业主持人在前面介绍,我们感觉压力很大,因为一天的会议大家可能都非常累了,我建议大家站起来一会儿。接下来由我们四位嘉宾,每个人用一句话,不超过一分钟的时间,简单介绍一下自己,以及自己现在主要做的事情。我们挨个儿来。


曹岗: 我叫曹岗,来自于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智源研究院是北京市的新型研发机构,致力于支持北京高校院所企业去做人工智能前沿的技术创新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和各行业的融合,金融是我们希望重点发展的一个行业,也希望能够把人工智能技术和金融的方方面面密切结合起来,很荣幸来参加这个会议,谢谢大家。


陈文光:我是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的陈文光,我自己主要做的领域是数据分析系统。数据分析可以支持人工智能、机器学习,也有很多金融方面的应用,我们跟金融最贴近的部分是我们有一个清华大学-阿尔山区块链研究中心,研究中心开展了关于区块链系统的构建工作,做了一个自主的联盟链系统。另外,我们也在金融领域做了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在民生银行、京东金融、工商银行都得到了应用,所以我有一些系统软件和金融科技的交叉经验。


唐宪生:各位好,我是香港理工大学唐宪生,我是金融科技的教授。我们一年多以前开了金融科技中心,我们中心也跟计算机系连在一起,除了科研之外我们还做培训。我们算是初创,在这个方面希望跟业界连在一起来发展,也谢谢大会给这样一个机会参加这样一个高质量的论坛,谢谢各位。


朱雅蕾:谢谢主持人,谢谢在场的座谈嘉宾,我跟各位大咖比起来,我是没有这么资深,谢谢你们给我这个机会跟你们在一起讨论。我叫朱雅蕾,我是唐教授的学生,我之前是在香港理工大学的金融科技中心担任项目经理,负责与国外金融科技有关的学校——包括英国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UCL还有美国的麻省理工、伯克利——进行合作,希望把国外最优质的金融科技资源统统经由香港介绍到北京来。因为我是台湾人,我同事也在台湾的铭传大学教金融科技,非常希望带领台湾学生来参与祖国大陆金融科技的发展,这是我现在最大的一个目标,谢谢各位。


张峰:刚才通过四位嘉宾的介绍我也大概捋了一下,曹岗先生是智库的代表;陈文光先生来自清华,是大陆高校的代表;唐宪生是香港高校的代表;朱雅蕾是台湾高校的代表;四位嘉宾今天来分享。因为圆桌论坛主题是协同创新、人才培养,培育壮大数字经济的新动能,关键的就是人才培养。大家知道金融科技现在火了,区块链火了,但是落地需要人才,这个阶段人才培养非常重要。


接下来,我们就进入议题的对话环节,按照主办方的要求,我们有四个问题分别邀请不同的嘉宾来做分享和交流。第一个问题是:如何结合金融行业的发展痛点,培养复合性的金融科技人才?分别请曹岗先生和朱雅蕾女士给出分享。


朱雅蕾:我在香港美林美国银行担任投资部董事投资超过九年了,非常了解金融业的痛点。现在进入到金融科技,我可以就我之前的行业经验,在学界做一个融合。其实金融业就是要将成本降低,将利润冲高,这是金融业每一天兢兢业业在算的数字,可是我们每个人在为这样的目标努力的时候,可能会牺牲掉客户的利益,或者让公司冒不必要的风险。所以行业在做金融科技的时候,我觉得最应该考虑的是如何在追求利润的同时降低风险,不要让公司的员工为了追求个人的业绩,拿客户的资产随意的去做买卖,让客户接受超过他可以承受风险的损失。其实这个问题类似于最近我们在讨论的无人车问题,当无人车行驶时,对面有一个小孩子从旁边跑过来,他应该撞上那个小孩子还是要撞在旁边的墙?我认为我们在高速追求科技发展的时候,金融业要考虑的一点,就是科技只强求产能跟效率,可是我们要防止AI协助的金融科技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把有道德风险的资料也纳入在演算里头,比如说他为了追求投资的效益,把一些非常不具常态的数字也包括在这个里头,当成他投资的一个数据。所以必须要有一个AI伦理专家帮助客户来控制风险部分。


第二个部分就是说我们在追求金融科技的同时,但是科技毕竟还是始于人性的,所以我们现在银行业大幅的去把学金融的人才坎掉,加入了学电子计算的人才,我们还是需要有纳入社会人文科学这样的学生。因为如果我们做出的产品全部都是理工科设计的,我们就会缺乏暖心关怀,这样设计出来的产品还有服务的流程是对客户没有温度的。虽然我们现在追求金融科技,我们还是需要纳入社会人文科学,以前人文学系的学生他们是找不到工作的。现在,我们开发科技金融,我们需要人文学系、人类学家去解析人类的语言、手势、情绪、表情,这些都可以使用在人机界面。所以在解决金融痛点的同时,要加一些社会人文科的学生,让整体金融科技的产品增添温度,而且更贴近使用者。



第三个我觉得金融业者的痛点,在大力加强开发金融科技的同时,金融业本身是一个控管联合,金融法规很严格的,所以银行在发展金融科技的时候,比如说我们在台湾,在香港,很容易就处罚了,所以我们就很需要像监管沙箱这样的机器,让银行业在开发新的产品的时候,可以透过监管沙箱做一些实验,避免在开放的环境下触犯到法律。这些我觉得是金融业的痛点,我们可以通过在学校培训,或者是纳入人才方面,还有包括沙箱方面的研究来帮助金融业者更加理解金融科技。


以上是我个人小小的观点,谢谢。

张峰:好的,谢谢朱老师,他刚才讲到了三个关键词,风险、沙箱、试点,结合这三个方面的痛点来培养金融科技人才。接下来请曹总做一个交流。


曹岗:我理解金融科技首先是合规,第二个应该就是做一些新的模式、新的产品。所说的复合型应该就是“+”的概念,就是金融+科技或者科技+金融,科技的人往金融圈走,金融圈的人往科技圈走,加完之后应该是二合一的过程,要融合在一起。从国家层面讲,中央提到了核心的几个词:2017年讲的大数据,2018年讲的是人工智能,今年讲的是区块链。这些信息技术在整个科技里面,在金融里面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也产生了很多新的商业模式,新的产品形态。从培养人才的角度来讲,各个高校都有新的学科出现,出现了金融科技相关的学科,或者在计算机系相关的专业里面加入经济学的课程,在经济学里面也逐渐出现信息应用的学科,在这些方面经过融合之后,社会上会有大量的经过专业化培训的人走到市场上来。但是更主要的还是存量的人力资源,已经在行业里面的这些从业人员。像刚才陈钟老师讲到的通过创业训练营,或者通过培训,能够把比较好的已经在金融行业遇到的案例,做的比较好的科技技术,在金融行业里面的典型应用场景的一些案例,在更大范围之内进行推广,让真正的传统金融行业的决策者能看到科技到底能为这个行当带来什么新的影响,特别是产生什么样新的价值。只有当这样的决策者认识到了金融科技对他的意义和价值之后,才能够把这些新的技术用起来,所以像刚才陈老师包括其他几位讲者讲到的培训或者训练营是非常有价值的工作。


张峰:曹总刚才讲到的关键词合规、新模式、新产品、还有“+”的概念,最后落脚到存量从业人员的培训。今天参会的好多嘉宾都是期待着后续对做金融科技师应用能力的认证。我们进入第二个话题,如何共建金融教育的新模式,如何共享资源、共拓新路,形成产业链的有机衔接,形成校企融通、互惠的新格局,接下来分别请陈文光先生和唐宪生先生一起来分享。


陈文光:我先说一下清华在这个方面的现状。我们是这样的:计算机系是有辅修学位的,学经济金融的可以在本科期间辅修学计算机的学位。当然辅修学科非常难,我给他们上过计算机原理的课,想顺利拿到辅修学位不是那么容易的。另一个方向是计算机系的学生可以去去学习金融双学位。我们的经管有双学位,经管学院毕业主要是在金融方面的工作。我有一个学生学了双学位以后去经管学院读了金融方向的博士,现在在人大当老师。所以说从教育的机制上来讲,我认为一个大学已经有相对来说比较强的金融学科和比较强的计算机相关的学科,包括电子系、自动化,有相对比较强的信息学科的背景,有相对比较强的金融专业。两个专业都有的话,我觉得在本科期间完成这种交叉,可以比较系统性的学习两个学科的知识,这个我觉得应该是首选。


实际上,我这几年也在参与北京的一些招生工作,所以大概知道大家选专业的喜好。五年前经管热,来了很多状元;这几年计算机开始热起来,经管大概排第二位。所以经管的老师和我们还商量说,我们要不要干脆设一个科技金融的本科专业。但是这个事情在讨论之中还没有真正实施。我直观的觉得可能还是有些困难,因为这两个学科的思维方式以及需要的基础知识还相差挺多的,如果能够在一个本科的项目里面把他很好的集成起来,我们心里还没底,所以这只是在提议中的事项。目前我们还是给那些同学,就是愿意学双学位或者辅修学位的学生来提供这样的机会。另外在学校里面,我想唐老师他在理工大学做的科技金融硕士项目,这个清华好像还没有,我就把机会留给唐老师来介绍,我主要讲一讲清华本科期间金融和科技交叉的一些实践和一些想法,谢谢!


张峰:谢谢陈教授的分享,清华金融和信息化技术背景的人才不缺,两个再一加,符合现在的需求。但是清华比较慎重,没有开始做科技金融的专业,但是我知道国内有些学校已经有金融科技系在招生。唐先生,我看到香港理工大学有金融科技的博士,请唐教授做一个分享。


唐宪生:我跟陈老师的背景不太一样,陈老师是计算机的,我是金融经济方面的,我们的金融科技重心是放在理工大学商学院里面,所以我们是比较复合。以前讲FinTech还是TechFin,历史上是金融方面怎么应用科技,但是内地的情况主要是进入金融方面。虽然我们这方面不讲痛点,但是我提其中的痛点:金融的人不知道科技怎么样,科技的人不知道金融的应用怎么样,这两者是怎么可以融在一起的。我们这个中心培训跟一般的培训不太一样,就是说我们培训不是着力在技术方面,实际上陈老师讲到,我们是有硕士,我们是计算机系里面的,我们硕士班是有金融课的,但是我们这个中心搞博士方面的金融科技,对象不太一样。我们目的不是要培训技术方面的人才,而是反过来。可能是香港的情况跟内地不太一样,内地在科技方面发展很快,香港的金融中心发展那么多年,比较保守。比如讲,香港的中小企业的老板听说过金融科技怎么样,数字金融怎么样,数字科技怎么样,但是不认识。我们认为数字经济或者是智慧经济是要企业发展出来的,企业怎么发展,是企业方面的领导人,是老总他们明白金融科技,明白数字科技的内容。怎么可以用在他们企业里面,他们比我们更清楚。所以我们搞培训监督的金融科技博士项目,就是面对很多企业的老总高层,让他们能够比较深入浅出的理解金融科技的事情,明白重要性,然后去他们的企业里面教会怎么应用。他们带着问题进来,我们老师帮他们一起研究,变成了可以很实在的把我们金融科技的东西应用在他们手里面。


张峰:唐教授是从企业的需求出发,行业推动高校去做这样的项目,这样带着问题去做研究效率更高。

张峰:陈钟老师是计算机学科教指委的副主任,事后你可以把建议跟他讨论一下。


刚才讲到了第一要激励,第二要注重基层培养,第三要产学融合、共享共赢,还有教育服务公司,包括像中关村金融科技产业发展联盟这样非常重要的一个机构,通过政产学研用的合作,培养出更多更有用的金融科技方面的专业人才。


第三个话题,结合如何开展金融科技专业共建,专业师资培养和实训平台的建设,助力人才培养的创新发展,分别请唐先生和朱雅蕾女士分别交流一下。


朱雅蕾:我想重点是在理工大学金融科技博士,这是我们全球目前第一个金融科技博士,等一下唐教授会好好的介绍。我想跟现场各位好好分享一下我们在金融科技产学合作方面的经验。我先分享一下在英国是怎么做的?英国牛津大学在塞德商学院做金融科技课程,由牛津商学院的院长皮特教授(Prof Peter Tufano)设立一个牛津铸铁站(Oxford Foundry),他的意思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的东西跟真实世界发生的中间还有一个差距,怎么样把学术跟真实世界产业合在一起,他就把学生送到铸铁站去打一打敲一敲,敲出业界真正用的,而不是只懂得业界考试的复合型人才。在牛津商学院里面有金融科技的课程,也有区块链的实验室,他让所有在牛津商学院毕业的学生,在毕业前一定要进来这边,牛津商学院派出他们商学院的学生从金融科技的角度,看看金融科技是不是可以在建筑或者医学、土木工程、航天科技上面来做一些应用。铸铁站有教授有技术,谷歌、苹果他们都会进入铸铁站,按照他们需要的产品和技术进行对接,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计划。皮特院长推出这个计划,超过93%的牛津大学学生,先通过这个铸铁站才会毕业,所以他已经培养了大概3400多组学生,是通过这个去把自己所学跟金融科技跟产业联结在一起。我们现在也积极的希望引进牛津商学院这样一个系统跟我们北京中关村来做一个结合。我们还希望能够做到一点,英国一年来牛津大学大概有三千多个FinTech金融科技的创新团队,这些创新团队他们都很想进入中国的市场,因为他们知道中国金融科技的能量非常大,可是他们的文化完全不了解中国需要什么样的一个金融科技的产品。


比方说他们就无法了解为什么中国储蓄率可以到达60%,中国人怎么都不花钱,怎么有那么多钱,为什么每个父母都可以买给小孩子一栋房子,这些钱从哪来的?在他们的生活环境里没有储蓄的概念,至少没有像我们中国人这么强的储蓄观念。所以他们就会很好奇说,你们哪里来的钱去做这样一个产品,反而他们金融科技的产品比较多在控制消费,怎么样去监控自己有没有过度的花费。可是事实上他们已经有很多很顶尖的区块链相关产品,可是如果他们了解中国的文化和中国市场上的需要,就可以把他们产品对接到我们的市场,然后做符合中国需要的金融科技。所以我们也希望能够在北京通过香港理工大学做这样一个加速器,把国外学生金融科技相关的成果借由实验室对接到中国业界的需求,开发出符合中国当地需要的一些产品。我觉得他们可以通过跟中国银行、当地的银行合作,或者是在APP上来开发他们的产品,这样直接把他们技术引过来了。可是中间还有一项需要克服的困难:在英国的金融科技,我们要把他做科技转移转化,到北京直接转是转不过来的。因为英国大学规定,这些科技一定要透过英美法系,在英美法系下才会做科技转移转化,或者商业化。所以需要通过香港将金融科技转移转化,然后再到北京落地。所以我们通过在香港和北京同时去开放金融加速器,让国外的新创可以在国内业者平台还有他们的数据上去实验出他们新的产品,通过无论是香港或者是新加坡将技术进行转移,北京开分公司落地制造。


张峰:谢谢你把香港、台湾、大陆连接,做一个很好的桥梁。

唐宪生:我讲一个不是针对这个的问题——人才培训。香港有这个优势,因为法律法规还是以英美的为准。有另外一个角度没有想过。人类发展历史上是这样,当初是资源的争夺,所以变成侵略、殖民地,这是比较野蛮的方法。后来发展是资本的争夺,所以80年代当年美国三大汽车公司之一就说日本在美国买了大半个美国,驱动了美国,结果美国政府明白了,马上有一个会议,在1986年把日本搞垮了。现在数码发展,人才是很重要的,但是人才培训呢?美国那么厉害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全球顶尖的研究人才、学生跑到美国的学校读书,做研究,然后留在美国,在这个方面吸引全球厉害的、聪明的人才跑到美国去。如果我们国家在这个方面要发展的快,我们也要吸引人才,不只是说我给很多钱,找什么名教授过来,不止是这样,而是需要吸引人才来到中国。


现在中美贸易战,为什么贸易战?因为中国出口比美国顺差很多,但是另外一方面没有注意的是教育方面是反过来的:教育美国顺差的很厉害。教育出口第一大国是美国,第二大是英国,第三大是澳大利亚,据说澳大利亚要超过英国了,为什么呢?很多学生跑到澳大利亚,想:澳大利亚有那么好吗,结果就留下来了。因为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就是用英文教的,所以中国的大学再厉害,但教育还是中文。全球除非你懂得中文,否则你不可能来国内留学。所以我希望中国的教育在这个方面要看看我们怎么可以用英语教学,吸引全球聪明的学生来到中国读书、研究,人才培训就变成中国教育出口的一大方面。


张峰:最后由于时间关系,最后围绕着今天说的主题,结合着如何落地产教融合,持续创新人才培养,每一个嘉宾一句话来表明自己的观点。

曹岗:做产教融合应该还是有一些新的平台出现,在发展当中应该包容一些,有一些试验区,先行先试,能够真正的让科技和金融紧密的结合起来。

陈文光:金融企业应该在寻求与高效科研合作中更加的主动,因为科研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培养人才的过程,也能够帮企业解决问题。


唐宪生:同意陈老师的讲法,除了企业方面,比如讲阿里巴巴、腾讯,实际上腾讯也有跟高校连在一起,不止是做科研,而是做培训方面,什么课程更容易在业界得到应用,让大学知道这么一个方向,知道课程结构可以跟业界连接的更好。

朱雅蕾:我觉得现在是发展金融科技最好的时机,我们抓住习总书记发展区块链这样一个契机,把中关村当成超强吸力机,去吸纳全球金融科技人才。台湾这边有科技服务的人才,我们把这样的人才通过高校系统吸引到中关村,一起开发世界顶尖的金融科技。

张峰:谢谢几位嘉宾的分享。最后,大家认为,发展要包容,企业要更加主动,要加强和学界的互动和交流,抓住最好的时机,通过各种项目,加强政产学研的合作,推动金融科技人才的培养。

我们这个时间段的圆桌论坛到此结束,再次谢谢四位专家,谢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