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教学》|刘勇:金融科技行业发展趋势及人才培养
该文出自《中国大学教学》2020年第1期
摘要:金融科技强调金融和科技的结合,即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动金融创新,科技对于金融的促进不再局限于渠道等浅层次方面,而是开启了“金融 + 科技”的深层次融合。金融科技创新的主体离不开金融科技人才,同时金融科技人才也是金融科技运行与智能实现的重要支撑,建立高素质金融科技人才队伍意义重大、迫在眉睫,是当前刻不容缓的一个重要任务。
关键词:金融科技;人才培养;金融科技创新;金融科技人才创新
一、金融科技发展现状
当前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推动金融行业发展到全新阶段,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成为继互联网技术之后变革金融行业的全新力量。金融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改变了金融渠道、获客等前端环节,也在驱动产品设计、风控、合规等中后台领域的变革。金融业务出现相应的以技术创新为基础的业务创新,以及以创新业务为诉求带来的支付、征信、风险管理等业务升级。2017—2018 年,全球金融科技领域的融资持续升温,金融科技产业规模迅速增长,已经成为影响国际经济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各国纷纷发展金融科技,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国家都出台了促进金融科技发展的政策措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金融稳定理事会、国际标准化组织等均成立了金融科技研究工作组,深入评估金融科技对货币政策和金融稳定的影响,塑造更具有包容性和创新性的监管环境,促进金融科技安全可持续发展。金融科技发展前景广阔,但高速扩张下的安全风险和行业规范问题难以忽视,各国各地区在积极推动金融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也在金融创新与风险控制之间寻找平衡点。
近年来,我国金融科技领域融资持续升温,金融科技行业规模迅速扩大,金融科技市场表现活跃,优秀金融科技公司数量、金融科技领域融资额位于世界前列,行业融资规模快速增长。政府及监管层高度重视金融科技发展,针对主要业态发布了一系列监管措施,推动行业良性发展。2019 年 8 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 年)》(以下简称《央行规划》)明确提出未来三年金融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该规划是我国针对金融科技发展出台的第一份全面、科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规划,充分肯定了金融科技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明确了我国金融科技发展的方向和边界。从金融科技公司数量、底层技术发展情况、产业生态、融资情况来看,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已成为我国金融科技发展重地。北京是金融管理总部和金融监管总部“一行两会”所在地,全国顶尖的大学和科研单位云集,以中关村为代表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催生了一批优秀的企业,使得北京在金融科技发展方面占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上海是中国的商业和金融中心,金融资源整合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强。深圳作为中国的经济特区,自身具备创新基因,有丰富的人才和技术资源支撑金融科技的发展。杭州政府一直以来对“互联网 +”产业高度重视,而且拥有全国三分之一的互联网企业,是金融科技头部企业蚂蚁金服的所在地,金融科技得以迅速发展。
二、金融科技的创新应用与实践
金融科技强调金融和科技的结合,主要包含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以移动互联技术和物联技术为代表的互联技术,以云计算和区块链技术为代表的分布式技术,以密码技术、量子技术和生物识别技术为代表的安全技术。银行、保险等传统金融业依靠这些技术实现自身转型发展,技术创新催生了智能投顾、供应链金融、消费金融、第三方支付、监管科技等新兴领域。科技对于金融的促进不再局限于渠道等浅层次方面,而是开启了“金融 + 科技”的深层次融合。
金融科技在银行业的应用已从以往的后台技术支持角色,演变成金融服务创新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持续推动银行经营管理向数字化转型发展,不断提升银行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目前,银行金融机构的科技赋能、创新发展通过两个途径,一是内部创新发展,二是外部嵌入发展。内部创新包括转变经营策略、搭建金融服务平台、自建金融科技公司这三种方式。外部嵌入方式主要是银行与金融科技公司跨界合作,按照合作方向和内容可以分为产品合作、服务合作和战略合作。
互联网保险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为客户提供保险服务的新型模式,是在新
技术赋能的基础上,以时效性、经济性、交互性、灵活性为特征的新产业、新模式。2017—2018年,互联网保险件数与保费收入反向增长;互联网财产险初现回暖现象,非车险重要性凸显;互联网人身保险市场规模发展势头放缓,健康保险发展迅猛;融资额平稳上涨,目标客户从C 端转到 B 端。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不断应用到保险业中,新产品、新模式不断涌现。
供应链金融是一种立足于产业供应链,根据供应链运营中的商流、物流和信息流,针对供应链参与者而展开的综合性金融活动。它既不同于传统的银行借贷,也有别于风险投资等其他形态的金融活动。供应链金融紧扣资产端,夯实产业供应链的同时产生金融的增值,从而促进产业供应链和各参与主体良性互动、持续健康发展[1] 。2015 年,英国金融市场行为监管局(FCA)提出了监管科技的概念,主要是指运用新技术新手段,满足多样化的监管要求,主要对象是金融机构。同年,国际金融协会(IFC)将监管科技纳入金融科技。我们认为,监管科技是指在金融与科技紧密结合的背景下,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为基础,以提高监管效率降低合规成本为目的,以标准化、数字化、智能化为特征的监管创新。目前中国的监管科技还处于萌芽状态,对于监管科技的认识研究多以学术研究为主,实际应用监管科技的企业较少,是一片仍待开发的市场。监管科技主要采用人工智能、区块链和云计算作为技术创新监管工具。
三、金融科技人才培养模式及不足
金融科技行业的快速发展,加速了金融科技业人才需求的扩张。《2018 年中国金融科技就业报告》中显示,92% 的金融科技企业目前正面临严重的金融科技专业人才短缺。85% 的受访雇主表示他们遇到招聘困难,45% 的受访雇主表示难以找到符合特定职位需求的人才。除此之外,部分银行在招聘中向金融科技人才打开了大门,成为银行招聘中的“香饽饽”,人才战略是金融科技行业竞争关键。2018 年 10月,北京市发布《北京市促进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18 年—2022 年)》和《关于首都金融科技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全面实施金融科技人才聚集工程,构建辅助型人才良性培养的渠道,建设金融科技人才培养基地,培养专业化金融科技人才。近日,《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 年)》也提出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注重从业人员科技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造就既懂金融又懂科技的专业人才,优化金融业人员结构,为金融科技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目前,金融科技企业人才主要来自高校,现阶段我国高校已开展本科和硕士研究生阶段的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学历教育。截至目前,全国共有 36 家高等学校在本科专业中设立“互联网金融”或“金融科技”专业并招生。硕士阶段的教育大多以在职教育的形式开展。在具体行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金融科技人才培养体系还存在制约因素,亟待改变。具体表现为:
1.教学模式传统
固守“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教室为中心”的传统理念,偏重课堂教学而轻视实践教学。在金融科技时代背景下,过于呆板和理论化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学生全方位的学习需求,束缚了学生独立个性的发展。金融科技人才对专业性要求很高,高等院校仅仅依靠理论知识的灌输,远远达不到金融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仍需要加强对金融人才实践技能的培养。
2.培养理念不够灵活、动态
传统的金融人才培养主要是采用单一的书面闭卷考试手段,答案标准整齐划一,依据考试分数高低评价学生水平和教学质量。在大数据和金融科技的冲击下,不能灵活、动态地反映学生的学业进展情况和个人创新性能力的进步情况,也不能满足由“专才”向“通才”转型的培养要求。
3.实践教学缺失薄弱
培养人才,实践教育和理论教学都不可缺少。目前,高校在金融科技人才培养实践教学观念上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积累、轻动手操作”的弊病。金融科技时代随着大部分行业的变革和重组,使得金融专业毕业生除了进入传统的金融机构就业以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涌入非金融机构。这就要求高等院校重构金融人才培养理念,培养金融人才的创新意识、互联网思维、社交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使他们具备多样化的通识知识。
四、金融科技人才需求分析及培养新要求
1.金融科技人才需求分析
2019 年 8 月,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中关村金融科技产业发展联盟牵头走访金融科技企业,从人才的供求、人才专业能力需求、企业用人困惑等几大维度对企业进行调查访问,通过调研发现,近三年金融科技行业最热门的十大需求职位(如表 1 所示),分别是软件工程师、产品经理、运营经理、WEB 前端开发工程师、架构师、算法工程师、移动开发工程师、测试工程师、数据分析师、机器学习工程师。这些职位都是当下金融科技企业要保持高速发展必不可少的岗位,特别是数据分析人才,伴随大数据在互联网行业更多的应用而愈发重要。
表1 2018 年金融科技行业热门职位
在调查企业对金融科技从业人员的学历及任职资历要求中显示,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基本上是以本科为起步的,这类金融科技人才在企业中的占比约为 58%,硕士研究生的占比在42% 左右。由于高校 2016 年开始设置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专业,其中,最早的为2017级新生,这也意味着,截至 2019 年 6 月,尚无互联网金融或金融科技专业本科毕业生进入社会,最早要等到 2021 年,因此,在企业近三年新招入的金融科技相关从业人员中,大部分企业会选择计算机电子信息相关类和统计学数学相关类专业的毕业生。企业认为经济金融学类专业的毕业生对于技术类知识的掌握还存在一定难度,反之会较容易。另外,有 3—5 年行业从业经验的人才在市场是比较紧缺的,占市场 59% 的比例,这类人才一般是企业通过社会招聘或个人跳槽而获得的。拥有 5—10 年从业经验的人才也是企业相对需要的人才,这类人才需要企业通过从同业企业或金融机构高薪聘请。由于目前行业发展速度较快,企业一般需要有一定从业经验的金融科技人才,所以应届毕业生和个人经验较少的求职者企业会从人力培养成本、留用几率等方面做出考虑,招聘的人数相对少一些。
在调查企业对金融科技人才的用人标准及能力选择中发现,企业在选用金融科技人才时,主要会从个人的综合素质、操作技能方面来考虑,这两项标准占比约在 32%、27%。除此之外,企业也会从理论知识、是否有实习经验方面来进一步做筛选。职业资格证书在求职过程中可视为一个不错的加分项来做考虑,如图 1所示。从个人能力层面上看,专业技术能力是企业在选人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除此之外,业务拓展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场景应用能力等也是企业在出决定前需要考虑的因素,如图 2所示。
图1 企业对金融科技人才的用人标准
图2 企业注重金融科技人才的能力
2.金融科技人才培养新要求
(1)金融科技人才需突出国际化
从国际视野来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国际
金融危机深层次的影响在相当长时期还将存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生产、生活和学习方式,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人才培养与争夺成为焦点。与传统金融相比,金融科技要求有更高标准的金融人才相匹配,尤其是国际化程度要求越来越高,具体体现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国际化和课程设置的国际化。如何以最有效的方式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能够适应国际竞争的金融科技应用创新型人才是当前我国人才培养面临的重要课题。
(2)金融科技人才需突出复合性
当代科学发展逐渐呈现出学科整体化的趋势。随着区域化、全球化的推进,已经不能从单一的地区、国别、学科、时域去理解和运用知识,而是更多地需要跨区域、跨国界、跨学科、跨时域进行知识的整合。金融科技人才也并非简单的金融和技术两个专业的组合,而是需要更深层次地了解这两者结合后所带来的新的运营模式和规则。金融科技企业人才需要具备跨领域复合型人才是大势所趋,尤其是以金融和技术专业知识的融通应用技能最为重要,关键岗位领导者仅通过精通单一职能而晋升为高管的时代正在走向终结。
(3)金融科技人才需凸显创新特色
当前,国家创新战略的实施对创新性人才的诉求大大增加。金融科技作为时代的产物,衍生出大量的新行业和新业务,使得当前金融生态系统结构发生了巨大变革,在此背景下,要对金融科技人才培养的范围进行重新界定凸显创新特色。金融科技时代复合型金融人才应能够在激烈的金融市场竞争中另辟蹊径,设计出既能满足客户体验,又符合个性需求的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能够适应日新月异的金融科技发展需求,在金融生态系统中开辟一条通道。
(4)金融科技人才需兼备风险意识、互联网思维
当前,金融资源朝着信息化、网络化和数据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金融机构要在纷繁复杂的金融生态系统中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其关键举措就是要培养和储备一批具备互联网思维,同时兼备金融、信息科技、大数据、管理和法律等知识的应用型、复合型金融人才。因此,金融科技时代复合型金融人才需兼备风险意识、法治思维及互联网思维的管理型人才。金融行业风险的隐蔽性、传染性、广泛性以及突发性等特点也存在于金融科技领域。在鼓励创新发展的同时,行业从业人员,尤其是管理人员应该将风险控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必须具备各种风险意识,强化自身对技术风险、市场风险、业务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常见风险的应急防控能力,在风险发生时能够有效地保护金融消费者的相关权益。互联网思维能够帮助金融从业者主动应对金融科技带来的各种挑战,在金融科技生态中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五、金融科技人才培养创新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分析,在这里对金融科技人才培养创新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重视学科交叉 , 优化课程体系
在课程设置上应该注重培养大数据、云计算、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新技术操作能力,开发数据挖掘、信用评估、风险评价等相应的课程体系。根据金融行业的特点和教学实际,可以在确定金融行业岗位人员专业素质要求的基础上,将课程分为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操作能力两部分,基础部分突出对金融科技基础知识的掌握,操作部分突出对金融行业工作所应具备的技能训练。根据行业发展的要求修订、完善,实现动态调整,培养出既有金融专业知识又有科技思维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2.加强校企业合作,提升实践能力
加强校企合作,建立专业示范性实习基地,以新兴金融科技岗位需求为导向,通过校企联合协同育人,不断加强实践、实习基地建设,有针对性地进行订单式培养,从而培养出更具特色和富有竞争力的金融人才,实现校企双方共赢。建立开放灵活的教学运行机制,在教学各个环节开展与企业的合作,把学校教育直接与实践一线具体工作有机结合,搭建金融科技人才协同创新平台。通过产学研深度合作,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共创,提高复合型金融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水平,联合培养金融科技型创新人才。
3.加强师资培训,培养“双师型”教师
教师队伍是人才培养的主力军,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教师的水平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金融科技人才的培养,需要建设一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较强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这支队伍除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外,还应了解金融学科专业的前沿发展动态和行业的最新实践,熟悉企业的用人需求。加强师资培训,选派教师去国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访学和交流合作,参加学术会议、教学培训及经验交流会,以切实提高教师理论素养。积极拓宽师资队伍的来源渠道,加大“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选派教师到相关企业挂职锻炼学习。引进或聘用具有一定岗位实践经历又有一定专业理论水平的人士担任兼职教师甚至专业建设带头人,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六、金融科技行业发展趋势及思考
1.金融科技重塑普惠金融新模式,数字普惠金融市场空间巨大
金融科技重塑普惠金融新的服务模式,带来了新模式、新方法、新路径,大规模场景实际需求的解决方案越来越多,数字普惠金融进入快速发展期。随着我国新时代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精准脱贫、乡村振兴和小微企业融资的紧迫性、重要性凸显。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伟大目标要求我国率先实现脱贫致富、缩减城乡差距和夯实市场经济基础的“小目标”,数字普惠金融在今后几年乃至更长的时间内会将业务重心定位在精准脱贫、乡村振兴和小微企业融资这三大领域。
2.构建金融科技人才体系,营造人才集聚环境
金融科技本质是一种形式上、渠道上和理念上的创新,金融科技对传统金融发展的促进作用要远远大于竞争关系,须加强科技创新人才、系统开发人员的招募、布局和培养。针对传统金融机构互联网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政府、金融机构、行业组织以及机构自身都需要积极探索和反思[2] 。传统金融机构应大力培养集金融业务知识、网络信息技术、市场营销技能、金融科技运用等多种知识技能于一身的金融科技复合型人才,同时营造有利于金融科技人才集聚的环境,在政策和考核、绩效等方面给予倾斜。
3.推动金融科技发展,提高金融科技监管的“四性”
金融科技发展是跨区域、跨行业的,其所从事的业务在本质上就是金融,而金融就需要严格的监管。因此,发展金融科技离不开适度、有效的金融监管。未来,金融监管的着力点应该是在金融监管模式的转变,及时提高监管的及时性、可容忍性、有效性和协调性[3] 。首先,探索长效监管机制建设,提高监管的及时性。充分应用科技手段,提高金融监管的技术支撑能力,推进常态化金融风险监测机制,加快监管技术平台的建设,完善金融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其次,平衡创新和安全的关系,提高监管的可容忍性。建立具有包容性的创新管理机制,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金融科技“监管沙盒”机制。再次,推动监管科技发展,提高监管的有效性。通过运用新技术,金融监管机构可以掌握更加全面的交易信息,提高监管的风险覆盖范围。最后,加快监管理念转变,提高监管的协调性。金融科技促使我国金融监管模式逐渐从机构监管向功能监管和行为监管转变,增强监管体系的适用性和弹性,保持监管的持续性和一致性。
4.规范行业法律法规,有效促进金融科技稳健发展
金融科技的目标是让金融更好地服务民生,金融科技监管也要打击那些伪金融科技,净化市场风气,让金融服务更纯粹,科技支撑更完善。法律法规是金融稳健发展的基石,通过法律保护有助于金融科技市场的健康发展。必须根据金融科技发展的实际情况做好法律制度的设计,确保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应当尽快制定相关的法规,明确行业准入、风险控制等方面相关内容,进行建章立制。同时,结合金融科技创新特性,在维护金融稳定和防范风险的基础上,要充分考虑金融科技的开放性、包容性,以促进我国金融科技整体的快速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 宋华 . 供应链金融 [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2] 陈泽鹏,肖杰 . 新形势下商业银行发展金融科技的思考 [J]. 银行经营管理,2018(2).
[3] 刘勇 . 提高金融科技监管的“四性”[N]. 金融时报,2019-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