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南迁记忆”,在上海与故宫文物“面对面”
故宫文物南迁,是故宫博物院的一段峥嵘岁月。今年正值故宫文物南迁90周年,12月28日,“国宝的长征——故宫文物南迁纪念展”首展将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举办。展览以“国之瑰宝 烽烟南渡”“沪上四载 古物重光”“文脉赓续 生生不息”三个单元,带领观众走进那段南迁往事。
1933年元旦,日军侵占山海关,故宫博物院理事会召开临时紧急会议,决议择选重要文物南迁。2月7日清晨,首批故宫文物 2118 箱,由火车转轮船,一路辗转运抵上海保存。截至当年5月23日,故宫博物院文物分五批南迁上海,总计13427箱又64包。南迁文物包括散氏盘、嘉量等青铜重器,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宋徽宗《听琴图》等书画名品,以及文渊阁《四库全书》等珍贵古籍。此外,古物陈列所、颐和园以及国子监相关重要文物也一并南迁上海保存。
这段荡气回肠的文化抗战壮歌一直持续到1945年抗战胜利后,大部分南迁文物在1958年9月北返。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强调:“故宫文物南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历时最长、影响最深远的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奇迹。”
在故宫人和各地民众的守护下,故宫南迁文物虽经过无数艰难险阻,迁徙之路数万里,基本得以完整保存。上海作为故宫南迁文物的重要存放地,见证了这段重要的历史。因此在“沪上四载 古物重光”单元,就将故宫文物南迁历史与上海城市记忆融汇交织,呈现“故宫文物南迁上海大事记”。
在回忆这段“南迁故事”时,原文化部副部长、故宫博物院原院长郑欣淼特别提到了故宫博物院提选文物参加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的重要事件。文物出国前往伦敦伯灵顿大厦前,于1935年4月至5月在上海外滩中国银行大楼内举办预展。回国后,又在南京考试院明志楼举办复展。
“这场展览不仅是故宫文物第一次出国,更是中国文物第一次如此大规模地在欧洲亮相。”郑欣淼介绍,当时出国的文物均经过专门挑选,“这是全国关注的焦点,文物不能出错,所以在出国前办了预展,回来又办复展,就是要让大家看到,文物全部回来了。”
第三单元“文脉赓续 生生不息”通过实体模型和数字投影联动交互的形式,展现曾经珍藏在乾隆皇帝书房中的国宝文物及其“南迁之路”。位于室外的“文物影像屋”则以南迁文物箱为造型,邀请观众“穿越时空”,与文物的高清影像“面对面”。
二十余年的颠沛流离,从宏伟壮丽的殿宇楼阁移往华洋共处的租界洋房,从钢筋铁骨的现代库房移入军民同守的山间洞穴和乡野祠堂,留下的是许多感人的真实故事和一段深刻隽永的中华民族记忆。王旭东认为,故宫文物南迁不仅诠释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与号召力,而且体现了中华民族在危难之时的团结力量;不仅保存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灿烂的文明史,而且对其进行了有力的传播。对这段岁月的缅怀与追忆,关系到每一位热爱中华文化的人们对于现代文化溯源的思考。
“国宝的长征——故宫文物南迁纪念展”首展由故宫博物院与人民日报《国家人文历史》杂志社联合推出,将持续至2024年3月29日。
记者 / 刘艺
编辑 / 孙冲
图片 / 周菲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微信
黄/浦/进/行/时
JOIN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