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民大楼,邂逅王安忆笔下的“嘉桃花园”
1987 年,位于豫园街道的人民大楼在黄浦江畔拔地而起,逐步打造成了上世纪黄金地段的知名小区。
今年是“人民城市”理念提出的第五个年头,豫园街道聚焦人民城市建设的显示度、人民群众福祉的感受度、共建共治共享的参与度,用“细”与“实”的“绣花”功夫,针针绣在实处,让人民大楼综合治理成为了展现“人民城市”理念的鲜活样板。
日前,豫园街道“零距离家园”小站·嘉桃花园正式启用,作为社区居民休憩议事、互联互动的新空间,除了人民大楼还辐射周边东淮海公寓、露香苑等多个小区,成为了闹市中的一处静谧绿洲。“‘嘉桃’这个名字,来源于王安忆的长篇小说《天香》,描写的就是阿拉露香园的故事。”在嘉桃花园里,家住人民大楼的退休阿姨自豪的向记者介绍道。
在豫园街道,有两条丁字交叉的马路——露香园路和万竹街,再加上周边的青莲街,这一带就是与豫园、日涉园齐名的“明代上海三大名园”之一的露香园旧址。它是由顾名儒及其弟顾名世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历时十年,耗资数万两白银,占地约40亩。“园盘纡园澶漫,而亭馆嵱嵷,胜擅一邑。”明代朱察卿所作《露香园记》一文中,对露香园曾经有过详细的描述。顾名世建园时引进北方优良桃树种,露香园里桃树遍布,露香园水蜜桃一时成为上海名产。王安忆的小说《天香》正是以露香园为蓝本,将顾氏露香园演绎成申城天香园,还原了上海在成为摩登都会前的繁花似锦。这部被盛赞有“红楼笔法”的小说,细述了“嘉桃、顾绣、一夜莲开”等故园传奇。“嘉”字有美好之义,古时,露香园水蜜桃是名品,也是“名片”。如今,以“嘉桃”命名豫园街道“零距离家园”小站,有形的空间与无形的文化彼此映照,老城厢名园的底蕴得到现代的传承与创新。同时也成为了新时代下,人民大楼以及周边居民休闲运动的新去处。
“我们现在的嘉桃花园是我们豫园街道唯一的一个室外街区‘零距离家园’小站,当初在这设立小站,主要就是考虑到我们人民大楼的居民缺乏室外的活动空间,居民们非常希望有这样的活动场地,可以聊天,可以小憩,顺便还能运动下身体。于是结合这次改造,我们把人民大楼边上的一条脏乱差的小路改造成为了嘉桃花园,并加入了运动区域,满足了居民们各项需求。“露香居民区书记张铃和记者聊道。
如今的小站,主体采用饱和度较高的明黄色,在葱葱绿叶的映衬下,更显清新雅致,颇有王安忆《天香》中描写的韵味:“上海的清雅就是杂在这俗世里的”。细看之下,嘉桃花园小站所在地柳泉弄以拼音形式融入主体设施中,有质感更有格调。一组名为“让热爱上场”的主题创意彩绘让小站旁边的旧围墙大变身,原本杂乱的“街角旮旯”摇身一变充满艺术气息,地面上的彩绘跳格子游戏,更是为小站周边增添了一份童真与趣味。曾经被忽视的小角落华丽蜕变,整个街区都变得鲜活明亮起来。未来,结合了大豫园片区“老”与“潮”特色的嘉桃花园小站,还将打造“马路潮流解压派”IP,定期开展文化集市、潮流运动节等主题活动,让每个驻足小站的人,都能感受到属于自己的“小确幸”。
其实,这样的蜕变只是人民大楼焕新中小小的一部分。经过近40年的岁月洗礼,人民大楼沉淀出了独特的历史韵味,也逐渐凸显出了一些问题,如设备设施老化、公共空间有限、周边环境差强人意等等。其中,消防设施老化、非机动车充电困难、污水管道堵塞成了困扰居民们的三个主要“心头病”。2024年,豫园街道以“动真碰硬破难题 实干奋进促发展”专项行动为契机,在区职能部门的支持下,启动“人民大楼人居环境综合治理”专项工作,这座大楼相继奏响了环境改善的“三重奏”。大楼原本老旧的垃圾箱房变成了上海首套3.0版全时段开放的智能分类垃圾箱房,体积虽小、容量却够大,不仅包含小包垃圾落地监测、智能称重、满溢报警等三项基础功能,还新增了湿垃圾纯净度AI智能识别提醒,并首创性加入干垃圾桶内自动压缩换桶功能,巧妙地解决了空间与效率的双重挑战。
陈旧老化的消防系统也彻底还新,屋面消防管道压力不足、缺乏备用电源、部分止回阀损坏等问题亦是潜在的安全隐患全都得以解决,还新增了双电源切换电柜,应急照明设施、新装过滤器、压力表等消防设施,切实强化消防安全。
新建设共计25个充电桩(50个充电口),在满足居民群众非机动车充电“刚需”的同时,也有效控制了非机动车乱停放问题、非机动车或电瓶入户等安全隐患。
而由新锐涂鸦艺术家、哈佛大学建筑学博士陈拾叁绘制而成坐落于人民大楼小区西墙的狭长墙面上巨幅“露香春景”涂鸦艺术作品,更是让人民大楼一下成为了人民路上的新地标。
人民大楼焕新颜,城市生活新典范。小区改造是家门口的“关键小事”,也是基层治理的“民生大事”。人民大楼综合环境改善项目不仅提升了人民大楼的“面子”,也强化了“里子”,在人民大楼的每一个角落,都流淌着一颗为民的初心,给居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和扎扎实实的安全感。
记者 / 盛寅敏
编辑 / 樊陆佳
图片 / 盛寅敏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微信
黄/浦/进/行/时
JOIN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