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冬至丨猫腻饺子有意思

2016-12-21 生活书店



今天是农历冬至,冬至夜长昼短,古人这一天要祭祖,然后彼此贺冬,与除夕守夜差不多了。北方人爱说“冬至饺子夏至面”,“好吃不过饺子,舒服不过倒着”,能吃到一顿美味的饺子,即感通体舒泰、乐在其中。



猫腻饺子有意思

文丨朱振藩

摘自新书《味兼南北》



饺子是我的最爱之一,但绝不是唯一。因此,我对北方人那句俗谚“好吃不过饺子,舒服不过倒着”并未全盘认同,但能吃到一顿美味的饺子,即感通体舒泰、乐在其中,倒也是不争的事实。


饺子大约起源于南北朝时期,距今已超过一千五百年。然而,神话却把它推到盘古之时,可也扯得太远啦!原来他老兄在开天辟地时,天上缺了一块,女娲乃炼五彩石补天,又用黄士造了泥偶,当她吹口气后,即赋予其生命。但一遇下雪天,泥人之耳会被冻掉,女娲为了补救,便在其耳朵上扎个小孔,以线系牢,另一端则让泥人用嘴咬住,耳朵因而扎紧,从此不再掉下。由于过年前后,是一年当中最冷冷的时节,容易冻掉耳朵,人们为了自保,每逢到了过过年,无不立刻包状如耳朵的饺子吃,意味已咬住那带线(馅)的耳朵(即饺子)。这种神话故事,嘿嘿嘿,你们真的相信吗?



考古学者于1959年时,在新疆吐鲁番某座唐代墓葬出土的木碗内,发现有一保存尚完好、长约五厘米米的小麦面制作的月牙形饺子。这正说明了当时的西域,已有由中土传去的吃饺子习俗。宋、元时期,人们称饺子为角子或角儿。据《东东京梦华录》记载,东京(今开封)的市食,有水晶角儿、煎角子等;又,《武林旧事》中,记有临安(今杭州)市食诸色角儿;《饮膳正要》内所列举的饺子,尚有莳萝角儿、撇列角儿等,在在反映着宋、元时期饺子的品种已多了起来,很有吃头。

 

到了明代,正式出现“饺子”的名称,但亦有叫饺儿的,并将它列入春节的节令食品,如《万历野获编》中,就提到北京的名食,有椿树饺儿。降及清代,饺子另有煮饽饽之名,例如李光庭所撰的《乡言解颐》便指出:“除夕包水饺,谓之煮饽饽。”书中并附一首有趣的歌谣,词云:“夏令去,秋季过,年节又要奉婆婆,快包煮饽饽。皮儿薄,馅儿多,婆婆吃了笑呵呵,媳妇好费张罗。



皮薄馅多的确是饺子好吃的不二法门。现在有饺子机,流水作业,整洁迅速,堪称便捷,但做出来的味儿,硬是不如手工制品,尤其是自家精心制作的。散文大师亦是食家的梁实秋,经验丰富,讲得一针见血。他表示:“店肆现成的饺子皮,碱太多,煮出来滑溜溜的,咬起来韧性不足。所以,一定要自己和面,软硬合度,而且要多醒一阵子。盖上一块湿布,防干裂。擀皮子不难,久练即熟,中心稍厚,边缘稍薄。包的时候一定要用手指捏紧。有些店里伙计包饺子,用拳头一握就是一个,快则快矣,煮出来一个个的面疙瘩,一无是是处。”

 

至于饺子馅,他则认为“各随所好。……韭菜馅有人说香,有人说臭,天下之口并不一定同嗜”。关于韭菜馅,我倒是有句公道话,韭菜最宜尝春天产的,最忌食夏天出的。有道是“初春早韭味至美,一束韭菜一束金”“六月韭,臭死狗”。因此选对季节食用,实在至为紧要,切莫等闲视之。

 

近赴邯郸市的磁县,品尝据说源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的老店“拖驼面馆”之味,其远近驰名的猫腻水饺,其馅只有韭菜猪肉一种,但因调和得宜,滑嫩细爽兼备;饺皮擀得不错,边缘脆中带韧,正中细腻而柔,口感风味均佳,同时个儿极小,约大拇指第一指节般大,口一个,适意惬怀,价格并不特昂,竟能出奇制胜,而且舌本生津,真是口福不浅,好生让人难忘。



《味兼南北》

朱振藩  著

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


点击“阅读原文”,发现更多中华美食!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