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梦溪:陈寅恪的“家国旧情”与“兴亡遗恨”
这是生活书店2019年的第5篇推送
今天生活君要推荐给大家的是刘梦溪先生的新书《陈寅恪论稿》,这本书独家解读“三百年来第一人”陈寅恪先生的家学渊源、家国旧情与兴亡遗恨、学术精要、人格魅力、与王国维吴宓等大师名流交往情谊。
陈寅恪的“家国旧情”与“兴亡遗恨”(节选)
文丨刘梦溪
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陈寅恪文集》之第一种《寒柳堂集》,附有《寅恪先生诗存》,收诗197首,是为残编。受寅恪先生委托负责整理文集的蒋天枢先生在识语中说:“寅恪先生逝世前,唐晓莹师母曾手写先生诗集三册,1967年后因故遗失。现就本人手边所有丛残旧稿,按时间先后,录存若干篇,借见先生诗之梗概云尔。”
▲ 上海古籍出版社 《寒柳堂集》1980年版
关心陈寅恪先生学行志业的人,一直为不能窥见陈诗的全豹而深感遗憾。1993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陈寅恪诗集》,系寅恪先生的两位女公子流求和美延所编订,共收诗329首,比《诗存》多出132首,虽仍然不一定是陈诗的全部,主要的部分应该都包括在内了。因此搜集得比较齐全,是这本诗集的第一个特点。其次,是编排顺序大体上按照寅恪先生夫妇生前编定的诗稿目录,除其中13首不能确定写作时间,其余216首都有具体署年。三是《诗集》后面附有唐晓莹先生的诗作64首,为我们从另一个侧面了解陈氏夫妇精神世界的全体,提供了极可宝贵的资料。至于流求、美延两姊妹十几年来为搜集遗失的诗稿所作的努力,则是千难百折、委曲动人,编后记中所叙只不过是波涛中的一抹微沫,实更有文字难以言传者。1961年寅恪先生《赠吴雨僧》四首之三所说的“孙盛阳秋存异本,辽东江左费搜寻”,可为搜集过程之连类比照。
▲ 1993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陈寅恪诗集》
陈寅恪先生的诗篇和他的学术著作一样,同是他生命的一部分,展读之下有一股深渊磅礴之气和沉郁独立的精神,充溢于字里行间。《诗集》中最早一首写于1910年,结束在1966年,时间跨度为半个多世纪,牵及百年中国众多的时事、人物、事件、掌故,释证起来,殆非易事。但《诗集》中有几组再三吟咏、反复出现、贯穿终始的题旨,这就是兴亡之感、家国之思、身世之叹和乱离之悲。下面让我们依照寅恪先生倡导的“在史中求史识”的方法,具列出与此四重主题有直接关联的诗句,以为验证。诗句后面的数字,即为清华版《诗集》的页码,为节省篇幅,不以全称注出。
甲、“兴亡”
兴亡今古郁孤怀,一放悲歌仰天吼。3
西山亦有兴亡恨,写入新篇更见投。5
犹有宣南温梦寐,不堪灞上共兴亡。15
欲著辨亡还搁笔,众生颠倒向谁陈。19
辨亡欲论何人会,此恨绵绵死未休。22
玉颜自古关兴废,金钿何曾足重轻。34
歌舞又移三峡地,兴亡谁酹六朝觞。40
别有宣和遗老恨,辽金兴灭意难平。44
兴亡总入连宵梦,衰废难胜饯岁觥。53
兴亡自古寻常事,如此兴亡得几回。58
审音知政关兴废,此是师涓枕上声。60
同入兴亡烦恼梦,霜红一枕已沧桑。65
古今多少兴亡恨,都付扶余短梦中。77
红杏青松画已陈,兴亡遗恨尚如新。85
白头听曲东华史,唱到兴亡便掩巾。86
兴亡江左自伤情,远志终惭小草名。87
如花眷属惭双鬓,似水兴亡送六朝。92
好影育长终脉脉,兴亡遗恨向谁谈。100
兴亡遗事又重陈,北里南朝恨未申。110
病余皮骨宁多日,看饱兴亡又一时。132
家国旧情迷纸上,兴亡遗恨照灯前。141
乙、“家国”
一代儒宗宜上寿,七年家国付长吟。33
故国华胥犹记梦,旧时王谢早无家。48
儿郎涑水空文藻,家国沅湘总泪流。69
频年家国损朱颜,镜里愁心锁叠山。77
衰泪已因家国尽,人亡学废更如何。97
死生家国休回首,泪与湘江一样流。104
狂愚残废病如丝,家国艰辛费护持。129
家国旧情迷纸上,兴亡遗恨照灯前。141
丙、“身世”
万里乾坤孤注尽,百年身世短炊醒。25
万里乾坤空莽荡,百年身世任蹉跎。30
山河已入宜春槛,身世真同失水船。63
身世盲翁鼓,文章浪子书。98
文章岂入龚开录,身世翻同范蠡船。116
山河来去移春槛,身世存亡下濑船。120
石火乾坤重换劫,剑炊身世更伤神。122
年来身世两茫茫,衣狗浮云变白苍。129
丁、“乱离”
莫写浣花秦妇障,广明离乱更年年。19
群心已惯经离乱,孤注方看博死休。21
残剩河山行旅倦,乱离骨肉病愁多。26
人心已渐忘离乱,天意真难见太平。33
风骚薄命呼真宰,离乱余年望太平。33
女痴妻病自堪怜,况更流离历岁年。39
临老三回值乱离,蔡威泪尽血犹垂。55
道穷文武欲何求,残废流离更自羞。61
七载流离目愈昏,当时微愿了无存。69
《诗集》中寅恪先生诗作部分只有130页,共329首诗,“兴亡”“家国”“身世”“乱离”四组词语凡四十六见,重复率如此之高,超乎想象。而且这些词语大都居于诗眼位置,反复咏叹,一往情深,实具有接通题旨的意义。就中缘由、委曲安在?兹可以断言:这四组词语背后,一定有寅恪先生内心深处幽忧牢结不得摆脱的什么“情结”,以至于昼思夜想,萦回不散,吟咏之间总要自觉不自觉地流露于笔端。
那么,埋藏在寅恪先生心底的“情结”究竟是什么呢?
“乱离”之悲比较容易理解。寅恪先生以1890年农历五月十七日出生于湖南长沙,正值近代中国大故迭起,社会发生剧烈变动时期。特别是中岁以后,1937年卢沟桥事变,日人占领北京,北大、清华等高等院校南迁,寅恪先生挈妻携女,下天津、奔青岛、至济南、转郑州、经长沙、绕桂林、过梧州、抵香港,一路上颠沛流离,饱尝了逃难的苦痛。唐晓莹先生写有《避寇拾零》一文,记此次逃难的前后经过甚详。不久,太平洋战争爆发,寅恪先生又从香港往内地逃。好不容易盼到1945年抗战胜利,以为可以安立讲堂了,谁知国共两党内战又起,结果1948年12月再一次离京南逃。所以寅恪先生才有“临老三回值乱离”的感叹。包括1950年6月发表于《岭南学报》上的《秦妇吟校笺旧稿补正》,虽是严格的学术考证之作,通过避难秦妇由长安逃往洛阳一路所闻所见,对自己的乱离之思亦有所寄托。寅恪先生并且援引《北梦琐言》“李氏女”条,认为该条所记的唐末“李将军女”因避乱而失身,是“当日避难妇女普遍遭遇,匪独限于李氏女一人也”。因此完全可以说,寅恪先生在诗中发抒的乱离之悲,也不专属于先生一人,而是当时特定时代的共同感叹。
▲ 《秦妇吟校笺旧稿补正》
1950年6月发表于《岭南学报》
至于“身世”“家国”“兴亡”这三组题旨语词所包含的内容,释证起来则需要稍多一些的笔墨。笔者因近年涉猎中国近现代学术史,颇读寅恪先生之书,因而对先生的身世微有所知。现在一提起陈寅恪的名字,国内外学术界几乎无人不晓。可是他的祖父陈宝箴和父尊陈三立,在晚清及近代中国实享有更高的知名度。陈宝箴字右铭,籍江西义宁州(民国以后改为修水),为咸丰元年辛亥恩科举人,六年后,即1856年,会试不第,留京师三年,得交四方才俊之士。当时恰值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右铭先生遥见火光,在酒楼捶案痛哭,四座为之震惊。其吏能、治才、识见、心胸,为曾国藩、沈葆桢、席宝田等名公巨卿所推重,曾国藩尝许其为“海内奇士”。但陈宝箴负气节,秉直道,仕途并不顺畅。直到1890年,当他六十岁的时候,经湖南巡抚王文韶力荐,清廷授右铭以湖北按察使之职,不久又署理布政使。这一年,也就是寅恪先生出生那一年。甲午战败后的1895年,陈宝箴被任命为湖南巡抚,开始主持领导湖南新政,走在全国改革潮流的最前面。
而陈三立,是清末有名的“四公子”之一,另三位是湖北巡抚谭继洵之子谭嗣同、广东水师提督吴长庆之子吴保初、福建巡抚丁日昌之子丁惠康。“四公子”中,陈三立以生性淡泊、识见过人和诗学成就为世人瞩目。
本文节选自《陈寅恪论稿》
刘梦溪 著
三联生活书店出版
《陈寅恪论稿》
刘梦溪 著
ISBN 978-7-80768-268-4 定价:58.00元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
内容简介
陈寅恪,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享有“三百年来第一人”之美誉。近年来,“陈寅恪现象”成为文化界一大热点。
陈寅恪的思想和精神,亦深刻地影响了作者的治学与处世。本书可作为《陈寅恪的学说》的姊妹篇。如果说《学说》是对陈氏学说体系内部构造的疏解,本书则是对陈氏学说体系的外部学术触点的著论,主要内容涉及陈寅恪的家学渊源与晚清胜流、陈寅恪的“家国旧情”与“兴亡遗恨”、陈寅恪学术思想的精神义谛、陈寅恪对儒释道三家的“判教”、陈寅恪与《柳如是别传》的撰述旨趣、陈寅恪与《红楼梦》、陈寅恪与王国维和吴宓,等等。
长按扫码,即刻购买
—END—
▲ 点击图片阅读书单丨生活书店2018年度好书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购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