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书预告丨穆欣欣:澳门,是一本历史大书

竭诚为读者服务的 生活书店 2023-03-23


1999年12月20日零时,中葡两国政府在澳门文化中心举行政权交接仪式,中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澳门回归祖国。


今天是澳门回归祖国22周年纪念日,当年的那首《七子之歌》依然萦绕在很多人的心头。


生活书店即将推出的新书《文戏武唱》的作者穆欣欣是一位澳门作家。在她眼中,“澳门,是一本历史大书”,于是,在“一首歌,二十年”的岁月流逝间,作者一边说着“十年丰盛,二十年精彩”,一边“说一个澳门故事给你听”……





澳门,是一本历史大书

文丨穆欣欣


二〇一九年五月,我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亚洲文明对 话大会”,有幸见证了一个由中国倡议发起的,打造亚洲文 明对话、打造文明之美的新平台的形成。这个平台有助于加 深我们对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的差异性的认知,从而推动文 明交流;同时这个平台也让我们看到不同的文明之美,看到 亚洲文明多样的精彩。历史造就了澳门独特多元的文化,生 活在澳门的不同族群造就了中西并存的澳门文化。


由于历史原因,澳门曾长期为葡萄牙所管制,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澳门儿女对中华文化的努力传承,维系了中华文化的血脉。中华文化在澳门作为其多元文化之一元, 是澳门文化中的主色调,贯穿于澳门文化的发展过程。每一座城市都被历史书写过,同时也正在被历史书写着。然而,历史似乎格外愿意在澳门留下各种精致、微妙的痕迹,用形态不同的笔,有意无意、不慌不忙地在澳门历史的书页上写下它的明言和暗语,留待有心人去观看、 细察和体悟。


从一九九九年澳门回归祖国至今,二十年里,澳门获得了三张世界级的文化名片:“澳门历史城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粤剧,由粤港澳三地联合申报,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清代澳门地方衙门档案(1693—1886)” (又名“汉文文书”),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这三张 文化名片,分别以有形、无形与历史记录的形式,向世界 讲述澳门故事。这些故事的内核,是守护和传承,其中有 对中华文化的珍视和保护,有对不同文化的尊重与包容、 不同族群的沟通与对话。一代又一代澳门人共同维护这座 城市的文化多样性,体现在澳门人、澳门文化和珍贵的文 化遗产,浑然天成于城市之中,共存于日常生活的细节里。以澳门历史城区为例,它是世界文化遗产,更难能可贵的是,澳门人每天都在这个历史城区穿梭往来,历史就是我 们的日常,零距离地可触可感。


历史不再是过往的尘埃落定,而是一种人类经验的延绵不绝,是现在和未来的活动背景。历史也不仅仅是书籍中的记录或影片里的重现,而是长久地在场,陪伴着澳门 人,悄无声息地渗入他们的生活纹路之中,滋养着他们的 精神世界。


与历史一样,澳门的文化更多地蕴藏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中,她无处不在。也许正是因为如此,历史才愿意更多 地在澳门留下它的踪迹。如果必须选择仅仅用一个词来形 容澳门人的生活方式,那就是“多元”。在这里,不同族群混居而友好相处,不同语言并用而相互尊重,不同风格 建筑对举而珠联璧合,不同风俗习惯通行而兼容并蓄。澳 门人既喝茶也喝咖啡,既听歌剧也看广东大戏,过洋节的 同时更重视中国传统节日,婚礼上澳门新娘既穿婚纱也穿 中式裙褂。澳门博物馆长期展出一件民间捐赠的旗袍和婚 纱的“混血儿”——上身是收腰、立领、中式盘扣的旗袍款式,到了下身是如花朵盛开的外散婚纱。虽然它缝制于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但今天看来,仍然是永恒经典款。每 到澳门博物馆,这件中西混搭的婚纱总会令我驻足,凝视 它的美的同时,我想象着:这样的设计出自何人之手?这 件婚纱的主人今安在?在怀恋历史和思索文化的同时,我 们和曾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紧密地联系起来,彼此重 叠,互相同情。澳门的历史是过去的历史,也是当下的经 验;澳门的文化是“她 /他”的文化,也是“你”的文化、“我”的文化。


诚然,文化的背后是人。


文化是众人之事,传播文化就是传播美好。


可喜的是,这份美好亦得见于民间,且越来越具活力。澳 门艺文传播学会、中国艺文出版社及艺文杂志社在二〇一九年盛夏举办的“‘人文澳门’——镜海观澜文学之旅”采风 研讨会,就是一场文化传播的活动,刘阿平社长和邢荣发 教授正是传递这份美好的践行者。来自海峡两岸、港澳地 区及海外近三十位作家,无惧艳阳酷暑,穿梭于澳门街头 巷尾,观镜海之澜,品人文澳门。两个月后,艺文杂志社 刘阿平社长将一篇篇书写澳门的文章交给我,嘱我为这本 文集(《祥和之城——第一届“感受澳门”采风文集》)作 序。由于时间紧、工作忙,我不得不带着书稿,在一个月 内数度往返于澳门和北京的航班上,利用每一段航程中关 掉手机的时间,细读一篇篇文字背后作家们对澳门的深情。“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这句话,不时地在我阅读的过 程中自脑海中跃出。古今中外文学的伟大作品,无一不是 以悲悯之心写人。而这一批写澳门的篇章,都不约而同地 写到了人——澳门人。好作品和好作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 “目中有人”。 


澳门人心中自有一股静气,不然就无法解释,澳门每年有两次太阳直射,辐射强烈,蒸发旺盛,水汽充足…… 何以澳门反而是世界少有的一块最不急不躁的地方?(蒋 子龙《澳门性格》)


人与人的相处需要的就是一点人情味,也许你对他人 的文化习俗并不认同,但井水不犯河水,你可以不接受但 不要去排斥,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相逢一笑泯恩仇,这 是澳门最吸引人的地方。(姚风《生活在灯红酒绿的后面》)


林中英在《旧区情人》里刻画的街坊活灵活现,走过雀仔园,就能和文章里的这些主角们擦肩而过。澳门文学界的老朋友甘以雯女士在《温润的光泽》中写的澳门人, 有咖啡店创业的优雅的年轻姑娘,有律师巷喂猫的善良老 夫妻,有这次采风之旅中拥有职业自信、文化自信的导游 丁放,但给人印象最深的一笔却是基督教坟场内用力擦洗 墓碑的女工:“在雨水很多的澳门,用得着这么用力吗?”


今年夏天,我们在墓园中也看到一个女工,正在认真地用割草机清整草地,空气中飘散着青草的芳香,有了她们的辛勤劳作,这里不是杂草丛生,而是草坪整洁。(甘以雯《温润的光泽》)


澳门人的可爱之处在于认真,认真地对待生活,也认真地对待死亡,这实际是出于对每一个个体生命的尊重。


周立民在《澳门二十章》里提到了很多人,文天祥、汤显祖、贾梅士、钱纳利……


我所接触的澳门人,个个都是和蔼、热情,不像香港 人似乎还残留着英国人的矜持。澳门人笑得坦荡又节制, 他们似乎个头都不太高,晒得黑黑的,让人总觉得经历过 一番风雨的样子。这让我不由得在猜想他们的经历,猜想 他们的过去乃至祖上。很遗憾,没有机会深入地聊过天, 不过资料里看到过一群澳门人和一个澳门女人的故事,他 们让我久久难忘。(周立民《澳门二十章》)


镜海观澜,感受的是人文澳门,必然有别于一般的 观光旅游。地标式的名胜——大三巴固然是来澳门必到的 “打卡”处,但一个城市的灵魂却是藏于民间。比如我们在北京的胡同、上海的里弄,听到的是锅碗瓢盆的交响曲,看到的是阳光下晾晒的五颜六色的衣物,鸡犬相闻的家长里短中,藏着最平凡也最动人的故事。澳门如是,在纵向 的大马路和街道之外,是横向的以“围”和“里”命名的道路,它们共同组成的纵横交错,既是城市的肌理,也是 澳门的味道。高虹的《走过茨林围四巷》,就是将笔触伸 向繁华喧闹背后的文章。茨林围与大三巴的直线距离不过二三百米,文章从一座民居铁皮门的开启写起:一个师奶走出来,先看看天,再看看地,这正如澳门便与外面的天 和地连接了起来。文章用比喻的视角拉近了读者的距离,作者之问必定也是读者之问,而答案,也许,澳门的多元 更包括了“大三巴后坡下行的茨林围四巷,土地的不同的 存在方式”。 


陈启文《从一座庙到另一座庙》中有一节专门写到林则徐——清朝历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巡阅澳门的钦差大臣。关于这一段历史,教科书上不曾提过,对此我作为澳门人常常引以为憾。我们知道一八三九年林则徐虎门销烟事件,但在虎门销烟之后,林则徐乘胜追击到澳门查禁鸦片,却不为众人所知。林则徐在澳门的这一段历史,其实有着巨大的“蝴蝶效应”,有一件档案为证:英国国家档案馆里收藏着清政府在一八三九年颁发的一份告示,内容是驱逐在澳门的英国人。这份驱逐名单内,有画过很多澳门风景、在澳门居住二十七年的英国画家钱纳利,据说他有“烟霞癖”,吸鸦片成瘾。清政府的告示以中文颁布,负责英译本翻译的是当时在澳门的马礼逊,他是把基督教(新教)传到澳门的第一人。钱纳利和马礼逊,都在澳门终老,葬于澳门的同一坟场内。而被驱赶的英国商人颠地, 回到英国后,游说英国国会,发动了鸦片战争。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不到十年,澳门第七十九任总督亚马勒在任上被澳门龙田村村民刺杀身亡。澳门的历史在这里拐了一个弯,澳门的管治权落入葡萄牙人手中;再过了一百五十年,有了“澳门回归祖国”这件不可复制的大事件。港澳, 常被人视作同体、混为一谈,但历史上香港和澳门走过的是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


文化是生命的轨迹,它告诉我们从何处来、往何处去。知古而鉴今,澳门,是一本历史大书,她让我们看到莲花盛开的历程。从文化到历史,从历史到文化,澳门总是在两者间回环往复。当我们孜孜于在生活中咀嚼文化,在文化中捕捉历史,我们就在不知不觉中,迷上了澳门这一本历史大书。澳门的一尺一寸、一分一秒,都浓缩了无数的细节,经得住放在显微镜下一再观看、研习。这本荟萃了近三十位作家的优秀作品的文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放大 和细读澳门的契机,澳门这本大书终究需要每一个人用自己的人生去体验和感悟。


而如今,在路上的澳门,也必将行稳致远!





新书预告


《文戏武唱》

穆欣欣  著

ISBN:978-7-80768-363-6  定价:69.00元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


2022年1月即将出版


内容简介


散文集《文戏武唱》分四辑,生动丰富地展现了作者在多重身份之下、在不同城市之间,与地、人、物、事、史的各种连接和交流,以及个体在岁月悠悠中的体悟、成长、感受和变化。


第一辑“看过几出戏”,是一个戏迷对自己一生所好之事的致意,也是一个戏剧戏曲研究者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致意。


第二辑“海棠风里相迎”,在作者眼中,“澳门——关于记忆、关于美”“澳门,是一本历史大书”,于是,在“一首歌,二十年”的岁月流逝间,作者一边说着“十年丰盛,二十年精彩”,一边“说一个澳门故事给你听”……


第三辑“笔淡情浓”,那些读过的书、那些说过的话、那些写过的文、那些交往的人……笔墨虽短、虽淡,但情深,思远。


第四辑“我言秋日胜春朝”,致岁月,多少人与事,生命中留痕,人到中年后,在“写给自己名字的情书”中感受“那么慢,那么美”的人生况味。


作者简介



穆欣欣

澳门作家、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自小在北京和澳门两地往返,2001年起因任职于澳门特区政府驻北京办事处而在北京工作生活了十余年。2004年获得南京大学戏剧戏曲学博士学位。


曾为《澳门日报》副刊、《深圳特区报》副刊等撰写专栏,主编过《生活的古早味——澳门作家的味蕾》《记取归来时候——澳门回归祖国二十周年特辑》等散文集,著有《风动心也动》《寸心千里》《当豆捞遇上豆汁儿》《猫为什么不穿鞋》,京剧剧本《镜海魂》等。


名家推荐


从这本书,我们既能看到时代和历史,更能看到个体和情绪,那些文字描述的事情似乎很远,但文字蕴含的深情足以打动当下的我们。

 

——吴为山(中国美术馆馆长)

 

以“文戏武唱”为书名,乍一看是戏迷之念想,综观全书则不由得感叹——这是“文”“武”二字落在作者人生中的立体影像与绵绵回响。

 

——王晓鹰(戏剧导演)

 

 

无论是表达个人独有的感受或人类共有的情感,还是讲述澳门故事,这本书读起来都有一种“泉涓涓而始流”之感。

 

——陈彦(作家)

 

看这本书,此戏经年,行间自有春秋,却无伤春悲秋,端的是一股“想得开”的飒爽与利落劲儿。大约也是文如其人,正当合“文戏武唱”。


——葛亮(作家)

 



《文戏武唱》


2022年近期即将出版


敬请期待





—END—

欢迎点赞,分享转发到朋友圈



▲  点击图片阅读书单丨生活书店2021年11月新书推荐


▲  点击图片查看  书单丨中国社会学经典文库



▲  点击图片查看 知味书系列书单


生活书店,始于1932





长按识别右侧二维码 ☞

即可关注 ☞生活书店


微博ID:@三联-生活书店

豆瓣ID:出版小生


 点击“阅读原文”,发现生活更多精彩


一键三连:分享、点赞、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