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丨林庚《诗的活力与新原质》
林庚先生是诗人,也是研究诗歌的学者,更是20世纪时代风雨所造就的哲人。他的诗歌、学问、哲思和为人是浑然一体的。
林先生的诗歌研究领域可分为古代诗歌和新诗两个方面。他从创作新诗的目的出发研究古诗,在探寻古今诗歌创作规律的同时,开创了中国古典诗歌研究的新局面。
——葛晓音
新 书 推 荐
《诗的活力与新原质》
林庚 著,葛晓音 编选、导读
ISBN:978-7-80768-332-2 定 价:58.00 元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
内容简介
林庚是诗人,也是研究诗歌的学者。本书精选了他的诗词论文、随笔等四十余篇,分为盛唐气象、唐诗远音、谈诗稿、新诗探索四部分,呈现了他在古诗和新诗两大领域的学术建树和主要观点,特别是他作为一个诗人论述古典诗词的独到之处。
林庚特别推重盛唐诗和浪漫派诗人,原因在于他特别重视诗的活力与新原质。诗的内容原是取之于生活中最敏感的事物,“新的诗风最直接的,莫过于新的事物上新的感情”,这便是诗的原质;而唐代正是诗的新原质发现得最多的时期。
识别上方二维码即可购书
作者简介
林庚(1910—2006) 著
原籍福建闽侯(今福州市),生于北京。1928年考入清华大学中文系,师从朱自清等先生,毕业后留校任教,后在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等校执教。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兼擅新诗创作,著有《中国文学史》《诗人李白》《唐诗综论》《冬眠曲及其他》等。
葛晓音 编选、导读
1946年生,上海市人。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82年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1989年起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曾任日本东京大学文学部及大学院人文社会系教授,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讲座教授。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博雅荣休教授,主要从事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研究,著有《八代诗史》《汉唐文学的嬗变》《山水田园诗派研究》《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先秦汉魏六朝诗歌体式研究》《唐诗流变论要》等。
书影展示
目 录
导读 葛晓音
盛唐气象
陈子昂与建安风骨
盛唐气象
略谈唐诗高潮中的一些标志
唐诗的语言
唐诗的格律
李白的艺术成就
漫谈李白诗歌中的夸张
从唐诗的特色谈起
唐诗随笔
“边塞诗”随笔
王之涣的《凉州词》
唐诗远音
漫谈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借鉴
屈原与宋玉
说“木叶”
山水诗是怎样产生的
青与绿
《楚辞》里“兮”字的性质
从《楚辞》的断句说到《涉江》
说《橘颂》
说《国殇》
谈诗稿
《君子于役》
风雨如晦 鸡鸣不已
青青子衿
《易水歌》
山有木兮木有枝 心悦君兮君不知
《青青河畔草》
《步出城东门》
岂无园中葵 懿此出深泽
及时当勉励 岁月不待人
春晚绿野秀
寒槐渐如束 秋菊行当把 借问此何时 凉风怀朔马
漫谈庾信《昭君辞应诏》
秦时明月汉时关
谈孟浩然《过故人庄》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春草明年绿 王孙归不归
新诗探索
诗与自由诗
从自由诗到九言诗
诗的韵律
诗的语言
再论新诗的形式
新诗的“建行”问题
关于新诗形式的问题和建议
诗的活力与诗的新原质
精彩文章
诗的语言
文丨林庚
诗是一种不平常的语言,因其不平常,所以它成为一种独特的文体,有它独特的形式——独特的语言形式,否则我们就大可以称一首诗为一篇好的散文,而且文坛上少了一种文体,岂不是省了许多的争论与麻烦;然而我们至今还是不能省这一件事,而且恐怕将来也还是省不了。诗终归还是诗,那么到底什么是诗呢?
我们平常有一种错误的观念,以为凡是不平常的就是更难的。更难当然是不平常,可是更容易不也是不平常吗?我们一向只会朝第一种想法想去,所以我们对于诗就越来越不了解。艺术原是一种同情的呼唤,所以一个人歌唱出来,大家都能够了解;然则大家为什么不唱,要单等这一个人唱了才知道唱呢?原来艺术是更深的感情的探险,艺术家正为这探险的发现发出同情的呼唤,而人类原都在这探险的路上,探险的发现所以绝不止是数人的事;批评家与读者不时也会有这类似的发现,可是他们发不出适当的呼唤,因为这照例既是一首新的歌,他们便不知道应当怎样唱。
一个艺术家有他自己所擅长的语言,同样一个黄昏或一个感触,画家把它用线条颜色写了出来,音乐家把它用乐谱写了出来,诗人把它用诗句写了出来;他们都觉得用自己所用的语言更容易,只有一般人觉得很难,因为一般人所用的语言实在是较难的语言,虽然他们在这黄昏或感触上一样有着新的经验。
▲ 林庚先生手迹
我说画家觉得线条与颜色是最容易的语言,音乐家觉得五线谱是最容易的语言,这正如人类觉得以两足走路是最容易一样。虽然其他哺乳类觉得两足走路是很难的,然而假如其他哺乳类也能训练以两足走路,经过一段努力之后,必将发现两足走路实在是更自由、更方便、更容易,它能做许多以四足走路的方式所不能做的动作,正如诗能表现我们平常所不能表现的语言一样。
我常想,容易应当是一切进步的定义。我们今日交通比从前人容易,所以我们是进步;我们今日生存比原始人容易,所以我们是进步。设若我们今日交通反而更难,谋生反而更难,我们能自以为是进步吗?我想这话要说得明白,莫若以数学为例:我们设想我们只会做四则题的时候必定觉得有许多题目很难;可是当我们一会了代数,解决四则中的难题就会觉得非常容易,代数的方法所以比四则更进步。我们会了代数之后仍要碰到许多难题,可是若再学会微积分就又都会迎刃而解,而变得容易起来。然则微积分代数的目的原在求数学方式上的容易,人类一切文化上也都在求这容易而表现进步。容易是更自由、更灵活,也就是一种解放的获得,这也便是人生的意义。
然而人生的事情却并没有那么方便,我们在获得容易之前,总不免有一段难的时候,那便是训练的时候;正如一个会跳高的人,他跳过一个篱笆去何等容易轻便,可是这跳高是要训练的。诗坛常有一个生硬晦涩的时期,使得诗似乎比平常的语言显得更难,这时我们与其称之为诗,毋宁称之为诗的训练——这就如初学跳高的人,我们虽不能否认其为跳高,却只好称之为跳高的训练一样。真正跳高的人必然灵便容易,我们看的人不觉就因之生一种愉快之感。他这一跳,就等于发出一个同情的呼唤;我们虽不能跳,不也为之鼓舞吗?这就如同一个诗人说出了常人所不能说出的话来一样。
▲ 林庚先生晚年留影 金宁 摄
我们平常对于容易的理解,往往并不是容易而是偷懒。例如我跳高只跳三尺,当然容易;我做数学只做加减乘除,当然容易。然而我们能说这是容易吗?只能跳三尺高的人,他跳的姿势一定非常笨拙,笨拙能是容易吗?只能算加减乘除的人,他的思路一定非常呆板,呆板能是容易吗?真正的容易所以是一种解放,正如善于跳高的人,在那优美的姿势上就必然是一种解放,一种高度精确性上获得的解放;善于写诗的人,在那诗的语言上也必然形成一种解放。
诗是一种有节奏的语言,假如诗可以没有节奏,我们将没有理由以为诗还有分行的必要,它也就变为与散文一样。而且仅仅分行的诗也还是诗的过渡形式;诗不但要分行,而且行的自身也要有节奏的作用。那么什么是节奏的作用呢?我们要说明这个节奏的作用,不妨用一句最简单的话,那便是“欲擒故纵”。
先以分行来说,分了行不免要停止一下,这便是“擒”,也便是“节”;可是虽然停止却似乎没有完,我们还不能不再读下去,这便是“纵”,也便是“奏”。“节”字的本义是“止”、是“制”,“奏”字的本意是“进”、是“走”。我们明明是要“进”、要“走”,却偏偏要“制止”一下,这样便产生一种自然的姿势,那便是非跳不可!我们平常走路原是连续的,但是在要跳之前,却要故意制止一下;前者便是散文的语言,后者便是诗的语言,诗的语言如果没有跳跃,那么何必多此一个停止呢?节奏将变为毫无意义的了。
▲ 林庚先生《路灯》手稿
从前有人比喻叶韵的作用。说有某人,一次住在客店里,晚上躺在床上,听见隔壁的客人关门、铺床,也预备睡了。他听见他把表放在桌子上的声音,听见他脱衣服的声音,最后听见他坐到床上,“嘭”的一声,把一只鞋丢在地板上。于是他仍旧静静听下去,听了许久,却再听不见有第二只鞋的声音。这人因此一夜都没有安心睡好,第二天才发现隔壁这位客人原来只有一只脚,另一只是木脚。叶韵所以正如那皮鞋落地的声音,它予人以一种终止与期待之感,这便是节奏的性质。这种“欲罢不能”的姿势,也便是节奏的跳跃作用。
诗的跳跃作用,使得诗的文字比散文更不受逻辑的束缚,因为逻辑原如走路般是连续的,诗不但打破了逻辑的束缚,同时却还建立一个更解放的语言;正因其能解放,所以才能打破。这个我们只有就一些较明显的例子才能说明,黄庭坚有两句有名的诗:
落木千山天远大
澄江一道月分明
杜甫也有两句有名的诗: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落木”当然就是“落叶”,可是“木”如何会变为“叶”呢?这乃不得不溯源于屈原两句更有名的诗:
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
这两句诗影响后来的诗坛极大,可是屈原为什么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呢;后人受这两句诗的影响,为什么单保留下“木叶”之“木”而不保留下“木叶”之“叶”呢?这是好奇吗?故弄玄虚吗?都不是。因为这几句都是极自然的好诗,而且都因其用了“木叶”之“木”而更成其为好诗。换句话说,如果不用这“木”字要写出这样的好诗,便是更难的事情。
“木”字的好处,在于能暗示那将落的树叶的枯黄颜色,在于能暗示较“叶”字更坚强的一种情调;而“叶”字本身所带来的却是柔软暗绿的感觉,虽然加了一个“落”字,仍不能免于这一个暗示,这正是诗与散文的分别。“木”字径作“叶”字讲本来是不合逻辑,而诗的语言则正是要牺牲一部分逻辑而换取更多的暗示;其实所谓逻辑正如文法,本来是我们自己为了方便而规定的,原非天经地义。人类的可贵即在于能规定也能解放,而不致落于作茧自缚;诗正因为这一个解放,才获得更丰富更活泼的表现力。诗的语言因此如同是语言的源头,它正如音乐、图画,都是未有语言之先的语言,它虽然是不合于平常的逻辑,我们却一样懂得更明白。如果我们不妨说散文的语言是饱经世故的,诗的语言便是最自由天真的,李白诗说:
狂风吹我心
西挂咸阳树
我们对于它不应当解释为一种疯狂与夸张,而正应当视为一种自由与天真,这种天真只有在诗的语言上才能出现。诗的语言在离开诗的形式时,便必然落于散文的形式,因此我们往往便失去了那更为原始、更为解放、更为活跃的力。诗因此与诗的形式乃成为不可分的两件事,在诗的形式上,诗说着散文所不能说出的话,诗所以永远必须是一个更为容易的语言。
本文部分内容节选自《诗的活力与新原质》
林庚 著 葛晓音 编选、导读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
▼点击下方小程序即可购书
—END—
欢迎点击在看,分享转发到朋友圈
▲ 点击图片阅读
▲ 点击图片阅读
书单 | 2022年生活书店正在赶来的新书
【往期精彩文章】
阳春召我以烟景,李白研究专著荣获文津图书奖
读书无尽 | 陈胜前:史前中国的文化基因
书单 | 四月春膳,知味人间
“4.23世界读书日”丨生活书店这些书值得入手!
书单丨 谁能解开幸福的方程式
读者短评 | 《小镇喧嚣》豆瓣评分9.0,在这本书里看懂中国
一键三连:分享、点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