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茶趣丨大红袍正传
大红袍,究竟是什么茶?大红袍,为何卖出天价?很多人一直拿大红袍当红茶,这是一种误解。大红袍,实际是乌龙茶的一种。说得再具体点,是产于闽北武夷山的优质岩茶。
——杨多杰
大红袍正传
文 | 杨多杰
▲大红袍出口包装
图片来源:多聊茶(duoliaocha)公众号
有听众在电台问我:杨老师,网上卖39.8元一斤的大红袍靠谱吗?
我答:靠谱啊。
听众追问:质量没问题?
我答:保证质量优良。只不过,您这个价格买到的大红袍一定是花椒,而不可能是茶。
花椒大红袍,质优价廉。
岩茶大红袍,价比黄金。
中国名茶里的大红袍,到底有多贵呢?我来举几个例子,即可窥一斑而见全豹。1998年8月18日,在武夷山第五次岩茶节上,其中的20g大红袍拍卖成交价格为15.68万元人民币。2002年11月,20g大红袍在广州的拍卖成交价为18万元人民币。2004年12月,20g大红袍在香港的拍卖成交价为16.6万港元。2005年4月17日,20g大红袍在武夷山由新加坡人陈汉民先生拍得,成交价格达到了20.8万元人民币。
大红袍,究竟是什么茶?
大红袍,为何卖出天价?
别急,咱们慢慢聊。
○ 一段传说
很多人一直拿大红袍当红茶,这是一种误解。大红袍,实际是乌龙茶的一种。说得再具体点,是产于闽北武夷山的优质岩茶。
关于大红袍名字的由来,有两个版本的传说。
故事一,秀才赶考。
老年间有个赶考的秀才,走到武夷山时病倒了。幸好天心寺的和尚慈悲,将他搀进庙中救治。老和尚一不扎针,二不用药,而是将寺后所产的茗茶浓浓煎煮了一碗,给秀才灌了下去。说来也神了,秀才喝下去之后周身通泰,病也慢慢痊愈。
秀才谢过僧人后,便上路赶考去了。俗话讲: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秀才一路考试,最后竟然高中状元。衣锦还乡之时,又途经武夷山天心寺。状元公为感念茶树救命之恩,便将身上的大红袍脱下披在茶树上。此树,便得名“大红袍”。
那么大红袍之所以扬名,是由于可以治病?
其实不然。
表面上,故事的重点是秀才喝茶后起死回生。
实际上,故事的重点是秀才喝茶后高中状元。
大红袍,隐喻着紫衣玉带、金榜题名。
北京西郊有一座卧佛寺,近些年我很多学生都爱去那里烧香许愿。我还纳闷,怎么这“00后”还如此虔诚呢?后来一打听才知道,敢情“卧佛”与“offer”谐音。学生们申请国外大学,对于offerletter梦寐以求。卧佛寺,便成了offer寺,求神拜佛的青年学生摩肩接踵。
卧佛寺,因考试香火旺盛。
大红袍,因考试扬名天下。
国人重视教育的心态,是大红袍传说为人津津乐道的隐性原因。
故事二,救驾有功。
还有一个版本的故事,病人从秀才换成了皇后。据说宫中的皇后得病,太医们轮番上阵,结果是医药罔效。太子孝顺,到民间遍寻良药。行至武夷山,有山民老汉献上一罐香茗。据老汉讲,将此茶喝下去,百病全消。结果皇后服用太子带回的茶后,果然神清气爽,病症一扫而空。皇帝闻报大喜,便封老汉为护树将军,再赐茶树披挂红袍。此树,便得名“大红袍”了。
故事讲到这里,我得补充两句。茶有调理身体的作用,却不能真的替代药品。我估计是宫廷的伙食太好,皇后一不留神吃撑了。化油解腻,消食祛积,倒确实是茗茶之功。所以,喝茶后振疴扶苏才解释得通顺。
总而言之,一款名茶总需要几个动听的故事做背书。
大红袍的故事,越讲越神。
大红袍的名声,越来越大。
▲大红袍祖庭
图片来源:多聊茶(duoliaocha)公众号
○ 一种名丛
聊完传说故事,我们再来读读文献。清代道光年间,文献中出现了疑似大红袍的记载。郑光祖《一斑录·杂述》中写道:
若闽地产红袍建旗,五十年来盛行于世。
有学者认为,这就说明了大红袍早在19世纪中叶就成了名茶。坦白讲,这样的论述过于武断了。这里提到了两个关键词,“闽地”和“红袍”。闽地,自然是福建茶区。红袍,是一种茶名,但记载得很模糊。红袍,是不是武夷茶?不知道。红袍,是不是岩茶?也不知道。红袍,是不是等于大红袍?就更不知道了。所以我才说,这条文献最多属于疑似大红袍的记载。
大致在民国时期,关于岩茶大红袍的记录多了起来。
1921年成书的《蒋叔南游记》第一集《武夷山游记》中写道:
如大红袍,其最上品也,每年所收天心不能一斤,天游亦十数两。
这段文献,透露出两个重要信息。
第一,大红袍在民国初年产量就极低,大致年产不过一斤左右。
第二,大红袍在民国初年,产区不止一处。
产地不仅有如今众所周知的天心岩,还有一处在天游峰。
1943年,林馥泉先生在《武夷茶叶之生产制造及运销》中,提到了在武夷山马头岩附近也有大红袍。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陈德华先生曾对岩茶产区天心大队逐户走访调查,也采访到了很多国营茶厂的前辈。这些老人都没有提及天游峰、马头岩等处有大红袍的事情。当然,陈先生的走访资料,虽然不能证明除天心岩以外大红袍的存在,同时也无法否定这一点。
▲20世纪80年代武夷岩茶广告卡片
我们可以说,民国时期武夷山出产大红袍的茶区不止一处。但如今九龙窠天心岩的大红袍,一定是影响最大的一处。所以时至今日,我们所讲的大红袍,都离不开九龙窠上的那数株老树。
大红袍,其实与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以及肉桂一样,都是由武夷菜茶变化而来的优质名丛。应该讲,武夷名丛在没有大规模推广无性繁殖之前,都只有数斤产量而已。大红袍,只因名声在外,文化附加值更高,显得格外珍贵。
表面上,物以稀为贵。
实际上,物以知为贵。
我曾与大家分享思州古茶、石阡旗枪等冷门绿茶。若论树种稀有度,它们可都比龙井少见得多。但实际上,仍被大众视为粗鄙的土茶,而上不得台面。
稀有性,并不能真正抬高茶叶地位。
知名度,才能够真正提升茶叶身价。
大红袍幸运,天生便有文化加持,自然地位非凡。
○一份殊荣
建国初期,大红袍仍为天心岩庙产。当时任天心土改小组组长的傅志美说:“因大红袍名气太大,如果继续由僧人管理,恐怕保护力度不够。几经周折,大红袍茶树于1963年划归崇安县综合农场管理。”
当时的县政府,把大红袍列为重点保护对象,由专人负责制茶事宜。采制等初加工环节,由陈礼乐负责。焙茶等精加工环节,由陈渭书负责。闲杂人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采制、繁育大红袍。
当时九龙窠大红袍的年产量,大致为400g~500g。制好后由农场负责人检验包装,盖上场长、技术员、制茶师傅、焙茶师傅四个人的封口印章,派专人送到县政府以备招待贵宾。彼时大红袍并未作为商品销售,是名副其实的有钱买不到。
大红袍真正扬名天下,还是在1972年。
这一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开启了中美外交的破冰之旅。访华期间,尼克松夫人非常用心地选穿了一件大红色的外套。这一袭红衣,宛如照射在冷战多年的两大阵营间的一抹曙光,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1972年尼克松访华
尼克松夫人(左一)身着红色大衣
图片来源:sohu.com
当毛泽东主席接见尼克松总统时,所赠送的国礼就是武夷名茶大红袍。国礼大红袍,是否在暗合着尼克松夫人那一袭红衣?美国第一夫人着大红衣而来,中国国礼以大红袍相赠。红色,给人以热情、友好之感。个中心意,不言而喻。
尼克松此次访华后不久,中美两国便走上了邦交正常化的道路。大红袍,在新中国外交史上留下了不朽的功勋。
前文讲到的动辄十数万元的大红袍,与国礼大红袍一样,都是九龙窠上母树所产。
味道怎么样?
我没喝过,自然不得而知。
但可以想见,其实那已经不是在饮茶,而是在享受一份殊荣了。
○一款产品
大红袍这样的王谢堂前燕,现如今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老百姓能喝上大红袍,全因武夷名丛无性繁殖的推广。
大红袍的无性繁殖之路,走得还格外曲折。
前文提及,建国后对于九龙窠大红袍的管理极为严格。1962年、1964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和福建省茶叶研究所,先后带着介绍信来崇安县政府申请,最终剪取大红袍枝条,带回去扦插繁育。除此之外,几乎没有什么科研人员真正近距离接触过这几株茶树。
但是这两次取样扦插,后面就没有了音信。1978年底至1982年,武夷山茶叶研究所开展了对于武夷名丛的挖掘、整理以及繁育工作。现如今闻名于世的肉桂,便是那时重点推广的名丛之一。但是在这期间,对于名丛大红袍的推广问题竟无人提及。
1985年11月,陈德华先生到福安社口参加福建省茶叶研究所40周年所庆之际,以私人关系向该所一位同学要了5株大红袍茶苗。这些茶苗,便是1964年被福建省茶叶研究所带回去的那一批。神秘的大红袍,于上世纪60年代初走出武夷山。历经20余年,兜兜转转才又得以返乡。
此后,这5株茶苗便承担起了名丛大红袍的繁殖工作。如今武夷山种植的大红袍,都或直接或间接地来源自这批茶苗。所以现如今有些茶商,还要标榜出“二代大红袍”“三代大红袍”等概念。可实际上论起来,这些无性繁殖的大红袍都是兄弟而非叔侄,更不是爷孙了。又因是无性繁殖的产物,便遥尊九龙窠上的那几株茶树为母树大红袍了。
1994年,大红袍名丛无性繁育加工技术正式通过了科学鉴定。此后,大红袍的种植面积扩大,产量提升,最终得以为更多爱茶人享受。截至2019年,武夷名丛大红袍的推广之路正满25年。
2006年,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武夷岩茶 非遗信息页
图片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www.ihchina.cn)
自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大红袍便成了武夷岩茶的代名词。那么市面上的各类岩茶,如果装在印有大红袍的袋子中出售,也不能就算是错事了。毕竟,大红袍已经成了武夷岩茶的代名词。
要不然,张艺谋导演为何要排演《印象·大红袍》呢?
▲《印象大红袍》山水实景演出
图片来源:sohu.com
现如今,马头岩与牛栏坑的肉桂炒得火热。民间戏称其为“马肉”与“牛肉”。那么把张导的作品换成《印象·马肉》?或是《印象·牛肉》?
恐怕不行。
大红袍的文化地位,无人可以取代。
本文内容节选自《吃茶趣》
杨多杰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
注: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期排版:胡鹤瀛
本期编辑:赵庆明
新书推荐
《吃茶趣:中国名茶录》
杨多杰 著
ISBN:978-7-80768-371-1 定价:68.00元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
内容简介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茶叶种类繁多,全国近20个省份都有茶叶生产。中国名茶历尽沧桑,传承有序,也在不断演变发展。
作者主持了诸多茶的节目,通过多年实地探寻、走访,生动讲述了中华大地上如龙井、碧螺春、白茶、黄茶、大红袍、凤凰单丛、铁观音、闽红、祁红、普洱、六堡、茉莉花茶等名茶的历史发展、制作特色、形貌滋味,以及与其相关的典故轶闻。对于当下茶界一些不良风气、浮夸现象,也提出了自己的质疑。
作者语言风趣有个性,每种名茶的写作视角都不相同,使得全书知识性、故事性较强,引人入胜,凸显了中华茶文化的博大和韵味。另外作者还搜集了大量极具时代特色的旧茶包装、广告等,可谓图文并茂。
作者简介
杨多杰
自媒体大号“多聊茶”创始人,茶文化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历代茶文献及茶文化课程教学。
中央电视台《味道》栏目文化顾问,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吃喝玩乐大搜索》常驻嘉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月吃越美》常驻嘉宾。
著有《茶经新解》《茶经新读》《中国名茶谱》《茶的品格:中国茶诗新解》《茶的味道:唐代茶诗新解》《唐茶诗钞》《凤凰单丛》等。
名家推荐
多杰对于茶,绝对不是坐而论道,也非纸上谈兵,而是对各种名茶的原产地都进行了实地探访,从茶种植的历史、地理、物候到生长、培植、加工等都做了深入的了解。读来确实获得不少新知。
——赵珩(文化学者)
多杰长于文献,又遍访各大茶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他之所长。在聊茶访茶之余,爬梳资料,回顾经历,撰成此书,使得爱茶人在品茗之时,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
——穆祥桐(茶学专家)
书影展示
▲ 长按扫码,即可购书
活动预告
识别上方二维码,即可报名
—END—
欢迎点击在看,分享转发到朋友圈
▲ 点击图片阅读
▲ 点击图片阅读
书单 | 2022年生活书店正在赶来的新书
【往期精彩文章】
阳春召我以烟景,李白研究专著荣获文津图书奖
读书无尽 | 陈胜前:史前中国的文化基因
书单 | 四月春膳,知味人间
“4.23世界读书日”丨生活书店这些书值得入手!
书单丨 谁能解开幸福的方程式
读者短评 | 《小镇喧嚣》豆瓣评分9.0,在这本书里看懂中国
一键三连:分享、点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