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依赖成为一种疾病〡知心書C
您是否具有依赖型人格的特点?
1. 我在做出重要决定之前会询求他人的意见
2. 我难以结束谈话或打断对方
3. 我常常对自我价值产生疑惑
4. 在一群人当中,我很少提议去做什么、聊什么,或是提出新见解,我更倾向于随大流
5. 我需要身边有可以依靠的亲近之人
6. 我可以为别人牺牲自己
7. 因为害怕跟对方起冲突,我常常对自己的观点闭口不谈
8. 我不喜欢失去眼前之人,或是跟他们分离
9. 我对不同意见和批评非常敏感
10. 别人经常说我应该得到更多
ⅰ.“我是一个非常喜欢交际的人。”菲利普讲述道。他今年47岁,是个会计师。
从心底里说,我需要别人的陪伴。刚上学那会儿,我特别害怕在玩游戏的时候不能加入某一方,特别害怕在体育课上不能入选某支队伍。为此我愿意接受最不受人待见的角色和位置:踢足球的时候担任守门员或后卫,而所有人都争着做前锋;又或扮演叛徒,而其他人扮演英勇无畏的牛仔……说到底,我就是个缺乏自信的跟屁虫。静下心来想想,我意识到,其实做决定或采取主动的那个从来都不是我。我害怕遭到别人的否决和批评……
我确实对自己毫无信心。我总会凭空认为别人比自己高一等,别人的想法更好,别人的决定更有道理……而我能做的,就是追随他们,占几分他们过人之处和积极主动的光,我从来不知道如何跟人拉开距离。我妻子是这么跟我解释的,她很快就看透了我的性格。一开始,我对她的兴趣不大,她比我大几岁,相貌也不是我喜欢的类型,脾气还挺横,她学历比我高,这一点让我感触颇深……但其实我们非常互补,夫妻关系也还不错。她对自己极为自信,要求高,甚至有些专断,对人也挺苛刻;我呢,比较随和,好说话,也比较合群。我承认,在需要做出决定的时候,我很依赖她。
ⅱ.如何看待菲利普?
他多次强调非常需要被人接受,需要在某个小团体中获得一席之地,即便那些人并不完全符合他的价值观和期待。为了确保自己能跟他人融为一体,菲利普可以做出种种让步:毫无异义地遵从他人的看法,绝不表达反对意见,毫无怨言地接受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
这是因为,把菲利普推向他人的不仅仅是他想跟人建立联系的渴望,还有他那种害怕落单的恐惧。对于他来说,孤独就是脆弱的代名词。实际上,菲利普害怕的是无法独自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决定,所以他倾向于在做任何决定之前都去找人进行确认,说到底,就是为了尽量避免主动采取行动。他坚信别人拥有自己所没有的品质和能力。因此也把塑造自己生活的权利拱手让给了这些人,结果过上了一种他自己并非真心喜欢的生活。
ⅲ.依赖型人格初定义
需要得到他人的确认和支持:
在没有得到别人确认时难以做出决定;
常常让别人为自己做出重大的决定;
鲜少提出创意,更喜欢随大流;
不喜欢自己一个人待着,或是独自做什么事。
害怕失去联系 :
总是点头称是,以避免令他人不悦;
在别人提出反对意见或批评时会感到不安和焦虑;
接受没什么价值的苦活累活,好让别人感到舒服;
关系中断时会惶恐不安。
鉴于他的人格特征,在每段跟他人或团体的关系中,菲利普很可能会惯性地经历三个阶段:
攀附阶段:竭尽所能地去确认自己会被接受。
依赖阶段: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别人或团体,通过别人的认可让自己安心,让别人替自己做决定。这是一段平衡期,在此期间,菲利普与周围环境的共生令他获得满足。
脆弱阶段:意识到自己对别人的过度依赖,并开始担心在关系中断或疏远时可能发生的后果。在这一阶段,主体会很快表现出具有病理性依赖的人格特征,我们在后文中会说到。
ⅳ.为什么人会具有依赖性?
退化的倾向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但为什么一些人具有更强的依赖性呢?我们目前还不清楚是否遗传和某些生物因素对依赖特征的形成有所影响,但无论如何,专家学者们相信确实存在一些迹象——某些形式的分离焦虑,可作为成人期发展为依赖人格的预测因子。
我们有理由相信,某些家长行为、教育方式、生活事件,可能诱发依赖型人格恒定特征的形成。
父母行为
孩子是非常务实的个体,他们并不总会听从父母的建议,更确切地说,他们会复制父母的行为,或许是因为他们认为一个人的真实本性是通过行为而非言语体现出来的……因此,父母一方或双方对外界权威过度依赖的态度,必定会“感染”他们的孩子,即便他们会不停地鼓励自己的孩子要“独立”……
教育观念
一个孩子要发展出自己的独立性,需要经过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在投身探索行为之前能够拥有一个坚实的“靠背”。第二个阶段,看到远离的所爱之人能够支持和鼓励自己为了获得独立而付出努力。
两种类型的父母会助长依赖型人格特征的形成:
无法给人安全感的父母。无法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和尊重,无法对孩子表现出足够的关怀,这样就有可能令孩子形成必须加倍努力才能紧紧抓住自己生存所依赖的父母;
保护欲过强的父母。他们给孩子灌输的想法是:你太过脆弱,世界充满危险,只有对“懂行”的人言听计从才能生存下去……
生活事件
某些生活事件,尤其是跟父母中一方 (有时是双方) 的长期分离,会让孩子相信自己与父母的联结不够紧密 (所以他们才会离去) ,从而导致对后来的每一段关系都紧追不舍……
当依赖披上伪装……
依赖型人格有时会表现得讨人喜欢和乐于助人,不跟人对着干,总是准备出手相助,即便会给自己带来麻烦……
古希腊作家泰奥弗拉斯托斯(Théophraste)将这类人称为“逢迎者”:“热衷于逢迎的人,远远看见那人就会一边打着招呼一边高喊,‘瞧,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贵人’,然后上前跟他攀谈,双手扯住他,生怕他离自己而去;同行几步后,逢迎者殷勤地询问那人何时再能见面,最后,对他大加称颂一番才恋恋不舍地离去……”但渐渐地,对方发现了这些人对自己源源不绝的情感需求,发现了他们令人烦恼甚至过分苛求的性格,于是想要远离他们……
当依赖成为一种疾病
如果依赖的需求过分强烈,就会造成主体对身边之人的过度苛求。这就有可能对他人形成一种令人产生负罪感的压力,比如表现为“你不能放弃我,否则我会出事儿的,那就是你的责任”。婚姻问题咨询师发现,选择依赖型人格者作为伴侣的人往往自己就有病态人格的特征,需要通过支配和占有对方来获得满足。很多被丈夫暴打的女性和酗酒的男性都具有依赖型人格。
依赖者因为长期认为自己无法独立行事,最终真的就失去了独立行事的能力。依赖者逃避一切风险,拒绝采取主动,或是避免一切人际冲突的做法,令他们在事实上变得不堪一击。
ⅴ.应对依赖型人格应该做的
‖与其称赞依赖型人格者的成功,不如声援他的主动性,帮助他平淡对待失败
对失败及其后果的恐惧是妨碍众多依赖型人格者采取行动的关键所在。所以,不要增强依赖者的这种看待事物的方式,而是尽可能地对他的主动性加以强调,哪怕您不得不对他提出批评时,即便结果不尽如人意。
‖如果依赖型人格者向您询求建议,您先问他是怎么想的,然后再回答
依赖者总怀有诱使您替他做决定的心思。您也总会不知不觉地走进他的游戏,因为您会觉得自己比他更有能力做出明智的决定、因为被人奉为专家或智者会让您欣然自得……但中国古谚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跟依赖型人格者讲讲您的弱点和疑虑,甚至向他询求意见和帮助
首先,您可以通过颠倒角色,帮助他摆脱需求者和获得建议者的一贯角色,让依赖者逐步感受和发现自身的价值;其次,帮他改变“认为别人的能力要胜过自己”的想法。不是跟他解释应该做什么、想什么,而是给他做示范。让他从根本上明白,人在自信、独立(就像您这样)的同时,也会需要别人的帮助。
‖鼓励依赖型人格者扩大自己的交际圈
您可以帮助依赖者多出去跟人交流,一开始的时候可以陪他一起去。即便依赖者会对新认识的人产生依赖,但至少他对别人的依赖关系不再单一,而这正是迈向独立的第一步。
ⅵ.应对依赖型人格不应该做的
‖即便依赖型人格者特意来问您,也不要替他做决定;不要在他每次遇到困难时都飞奔着赶去救急
本性质朴的人和热心肠的人会忍不住去帮助依赖型人格者,他们在面对日常生活需要做出种种决定时会苦恼,但每一次的帮助和建议都会助长依赖型人格者今后再次要求帮助的倾向,这会令他们越发觉得自己无能并贬低自己的价值。
‖即便尝试失败,也不要当面批评依赖型人格者的主动性
鼓励依赖型人格者不再依赖他人需要极大的耐性,一旦您说服他自己做出决定和采取主动,您就得陪伴到底,因为依赖型人格者在事后会转回头来询问您对结果有什么看法,告诉他有些事情最好不要去冒险尝试;即便您有权对他的行事方法提出批评,但对他的每一次尝试都要表示声援,并对结果做出真诚的评价。
‖不要为了让依赖型人格者“学会自己搞定”而对他完全弃之不顾
出于厌倦或自身的考虑,您会尝试催促依赖者采取行动,就像把一个人推下水那样,这种方法很少发挥作用,想要帮助他们变得独立,最好循序渐进。虽然依赖者表面上总表现出想要学会独自应对的意愿,但实际上总在不停地寻找理由以获得帮助或放弃自己的目标。
‖不要任由依赖型人格者为自己的依赖买单(送礼或干、“脏活儿”)
为了博取您的好意,依赖者会通过各种方式换取这些好意:极为热心,殷勤地送您礼物,接受乏味繁重的工作。会将您卷入一种难以察觉的恶性循环之中,您会因为负罪感而以他期待的方式予以回报:成为他的保护者,并把他纳入自己的生活轨迹。您身边依赖者的倾慕和忠诚是有价的。
焦虑者常备受忧心问题的困扰;
表演型人格者总是从理想化的这头跳到失望的那头;
依赖型人格者习惯亦步亦趋跟随在保护者的身后;
强迫症患者总是与细枝末节纠缠不休;
世界在A型人格者眼里就一个字——“慢”;
天助自助者,天酬慈悲心。正在或曾经饱尝心理困境之苦的人,愿你能静心阅读这“心的处方”。
《无处不在的人格》2015年11月出版
【法】弗朗索瓦·勒洛尔 【法】克里斯托夫·安德烈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
焦虑型人格者总似热锅上的蚂蚁担忧着大大小小的问题;妄想狂会把最简单的评论当作是挑衅;强迫症患者会无限痴迷细节,结果却忘了最重要的关键;自恋狂沉迷自我,对他人的意见充耳不闻;抑郁症的惰性和负能量让你忍无可忍……这些几乎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存在的人格障碍,给我们日常生活带来诸多困扰。 《无处不在的人格》中,弗朗索瓦•勒洛尔和克里斯托夫•安德烈这两位精神病医生兼大众心理畅销书作者,从专业的角度以亲自诊疗过的病例生动真实地介绍了12余种人格障碍,并结合人格障碍者在现实生活中的特定身份,给出阅读者理解、接受和应对人格障碍的有效方法。
分享 如果你觉得文章还不错,请点击右上角按钮,转发给朋友或分享到朋友圈吧
订阅 点击标题下“生活书店”字样,或搜索号码shenghuoshudian,关注我们的公众账号,查阅往期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