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揭秘 | 在上海“信用记录”到底意味着什么

2016-05-05 徐蒙 张煜 上观新闻

截至今年4月30日,上海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已归集上海市政府、法院、公共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97家单位的5198项信息事项,可查询近1050万条法人数据,近3.03亿条自然人数据,覆盖本市约138万法人和2400万自然人。


燃放烟花爆竹、交通违法会成为“信用污点”,买新能源车也要看个人信用……“信用信息”,这个前两年还有些陌生的词,如今正和每个人发生关联。

 

日前,上海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中心发布了最新一期“信用数据清单”、“信用行为清单”、“信用应用清单”。通过三张“信用清单”可以发现,无论录入平台信用信息的数量种类,还是信用信息的应用场景,都在过去一年里出现“爆发式”增长。

 

信用数据的增加,应用场景的拓展,是不是意味着政府对个人和企业管的更多、管的更严了?上海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中心负责人表示,当信用成为监管的基础和手段,政府恰恰可以实现简政放权,从根本上实现职能的转变。

 

信用是用来“管人”的吗

 

最近一段时间,位于华山路的上海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信用中心)门庭若市,不少市民前往查询自己的信用记录,这种情况在信用中心成立的过去两年里比较罕见。

 

近期,由于《上海市鼓励购买和使用新能源汽车暂行办法(2016年修订)》出台,要求购车主体应具有“良好的信用状况”。不少市民前来查询个人信用报告,有些发现自己信用记录有“污点”,很着急,想知道如何才能消除。据信用中心工作人员介绍,根据3月1日起施行的《上海市公共信用信息归集和使用管理办法》 (以下简称《办法》)规定,失信信息查询期限为5年,5年后 “信用污点”会被“自动隐藏”,国家或者本市另有规定除外。

 

今后,类似这样的场景将来会越来越多。据统计,截至今年4月30日,上海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市信用平台)已归集上海市政府、法院、公共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 97家单位的5198项信息事项,可查询近1050万条法人数据,近3.03亿条自然人数据,覆盖本市约138万法人和2400万自然人。

 

据信用中心负责人介绍,目前市信用平台涉及个人的信用事项,主要包括法院提供的判决、执行类信息,公用事业单位,如,水、电、煤、申通地铁、上海铁路,以及 移动、电信、联通三大运营商等提供的违约类信息,上海市、区两级政府部门提供的行政处罚类信息。随着个人信用事项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截止2016年4 月底,自然人信用信息查询量超过1292万次。

 

当前个人信用备受社会关注,个人信用用途日益广泛,许多市民担心自己有不良信用记录。据信用 中心工作人员介绍,市民的一些“无心之举”,不一定会成为“信用污点”。比如,人们可能由于一时疏忽,导致水、电、煤短期逾交,这不会立刻记入信用平台。 根据《办法》的规定,只有经催告后,超过6个月仍未缴纳的情况,才会影响个人信用。

 

“这次发布最新版信用清单,明确规定了哪些行为将影响信用状况,同时详细说明信用信息的录入规则。市信用中心负责人表示,信用平台的重点不是用来“管人”,而是打造一个公开透明的信用载体,为各类信用应用提供基础,让信用服务市民百姓,真正让“守信者一路畅通”。

 

政府职能随着信用转变

 

近两年,“信用”一边走进市民生活,一边折射出了上海政府职能的转变。

 

去年,由于静安闸北合并,以及市建委与房管局合并,向市信用平台提供信用信息的政府部门由99家减少到97家。部门少了,但提供的信用信息事项却大幅增加, 一年内从3000多项增长到5000多项,信用信息应用的项目也从500多项目增长到1300多项。业内专家表示,政府事中事后监管和政府职能转变,需 要信用信息做支撑,信用信息事项和信用信息应用项目的大幅增加,是事中事后监管和政府职能转变大力推进的一个缩影。

 

上海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最早从支持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开始。自贸试验区改革的重要目标,就是要实现从事前审批到事中事后监管的转变,通过掌握企业信用信息,通过模型分析和信用监测预警,能很好地在事中、事后对企业进行良性、高效的监管,成为支撑政府管理职能转变和改革创新的重要基础。

 

去年,上海自贸试验区扩区前夕,市信用平台同步升级,专门设立浦东新区公共信用信息子平台,实现对扩区后自贸试验区企业信用信息的全覆盖。这项工程,成为去年12月上海自贸试验区率先开展企业“证照分离”试点的保障。

 

进行“证照分离”改革之后,企业当即就能拿到营业执照,相关资质审批由前置审批改为后置审批,这就要求政府必须具备及时掌握企业相关信息、做好及时有效的监 管的能力。浦东新区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对市场主体登记信息进行梳理分类后,市场监管部门可通过浦东新区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子平台,即时将企业设立 信息推送至相关行政许可审批部门,提醒有关部门及时关注并跟进监管。

 

在信用信息帮助下,事中事后监管事半功倍。比如环保局是排污企业的行政 许可审批部门,环保部门在收到企业设立信息之后,会为排污类企业建立信用档案,并对企业进行信用分类评级。当企业信用分类评级良好时,就可以进入绿色通 道,比如会减少检查频率,由3个月一次降为半年一次;而当企业因失信导致信用评级较差时,环保局就会提高检查频率。对企业来讲,“守信者”切切实实能够享 受到信用带来的便利;对环保部门而言,信用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的引入,使政府管理更加精准高效,能让有限的政府资源用在刀刃上。

 

打破曾经的“信息孤岛”

 

在过去一年多里,越来越多的部门开始主动与平台进行对接,希望通过“信用大数据”支撑和优化业务管理,尤其是在政府事权不断下移的背景下,区县政府部门接入应用平台的积极性显著提高。

 

信用中心相关负责人王晓辉介绍,信用平台对政府部门的重要吸引力,是因为它是一个庞大的数据库,不仅可以向平台提供自己的信用信息,还可能方便、快捷地调用所需要的其他领域、其他部门的信用信息,过去一座座的“信息孤岛”,在信用平台这一大数据世界里,不复存在了。

 

过去,市场监管领域酒类监管一直是个难点。上海市酒类专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由于全局150多位执法人员要监管全市5万多家酒类批发和零售企业,人均监管362家,用传统监管模式非常困难。酒类专卖局积极与市信用平台对接,依托信用平台,通过交换共享酒类专卖局自身信用信息,以及食药品、环保、工商、税 务、司法等多个领域和部门的信用信息,引入第三方的企业信用评级,并根据评级进行有针对性的监管和执法。在执法前,执法人员打开一张“信用地图”,鼠标框 定一个区域,区域内酒类企业的信用报告就会即时生成,监督执法便利性大大提高。

 

如今,政府专项资金申报是市信用平台的一大应用领域。过去申 报专项资金,单一的审核部门能查到的资料有限,需要企业带大量纸质证明材料,但仍会有疏漏,企业很是麻烦。现在,企业去申报专项资金,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市 信用平台调取该企业的全方位的信用信息,比如,是否被环保处罚过,是否有法院判决记录等。而事后,在专项资金使用过程中,如果发现违规使用,相关部门可以 把处罚信息上传平台,这样该企业就很难再到其他部门申请到专项资金。

 

据信用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除了上海市各部门可以共享信用信息之外,三省一市已建立信用互认、互查机制。随着长三角三省一市信用平台建设的不断深入,跨省市的信用平台对接的不断加快,未来跨区域信用报告查询也将更加方便。

 

(题图来源:网络  题图编辑:笪曦  编辑邮箱shguancha@sina.com)


如需获取更多,请下载上海观察客户端或点击“阅读原文”



↓↓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上海观察网站浏览更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