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诗词大会”火了!揭秘什么样的教育培养出上海“古诗词网红”?

2017-02-07 许沁 章友德 上海观察

央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近来掀起了全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讨论热潮,三位上海小囡在节目中的表现更是让人感到惊艳!


她们分别是16岁的上海中学高二学生姜闻页、13岁的闵行区文来中学初一学生侯尤雯和16岁的复旦附中高一学生武亦姝


怎样的教育,能够培养出这些让人惊艳的“古诗词网红”?


姜闻页:“理科女”也爱诗



上海中学高二学生姜闻页连续两次冲出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百人团,亮相挑战赛。这位16岁的花季少女带着自信的微笑,气质沉着地登上舞台,在诗词储备量上不输旁人。在紧张的答题挑战中,她始终保持冷静淡定,令人印象深刻。昨(6日)晚她二度返场。


董卿说她:“她能不动声色 让你血脉偾张”


“自小读了很多书,到了高二难免学业紧张,但依然学有余力,因为发自内心地喜爱中国古诗词,所以我来到这个舞台上。”姜闻页说。在学校里,姜闻页有个绰号,同学们都称她“姜神”——不仅因为她的学习成绩好,在旁人看来,她还是一个特别有想法的孩子。

 

学习效率高,做事手脚快,是姜闻页的一大特点。她是班级的学习委员,因为课堂效率高,完成作业和预复习速度快,她有大量的时间参与课外学习和阅读。姜闻页从小就读于一所普通的公办小学。对古诗词,自小就有浓厚的兴趣,喜欢朗读、背诵名诗名句。逢年过节,她都会做诗一首。原先,妈妈发现她的语言特长,希望她从事古诗文方面的工作,但姜闻页有自己的想法。“古诗文更是一种业余生活的调剂,而理科专业则是未来打算付诸工作实践的探索。”面对小升初,她并没有接受妈妈的建议,而是坚持选择了自己心仪的初中——上海华育中学;面对中考,父母的建议与她向左,父母尊重她的选择,遵循个人的志趣进入上海中学。



在班主任顾老师看来,她是一名全科发展的学生,文科、理科都擅长。“文科和理科绝不是对立的,完全可以齐头并进,在生活中将两者平衡好。”初中时,她赢得了华罗庚金杯赛全国一等奖、美国数学竞赛AMC8全球“前1%”以及多项奥数比赛的全国一、二等奖;在文科方面,她毫不逊色,收获了上海市古诗文创作大赛二等奖、现代文大赛一等奖、古诗文阅读大赛二等奖、上海市中学生作文大赛徐汇区一等奖等。

 

面对上海新高考,今年高二的姜闻页选择的+3学科是物理、化学和生物。她自认为是一名理科生,可她的作文也同样优秀,一直被学校作为作文范文公开学习。面对明年的高考,学业忙碌了,但在古诗词阅读上,她依然保证挤出碎片时间,每天课间和睡前几分钟,读几首小诗。曹植诗集、苏轼词集、王维诗集等名家诗集和诗词理论,都是她所钟爱的。今年寒假,她专门设计了一套有关学生减负的调查问卷;高中阶段,PM2.5的影响是她的研究课题。对于未来的专业方向,从高二起,她对金融专业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定位于经济学。

 

在诗词大会上,她在第1场以22道题、101秒冲入挑战者,在第2场以答满9道题的挑战者亮相,但因总分不敌、遗憾下场。在今晚的第9场比赛上,她二度返场。姜闻页说,用实际行动传播对中华古诗词的热爱,交到各行业志同道合的朋友,个人的QQ空间也被广为关注,参加诗词大会的收获远比想象得多。

 

上海中学一向以理科见长,这位文理兼收的女孩,缘何能两度登台?在上海中学高二年级组组长、语文老师樊新强看来,学校在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上形成了一套颇具特色的机制。课程设计上,学校在周二、周五开设了大量的人文类选修课程,实施全走班教学;课堂教学上,语文课在完成统编教材的教学任务外,鼓励学生大量阅读经典作品。学校与复旦大学、上海交大等多所高校合作,将一流的教授请进学校,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一对一指导。其中尤具特色的是与复旦大学合作的“学术兴趣及素养培育的导师制计划”,每周二、四和日,复旦的“大咖”教授走进上中,或作大讲座,或开微课程,或专题辅导,姜闻页就是这项计划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侯尤雯:别人补奥数,我补古诗文



13岁的闵行区文来中学初一女生侯尤雯,从没参加过奥数培训,此次被选拔参加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成为上海唯一一名初中生。她在3日举行的第六场百人团比赛中以119秒答对27题,获得第一名。

 

她也是本届诗词大会从百人团刷入挑战赛的最小年龄选手。



以如此小的年龄有如此惊艳表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她的“童子功”——据报道,她从2岁多就开始学习唐诗三百首。在独生子女成长特别是“00后”的时代,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向大众普及,这一代父母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迅速增加。即使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家长们对孩子早期教育的意识也空前高涨。当然,更多家长是从小送孩子上奥数、英语等等培训班。但侯尤雯的父母一直坚持,教育一定要遵循孩子的个人兴趣。“如果不是自己喜欢的,哪怕学奥数,心里也会有抵触。”懂得尊重孩子兴趣并支持孩子发展兴趣的父母是不容易的,因为在这样一个教育功利化的时代,尊重了孩子的兴趣,有可能会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

 

当然,已经有越来越多人认识到功利化教育所存在的问题。问题催生了改革,中国教育因此开始了大量改革。特别是在教育资源丰富的上海,更是早就开始了教育改革的探索。以侯尤雯以前就读的闵行实验小学为例,由于是公办小学,学校布置的作业少,学生也就有了更多的时间,按照兴趣选择参与喜欢的活动,而学校也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兴趣学习环境。


 

当酷爱古诗文的侯尤雯来到文来中学后,她可以在新的环境下发展自己的兴趣,而不是因为升学考试的重压埋没了自己的兴趣。文来中学为学生自编传统文化教材,开设多门自主拓展课程,组建学生古诗文学习社团。这使得像侯尤雯这类对古诗文有强烈兴趣的学生,有了进一步成长的良好条件。侯尤雯因此进入了学校的古诗文竞赛队,与其他有着同样兴趣的同学一起,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像这样的学校,在上海还有很多。

 

虽然侯尤雯的父母并非文学专业出身,但他们非常注重对女儿传统文化的熏陶,还为女儿专门请了一位古诗文老师,每周两小时帮助孩子更深入地研读古诗文。可见,获得上海市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闵行区一等奖、上海市一等奖等多项奖项,只是这种长期教育的自然结果。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配合是侯尤雯成为“古诗词网红”的重要原因。


武亦姝:纯粹因为“喜欢”



在2月1日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中,这位来自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的高一女生凭借强劲的实力和淡定的心态,攻擂成功并成为最新擂主。


“诗词大会”的第一个环节里,武亦姝9道题都全部答对,战胜了百人团中308人,成为该节目第二季播出以来在这个环节里的最高分得主。据估计,武亦姝的诗词量可能超过2000首。


来看看她初二时写的作文:



而且还写得一手好字呢!



用武亦姝自己的话说,纯粹是因为“喜欢”。因为古诗词里有太多“现代人完全给不了你的这种感觉”。如何尊重每个孩子的兴趣,如何为孩子发展兴趣创造条件、改善环境,这对于我们的家长、学校、社会来说,都是很有启示意义的。当更多的孩子不只是为了升学考试去学这些古诗词的时候,当孩子们真正以兴趣来学习经典的时候,我们的文化传统就得到了更好的传承。


中华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如何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精髓,教育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教育还没有真正从尊重每个孩子的兴趣开始施教。因材施教是我们几千年传承的教育理念,却在近代以来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像文来中学、复旦附中这样的学校,都是上海重视博雅教育的特色学校。在办学过程中,这些学校认识到尊重孩子兴趣、促进学生成长的价值,并为此付诸努力。期待更多家长和学校,都以侯尤雯、武亦姝的家长为榜样,以文来中学、复旦附中为榜样,特别是在基础教育阶段,更应该为孩子学习、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条件。同时,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也应该更多推进中国城乡教育的公平和均等化,为所有学生学习、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创造环境。这是我们的家长、学校和社会从这两位古诗词“网红”的故事中,真正应该借鉴的启示。


本文综合来源:上观新闻


如需获取更多,请下载上观新闻客户端或点击“阅读原文”

↓↓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上观新闻网站浏览更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