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海交大教授提议:沪杭甬能否也成为一个“大湾区”

2017-04-27 陈宪 上观新闻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的要求。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河北雄安国家级新区。在改革开放近40年的历程中,党中央、国务院在区域经济层面,通过各种与改革、开放和发展有关的战略性安排,从建立四个经济特区开始,到设立国家级新区,再到建立若干个自由贸易试验区,不断拓展新空间、寻求新动能,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



时至今日,不难发现,国家区域经济发展重大举措的良苦用心:一方面,通过深刻调整区域格局,以体现长远发展构想的重大战略,如雄安新区;另一方面,通过整合业已积淀的各种市场资源,尤其是科技创新资源,推动具有全球竞争力、影响力的,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城市群(或都市圈)的发展,如粤港澳大湾区。

 

湾区是一个什么概念?

湾区现在是全球区域创新中心的代名词,是新经济即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策源地、集聚地的代名词。它是从一个或若干个增长极开始,从“点”到“带”、到“片”而形成的。目前,被公认的、具有上述功能的湾区,有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和东京湾区。粤港澳湾区一经提出,就被称为是全球的第四大湾区。对此,香港城市大学的王缉宪教授做了这样的解读:大湾区是个OPP(Obligatory passage point ,强制通行点)。粤港澳大湾区不是有清晰边界和政策内容的“帽子”,而是取代了“大珠三角”的一个“说法”。以字面解读,粤港澳三个平级行政单元构造一个湾区,并以行政主导型体制的广东牵头。这不同于珠三角(不含港澳)前面加个“大”字,因为“大珠三角”这个说法没有明确的主导主体和行动者。更重要的是,这次是以政府工作报告的形式出现和确认,体现国家层面的战略考虑。

 


为什么科技创新、新经济的集聚地都在海湾?

科技创新、新经济以精英人才、人力资本为本,所以,它具有强烈的集聚特征。这里的集聚以人才集聚为主要内容。科技创新的发现、发明,最终能否产业化,靠的是什么?投资家的眼光,创业者和企业家的试错。也就是说,新经济最终是创业者和企业家试错的结果。其人才集聚,主要是创业者、投资家和企业家的集聚,还有大量科技研发人才即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工人的集聚。这些人才对生活品质有较高的要求,大致包括气候宜人、环境优美;多样化需求的满足,如教育、医疗和文化;生活和交通的便利性等。同时具备这些条件的地方,非湾区莫属


这样的地方在美国尚为数不多,更何况中国。以深圳为例。它应该是一个最具潜力成为中国新经济策源地的城市,但教育、医疗和文化仍然是其短板。与美国、德国和以色列新经济的策源地相比,缺少能够培养创业创新人才的大学,是深圳最大的差距。

 

为此,在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的同时,建议应当将沪杭甬大湾区都市圈发展规划提上议事日程。与粤港澳大湾区大约包括十个左右城市一样,沪杭甬大湾区,除了上海、杭州和宁波外,苏州、舟山、无锡、嘉兴、绍兴、南通等城市,也在此范围内。


上海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结果导向,就是上海成为中国乃至全球的新经济策源地;上海金融中心的功能,类似于粤港澳中的香港,将是沪杭甬湾区的核心优势。杭州将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互联网+”创新创业中心,新一代智能化技术的信息产业在杭州已经并将继续得到健康发展。宁波、舟山是重要的港口城市;宁波、苏州、无锡和南通等城市都是中国制造业的重镇,在产业转型升级完成以后,都将成为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地。

 

日前,浙江省批复嘉兴市设立“浙江省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这一举措具有重要的体制创新意义,并可以得到复制。特区、新区和湾区,都是以产业、创新和资本资源集聚和辐射为主导的区域经济融合,将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基于此,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基础上,提出沪杭甬大湾区的构想,与粤港澳大湾区相呼应,其要义就是使它们共同成为引领中国乃至全球经济增长的区域科创中心和新经济的策源地、集聚地。

 

我们应该从中学习些什么呢?

粤港澳大湾区的提出,与深圳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地的成功发展密切相关。我们应该从中学习些什么呢?


深圳30多年迅速发展的主要前提条件,是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大量移民涌入深圳。移民对于创业创新的渴求、激情,是毋庸置疑的。有人愿意移民到这个地方,这个地方也能够接纳移民,就为创业创新生态圈带来了主体,硅谷、硅溪都是如此,深圳也是如此。这里面告诉我们的经济学道理很简单,那就是,市场经济的发展以要素自由流动为前提,其中以劳动和人力资本要素流动为首要。


然而,理论和经验都告诉我们,限制劳动和人力资本流动的障碍是最多的,也是最难以克服的。产业的集聚、新经济的集聚,能够带来专业化、规模经济、共享基础设施和学习效应等积极影响,但关键要做到的是人才集聚,尤其是创业创新人才集聚。这里,既有市场机制规律的诱导,也有创业创新法则即“超理性动机”的作用。所以,创业创新生态圈的关键要素,包括政府公共服务平台的综合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新经济的策源地,就是在一群创业创新主体与其他要素的交互下,在营造了一个创业创新生态圈的同时,发明了新技术,产生了新想法,并将它们产业化,进而扩散到世界的各个角落,进而推动经济的持续增长。湾区或新经济策源地的机制和可能的作用就是这样产生的

 

反观上海,我的建议是:


第一,进一步放宽各种人才的准入,让一大批有创业创新激情的各方人才集聚上海,并使他们与上海的创业创新生态系统发生良性互动。同时,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在上海率先打造出培养创业创新人才的一流大学,吸引全国、全球优秀的年轻人到上海接受教育,为上海提供源源不断的创业创新人才。

 

第二,让创业者、投资家和企业家成为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主体。由于上海科研的大院、大所,以及承担科研任务的大学比较多,所以,经常讨论产学研即科研成果转化的问题。其实,在我看来,这是一个伪问题,即没有唯一正确答案的问题。因为,只要搞对了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主体和机制,这就不是问题。产业化的主体就是创业者、投资家和企业家,主要是企业家。唯有他们,才能形成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和风险机制。

 

第三,对于上海这个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占比较高的城市,倡导像华为、海尔这些大企业所推动的内部创业创新,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正如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所说,你的繁文缛节,你的官僚程序越来越少,你的组织机构越来越扁平化,就越容易催生创造力。不光是初创企业需要这样的特点,哪怕是那些大型的企业,也应该尽量实现这样一种氛围。由此,我们就将不仅有创业创新的新增量,还将在存量中产生创业创新的新动能,进而使上海成为创业创新的热土,成为我国新经济的重要策源地。



(文本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如需获取更多,请下载上观新闻客户端或点击“阅读原文”

↓↓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上观新闻网站浏览更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