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海两座无性别公厕现状:解决女性排队,仍难掩尴尬…还要推行吗

2017-05-28 上观新闻

两个月前,位于黄浦区大林路93号的公厕经过改造,变为不再区分男女的无性别公厕。


上海的第二座无性别公厕,解决了女性排队如厕问题,却难解尴尬,去年11月试运行的上海首座无性别公厕火过一阵,但半年过去,也同样未达初衷……你如何看待无性别公厕?是否有安全隐患?还有必要再推行下去吗?一起来讨论。

所谓无性别公厕,即没有性别限制的厕所。设置无性别厕所的目的,是让厕所能根据实际情况调节厕间的使用,减少女性如厕排队等问题,同时充分照顾母婴、儿童、残疾人等弱势人群对厕所的需求,做到一座厕所可以覆盖所有有需求的人群。


尴尬…常有如厕市民不敢走进去


最近,家住黄浦区大林路附近的居民王女士发现,位于大林路93号的公共厕所经过重新装修后,不再分男女厕所,而是变成了有9个厕位的大通间,再配一个小便间。


上海市黄浦区大林路93号无性别公厕,男女通厕设有1个坐便8个蹲便。


以前经常要排队,现在基本不需要排队,但男女都在一个通间内,感觉还是很尴尬。王女士说,特别是有些老年人,习惯打开厕门,再拉裤子拉链,自己看到就特别尴尬。


记者看到,该公厕的开放时间为早上5点半到晚上9点半,内部面积不大,靠近门口处设一男性小便间,还有一个有个间厕位的大通间,其中1个坐便,8个蹲便。


这些厕位分列两边,中间的通道较为狭窄,每个厕位门上都会显示“有人”或“无人”,但不再有男女之分。


经常有不熟悉这里的人站在外面,想上厕所又不敢进来,害怕进错地方。”一名公厕保洁员告诉记者,他一般会主动告知,这个公厕不分男女,只要显示“无人”的厕位,都可以进去,“这句话,我每天都要说很多遍。”


在这名保洁员看来,公厕改建成无性别后,最大的好处是女性不需要排队了,但还是有很多市民不太能接受,年轻人接受得比较快,但年纪较大的,在看到异性走进来或从厕位走出来时,还是会感到很尴尬


首座无性别公厕现状:九成如厕者为男性


上海的第一座无性别公厕已试行半年,也仍面临着尴尬。

2016年11月,上海首座无性别公厕在浦东新区张家浜滨河绿地内试运行,开放时间为5时至21时。


公厕内设男女通用的6个坐厕、4个蹲厕,隔间空间较普通公厕更大。每个隔间门上配有“有人”与否的LED显示屏,厕位之间的隔挡高度达2.8米以上。


上海首座无性别公厕内部


这座无性别公厕设置的初衷,是为了解决男女厕位不合理、女性如厕排队的问题。然而,开放半年来,该公厕并未达到初衷


由于地理位置关系(位于绿地深处),该公厕日均使用量为百余人次,远不及多数社会公厕。公厕管理员反映说,除了早晨公厕会出现短时排队,其余时间都很空,此外,如厕者约九成是男性。


绕不开的安全与隐私


早在首座无性别公厕试行之初,就有不少市民担忧“安全和隐私”话题,由于无性别公厕的所有厕间都是通用的,这有别于区分性别的传统公厕模式,如果在厕间挡板高度、门锁、紧急呼叫铃、日常清洁等细节上做得不到位,恐怕不少人会不敢上或者讨厌上无性别公厕。


市民胡小姐就表示,如果她如厕后推开厕间的门,看到外面站着的是异性,会十分尴尬。全上海首座无性别公厕处于一个公共绿地内,附近有健身步道,开放度较高,夜间如果缺乏照明引导和人员值守,可能会有一些安全隐患。

 

其次是无性别公厕相比传统公厕占地较多,因为要实现更多功能、覆盖更多人群,但在寸土寸金的上海,或许并不利于缓解城市部分地区、时段如厕高峰如厕难的问题。

 

那么男女都在同一通间内如厕,是否会有安全隐患?


第二座无性别公厕的管理员告诉记者,一共有两名公厕管理员轮班,开放时间会一直在公厕内。而且,这座公厕位于闹市区,来往的车辆、行人很多,离地铁站也很近,安全隐患并不大。


黄浦区大林路93号无性别公厕门口。


不排除重新设置成男、女厕间


上海的两座无性别公厕,一座因为位置问题,没有达到初衷;另一座减少了女性排队如厕,却让部分市民感到尴尬。对于无性别公厕的试点,上海是否会继续推行乃至推广?


男女同时在狭窄通道内等待如厕


上海市绿化市容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上海试点探索“男女通厕”的目的,主要是想探索解决公厕男女厕位比动态不平衡的问题,减少不同时期、不同区域某一性别如厕排队等问题,最大可能地满足市民如厕需求。“在试点过程中,我们会根据遇到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如果很多市民不能接受,也不排除会重新设置成男、女厕间。”上述负责人表示。


大林路上的公厕已有30余年的历史,公厕面积仅33平方米,原先的公厕内是老式的沟槽式构造,蹲坑空间窘迫,因此在改造时决定采用无性别公厕,腾出更多如厕空间。


上海市黄浦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副局长金亦鸣表示,他们在4月无性别公厕试运行后的一个月内已听取周围市民意见,增设了方便市民的栏杆等,“公厕是服务周围市民的,这个公厕周围除了附近居民,还有地铁站,来自于地铁的市民也会使用,30多年的老公厕需求量增大,改造是为了满足更多用户对公厕的需求。”


“至于(只有)一根通道,是因为目前的改造后的通道宽度为1.3米,若两根通道,就导致每根通道都很狭窄。” 


“这个无性别公厕是黄浦区内唯一一座无性别公厕,主要是面积太小,跟需求不匹配。我们并没有在全区推广无性别公厕的计划。”金亦鸣补充道,“如今,新建的公厕面积基本上都在70平方米以上,因此不采用无性别公厕,但区内其他的二三十年、面积极小的老公厕若周边市民有改造为无性别公厕需求,不排除我们也会对这些公厕改造为无性别公厕


尽管面临尴尬,但在试行期间,也有不少人为无性别公厕叫好,认为这种尝试应当积极鼓励。市民蒋先生就表示,上海正在推广的第三卫生间,面积往往比无性别公厕还大,但发展似乎并未受到“寸土寸金”用地的限制,由于设施一应俱全,男女都能使用,如厕困难的残疾人、老人和幼儿可以在异性家属陪同下进入;在一些如厕高峰时期,还能作为“通用卫生间”,因此广受好评。


也有观点认为,既然第三卫生间都克服了硬件条件、观念等方面的限制,一路走过来了,是不是意味着,占地面积更紧凑、如厕效率更高的无性别公厕可能更有复制推广的价值。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讨论哦~


来源:澎湃新闻微信号(thepapernews)、解放日报·上观新闻

相关记者:澎湃新闻 栾晓娜 臧鸣;上观新闻:陈玺撼等

编辑:纳米


 如需获取更多,请下载上观新闻客户端或点击“阅读原文”


↓↓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上观新闻网站浏览更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