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问你图啥?记者对话“上海公交车上老头暴打孩童”造谣者
昨天下午临近下班时分,一则《坏人变老了!在上海某公交车上50岁老头暴打8岁!!妈妈派出所奋起反击》的帖子瞬间刷屏。
该帖称,一名8岁孩子乘公交车时被50岁男子打断7根肋骨,孩子母亲在派出所将老人眼睛戳瞎。
上海公安部门发现网上这一消息后,立即展开调查:徐汇、静安等公安分局逐一询问网贴所涉公交线路沿线派出所近期是否接到类似警情,并到所涉医院询问调查;轨道公交总队也向公交公司进行核实——最终结果显示,网贴所涉“案件”系虚构。
昨天晚上,警方经过调查后锁定涉嫌造谣的犯罪嫌疑人江某。今年33岁的江某,上海人,普通上班族,无任何前科记录。
江某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他为何会想到这样在微信群里发言?今天中午,记者当面采访了江某。
喜欢写小说,会把不同的“素材”拼接在一起
记者:当时怎么会想到在微信群里编这个故事?
江某:我们这个群有400多个人,都是喜欢摩托车的人,平时大家喜欢在群里聊天吹牛。之前我在微信里看到过有小孩因为不让座跟老人起争执的事,社会上也有类似这样的事,就把这些基本素材添加了一点别的元素,放到微信群里发了。
记者:“添加”了什么元素?
江某:我加了一个孩子被打断七根肋骨的情节,这样更能引起别人的关注。我之前看了一本国外的小说,讲到把眼睛戳瞎的情节,我想这个也可以加进去。
你看我微信群里的聊天记录就知道,我不是一段一段说的,是一句一句写的。引起了人家关注,人家就会问细节,我就一点一点补充一点一点的圆。比如人家问小孩怎么会一个人乘车,家长怎么不管,我就根据问题编孩子家长是外籍和外企高管,很忙没人接送孩子这些信息。其实也是想引起关注。
平时我上下班路线比较长,基本上早上7点左右出门,要晚上7、8点才回家,兜的路线比较长,上海外环以内情况基本都比较熟悉,所以编医院、公交线路这些情况都比较熟悉。
记者:你平时上网都关注些什么?
江某:我2000年前就开始上网了,一开始是QQ,后来YY语音,现在微信群。平时我蛮喜欢在QQ看小说,也很关注社会新闻和国外的奇闻异事。
我平时也在QQ空间写写文章,之前写过武侠小说,也写过灵异小说,后来发现带点社会题材的小说是最受欢迎的。所以平时我在网上或生活中听到的这些信息,都会放在肚子里,有需要的时候就拿出来组合在一起。
谣言滋生微信群曾两度解散
记者:你最早发出这个“故事”的微信群,是怎样一个群?
江某:这个群是一个卖摩托车设备的店主拉的群,群里有400多个人,都是摩托车爱好者。平时大家也就在微信群里漫无边际地吹牛聊天,讨论的很多是社会话题,比如医院插队之类的问题,说着说着就会有过激的话、吹牛的话出来。比如我平时骑摩托车上下班,遇到汽车肯定是要让的,所以有时心里不服气,我就会在群里编造说:“今天遇到了七次逆行,全是四轮,今后拿导弹把这些车打掉。”
记者:这些话题是怎么被逐步引到虚假造谣的程度?
江某:我跟你举个例子吧,比如有一次我在群里说到“今后打第四次第五次世界大战应该有这些国家”,这个话题怎么引起的?就是因为有人抱怨现在油价太高,大家就讨论油价为什么这么高,资源分配情况等等,就引出资源引起世界大战的话题——平时聊天吹牛就是这样的,有些话不经大脑就出来了。
我在这个微信群里两年多了,这个群曾经两次因为不当言论解散过。
记者:你意识到这次“吹牛”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吗?社会上很多人关注这件事。
江某:我当时和平时一样,就是大家一起吹牛,吹完当天结束。当天是1月8号。后来过了一段时间才发酵出来,有朋友跟我说篱笆网上发了这个消息,我才意识到问题有点严重。1月16号晚上我在群里说了这是编造的故事,也请朋友联系篱笆网想删帖子。
业余除了出去兜,就是网上吹牛聊天
记者:你的生活经历其实很简单,有没有想过这次会引起这么大关注?
江某:我的生活就是家庭单位两点一线,工作和家庭都有些压力。之前我喜欢打网游,魔兽征途这些都玩,砸钱进去玩的那种,工作之后就不太玩。特别累特别没劲的时候,要么骑摩托车出去兜,要么就在微信里聊天吹牛。
我在摩托车前面装了个摄像头,平时骑出去的时候遇到事情会拍下来,拿到群里分享。微信群里的朋友还给我起了几个外号,说我是“马路柯南”、“锁群宣克炅”。
记者:知道一些别人不知道的事情,是不是让你在网上很有感觉?
江某:你在微信群里,如果知识面覆盖广一点,能回答别人问题,确实感觉很好。比如有人在微信群里问某宾馆的金卡如何,我会告诉他积分标准、升级待遇,和同等宾馆比较这些信息,确实会让别人觉得你挺厉害。之前我在知乎上有一个账号,回答人家问题,得分很高的。
心理学 家:热衷“网嗨”或属于表演型人格
“在网络发达、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人都能发布‘新闻’,个体更需要寻找自己的存在感和价值感。”心理咨询师茅建东认为,造谣的人往往属于现实生活中比较平凡,在生活、工作中没有突出表现,得不到他人的肯定和夸赞,从而通过制造不实消息等方式引发他人关注,重新支撑自我形象,肯定自我价值。
江某最初在微信群里发布聊天截图,编造了“老人公交车上打伤孩子”的谣言,冠以“坏人变老了”标签,引发微信群网友热议和转发。茅建东指出,微信群是相对封闭的网络空间,网民置身于相近的看法中,更容易强化原有观点。“持有相近观点的网友更倾向于有选择地接触那些能够加强自己本来信念的讯息,拒绝与自己固有观点相抵触的讯息,一些人可能对老人有偏见,看到说老人不好的消息更热于传播。”
“像江某这样瞎编了一个‘绘声绘色’的故事,不是出于商业或其他明确目的的,纯粹为了吸引他人关注,炫耀自己知道的比别人多,以获得他人的欣赏,这是表演型人格的特点。” 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专家陈默教授表示,这种心理倾向严重的话,会形成病理性人格障碍症,对来自他人的认可极度需要,一般在青年期就会形成,受生存环境的影响很大。
陈默告诉记者,表演型人格的产生主要受两种极端生存状态影响。
一种是从小到大都被当作中心人物的,“家里独生子女,全家人围着他一个转,在学校也得到老师同学一致赞赏的,在生活中离不开别人的欣赏。这类人的自我价值就是被欣赏,习惯性地就产生了产生表演型人格。”
另一种则是,成长过程中受到的关注不够,被兄弟姐妹的光环笼罩的人,“比如一对姐妹,姐姐被赞扬的多,妹妹心理就会不平衡,想要吸引关注,得到认可,也会产生表演型人格的倾向。”
对于不辨真假转发谣言的人,茅建东认为,主要归因于猎奇心理和从众心理的外化投射。
“个体的知识储备和经验难以应对复杂的社会生活,越是不确定,就越会依赖别人。在焦虑普遍存在的情况下,人们通常没有时间停下来思考,而是更多地去观察模仿他人的做法和观点,这就为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温床。”
网络世界中,公众作为普通看客,常常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自己的判断、认识上也会慢慢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看到别人转了一则不明真假的讯息也跟着去转,很多人会持有责任分散的心理,觉得法不责众,因而更容易表现出有违社会规则的态度。”茅建东说。
如何及时制止谣言传播?一些法律界人士认为,在网络高度发达的时代,要求公众自己去辨别信息真伪难度很大,尤其是突发事件,公众急于想要了解事件真相及其进展,但又无法掌握一手材料、缺少专业判断能力。因此,辟谣还需要政府部门和相关平台的共同努力。
本文来源:解放日报·上观新闻
大家都在看↓↓↓
觉得文章不错,那就点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