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海的马路下,也许有一个特别的“地暖”

2018-01-26 朱珉迕 上观新闻

一场“十年不遇”的大雪,却并没有带来预想中的忙乱。相反,早高峰的交通甚至比平日还要有序通畅,行人前一晚特地练习的“企鹅步”也没有用上——路面积雪已被清扫干净,防滑设施也早就铺到位了。


这是1月26日的上海。“朋友圈的雪人一夜长大,路上的积雪却一夜秒没”,人们感慨,“真正的魔都结界在这里”。



戳链接,了解这场“十年不遇”的大雪,为何没在路上留下积雪↓↓↓

真正的魔都结界在这里!朋友圈的雪人一夜长大,路上的积雪却一夜秒没



参加上海两会的代表委员也对此赞叹有加。我在人代会现场的电梯里,就遇上几位参会人员的闲聊,一位代表开着玩笑回忆早晨的赴会之路:“难道上海的马路都装了地暖了?”


玩笑归玩笑,背后是一种默契:很容易导致城市运行受阻甚至“瘫痪”的大雪,结果几乎没有留下什么“后遗症”,这缘自无数城市工作者的倾力付出。


 

从清晨甚至更早开始,数以万计的环卫工、交警、武警官兵、社区干部们就已出动,铲雪、撒盐、铺草垫;多个相关部门、单位,亦在第一时间启动应急措施,确保第一时间高效传递信息、及时应变。



其间的工作量,是平常不可同日而语的,也难怪有人赞叹,大家在朋友圈里晒雪,而雪却“晒”出了他们。



来自一线市容环卫部门的陈豪杰拍下了凌晨4时同事们的身影。


而这种努力的背后,折射的是一座城市的精细化管理水平。

 

上海少雪,这场大雪的到来,曾让全城既兴奋又紧张。兴奋自不待言,紧张则是因为,大雪及其可能带来的一系列连锁反应,不啻为对城市管理的一次严峻考验。都说城市管理要像“绣花”一样细,这个“绣花针”磨得是不是够细,“绣花功夫”又是不是够深,雪后就见分晓。

 

从夏日的高温、雷暴、台风,到冬天的严寒、大雪、冰冻,上海过去也曾不止一次经受过极端天气考验,其间应对,既有成功案例,也有过经验教训。一次次锤炼,带来这样的共识,超大城市管理是一项系统性的精密工程,成功应对自然考验,固然要“天帮忙”,但更靠“人努力”。而这“人努力”,不仅仅是人工的卖力投入——一线劳动者、管理者的辛苦很重要,但他们的汗水并非为流而流。唯有提供更深层次的支撑,其所付出的辛劳才能最大程度体现价值。

 

这种支撑,就来自精细化管理的系统思维,包括具有前瞻性的问题预判,具有可操作性的预案设计,针对社会关切、及时充分的信息告知,以及最重要的——各方高度灵敏、高度协同、高度务实的实施行动。

 

精细化管理是今年上海两会的热门话题。《政府工作报告》将其作为今年八大重点工作之一,为此专辟一节,强调精细化管理的法治化、智能化、社会化、标准化,使之实现“全覆盖、全过程、全天候”

 

同时,精细化管理也绝不只是谈论几个漂亮的概念,或是简单地进行“宏观制度设计”。制度设计的目的是为了现实奏效,所以精细化之精、之细,最终要落脚于一个个细节之中——比如平日里的一段架空电线、一条无障碍通道,比如大雪天的一块防滑垫、一袋工业盐。

 

前瞻、系统加之务实,这是《政府工作报告》体现的治理导向。对一座旨在卓越的超大城市来说,这是城市日常运行场景下的要求,更适用于特殊情境。这些方面,上海素有传统,但也有所短板。

 

做事用心精致是上海人的特色,但过去的极端天气,也曾造成过城市基础设施故障、交通瘫痪。究其原因,主要就在系统性和前瞻性上,特别是协同意识和信息公开意识的欠缺,对精细化治理无异于制度性缺陷。

 

好在,一座城市的睿智发展,恰恰体现于发现问题后的不断修复、提升能力。过往的每次经验教训,都在触发反思和改进。而从这个大雪天来看,长期以来的改进无疑是奏效的。从最初的及时预警,到各方迅速制订推出预案措施,再到“临战状态”下快速有效的应急反应——资源精准调配、社会高效动员、信息实时更新,各个环节近乎无缝衔接的接力,上演出“雪停即扫”的精彩故事。

 

而这场最终留下更多欢乐而不是烦恼的大雪,堪为城市精细化管理的一次样板,也为日后留下了一份启示:系统、精准、直击细节的管理措施,就像马路底下的“地暖”一样,正是一种特殊的“城市基础设施”。

 

有了这些,加上劳动者的辛勤奉献和市民群众的“正回馈”,城市也就有了最好的温度。


本文来源:解放日报·上观新闻

作者:朱珉迕


你或许还想看↓↓

我在上海,大雪纷飞~花式晒雪大赛你赢了吗?目测明天会更猛烈

上海“错失”互联网机遇?解放日报评论:不要被套路带跑,也不要不以为然

我在上海,今天看到一片雪




觉得文章不错,那就点个赞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