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强一周】两会上的“大文章”
推进改革开放“不能有‘中场休息’,也不能搞‘技术暂停’”。同时,上海无需也不应该有过多不必要的纠结。
从1月22日到29日,李强完成了他在上海的第一次上海两会日程。
除按常规出席各场有关的大会外,李强参加了两次人代会的小组审议、一场政协专题会议、一场政协大会发言,每次均作了不短的发言和讲话;人大、政协的两场闭幕式上,他也分别发表了讲话。
几次大会讲话,李强都准备了讲稿,但并没有完全照读。人代会闭幕式上,他就出人意料地脱开稿子,专门说了一大段话,向在几天前的大雪中默默为城市平稳运行作出贡献的人们致谢,引发全场热烈掌声。
而在几场“小会”里,李强的即兴发言也常常引起共鸣。如在浦东团,他谈及营商环境建设时,表扬浦东新区设立的“找茬”窗口,并希望各级政府网站都要开放企业、市民“找茬”,让人们提出意见、建议,“特别是经常给你找茬、找毛病的,还要给他表彰、给他奖励。”
在青浦团,他则鼓励当地重视农业供给侧改革,做出特色产业。“现在农业干起来有奔头,这也是最亲近大自然的行业。”
这样的插话,当然不是随便讲讲。借政府网站“找茬”话题,李强意在提醒政府部门转变观念,意识到“用户才是上帝”;“农村种什么,怎么种,还是要效益导向,不然农民对这个一亩三分地永远不感兴趣”,强调了农业现代化观念。
而小切口背后,蕴含的是上海的多篇“大文章”。
十九大后的首次上海两会,也是改革开放40周年、建设“卓越全球城市”起步之年的两会,无疑具有某种坐标意义。李强在会上的对话和讲话,亦旨在阐明上海在这个特殊时点上的前进方向。
“‘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小平同志当年讲的这句话曾经振聋发聩。现在,我们不能因为日子比较好过、发展的压力似乎没那么大,而产生松口气、歇歇脚的想法;也不能因为改革攻坚的难度大、开放提升的要求高,而产生等一等、拖一拖的想法。”1月27日,李强在市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闭幕式上说。
此番讲话的核心主题,就是“改革开放再出发”。用李强的话说,这是上海着力要做好的一篇“大文章”。他特别强调,40年改革开放把上海带上了新高度,而此时,推进改革开放“不能有‘中场休息’,也不能搞‘技术暂停’”。
两天后的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式上,李强再度表示,上海必须始终保持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对标意识。“机遇从来都是争来的,不是等来的。”他说,“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
这也是贯穿整个上海两会的基调。在时间维度上,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均有不容错过的窗口期;在空间维度上,上海所处的竞争态势也堪称“百舸争流、千帆竞发”。在这样的时空下,基于忧患推进改革,是上海的必由之路。
也正因此,人代会开幕首日,李强在浦东团开门见山:“有忧患才能知奋起,有忧患方能见担当。”
当然,这种忧患意识,并不是患得患失,更不是“唱衰”。政协大会发言后,李强特别谈到一段时间以来网上的一些议论:“大家都在讨论上海有没有BAT,阿里巴巴全球也就只有一个,感叹这个不如去发现和培养成长性好的科技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让产业政策、人才政策更多关注这些优秀企业。”
意思很明显:上海无需也不应该有过多不必要的纠结。当务之急,恰恰是瞄准未来的优势,及时奋起、精准发力。这才是“再出发”应有的状态和智慧。
至于具体的发力点,李强提到了多篇“文章”——
在浦东团,他接着代表关于“马路落叶不扫”的话题表示,上海“打造品质生活的文章才刚刚开始”;在青浦团,他则表示,市郊的生态建设和乡村振兴“要很好地做文章”,并提出“哪里有好环境、哪里有好风景,哪里就有新经济”。政协专题会上着重讨论的长三角一体化及城市功能,同样早已被列为重要的“大文章”。
选这些“文章”本身即体现了特别的发展取向:改革开放40年后,这座城市更加看重对内对外的服务功能,并旨在以“高质量”和“高品质”赢得优势、获得地位。
做这些文章,则需要务实而超前的举措,并深谙变革之道。
“很多人的需求已经在变化,我们的政府要跟上这种变化。”李强在浦东团说。对上海而言,在工作思路上进一步打破定势、破局谋变,在时下尤显重要。
在青浦团,他提醒代表和官员们注意两个问题:第一,一个地区的产业决不能“什么都要”,“一定要突出特色,一定要懂得舍弃”;第二,出台政策不在于多,而在于准,在于解决问题。“不能关起门来制定政策下发文件,那些都是自娱自乐。老百姓没感受,时间一长,连我们自己都忘了。”
这同样是一个明确信号——有舍有得,扬长补短,这正是上海强调的“效果导向”。而如何在各方面产生效果,以优质高效来交出“答卷”,正是上海正要开始的“大文章”。
本文来源:解放日报·上观新闻
作者:朱珉迕
觉得文章不错,那就点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