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出镜《国家宝藏》的这位“男神”,是上海博物馆的灵魂

2018-02-05 郭泉真 上观新闻

近日热播的《国家宝藏》,

让上海博物馆又火了一把。

但你知道,

上博无数成功展览背后的故事吗?

今天小观带你走近

上博掌舵人,

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


杨志刚 出镜2018-01-21《国家宝藏》


杨志刚,上海博物馆馆长,在2018-01-21《国家宝藏》中出镜,介绍上海博物馆国宝。


这位“2017年全球最忙碌博物馆”的馆长,2014年12月到任上海博物馆“新掌门”之前,52年人生心路,几无一篇公开报道可寻。


“秒回”的系主任


2002年,杨志刚的身份是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的系主任。一位年轻教师至今印象深刻:那些年给他发工作电子邮件,杨老师往往都神速“秒回”,可见他的办公节奏和“在场”时间。


2008年,他被调任复旦大学文科科研处处长,很快业绩斐然,时任分管副校长林尚立称为“历史性突破”。


高校文科重大课题立项,全国每年不过几十个。复旦往年通常就几个,他那时突破到十几个,而且还不止一次。


这个记录,之前未有,至今难再。


杨志刚 出镜2018-01-21《国家宝藏》


一位曾经复旦校办人员印象深刻:那年全校团拜会,罕见地请了这位处长上台发言。


他被调任上博前,上级组织部门曾认真听取复旦教职员工等各方意见,约谈人数之广泛、之深入,亦慎重得令人难忘。


“男神”始终把观众放在心里


杨志刚坦言,自己从留校任教,到成为系主任,再到成为校文科科研处处长,后又接任葛兆光先生,在2013年成为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院长,这一路走来,虽也一直是被调任,但到上博,自己还是“有点意外”。


他笑道,12岁因楼道大字报,而好奇于历史至今,这一路走来,又似都在为上博此行做准备。杨志刚深知,吐露心声的背后,是深深热爱与期望。


如今《国家宝藏》热播后被呼“男神”的他,当时承载了馆内外多少人的视线聚焦。


而他担忧的,是馆里弥漫的另外一种错觉:总觉得我们还是天下第一。


毫无疑问,上博是一座有着六十多年历史的博物馆,底蕴非常深厚,在整个中国博物馆界堪称引领,马承源馆长的地位非常高,“众多前人为我们创下了辉煌”。


到馆不久他为志愿者做过两次讲座,第一次讲座题目就叫“横看成岭侧成峰”:“我们很多事是身在山中,看不清山的全貌,从而带来局限。如果能意识到这一点,跳到山外,回过头来看山,头脑可能会更加清醒一点。”


杨志刚 出镜2018-01-21《国家宝藏》


正因对情况很熟悉、够专业、看得清,杨志刚上任之初,就明确提出——转意识、转观念、弯道超车。不仅对标国际,上博需要超车;即便对标国内,和几家同行比,今天的上博也需要超车了。


“这个世界变化太快。博物馆行业也是。各逞英豪。大家都有招数,都在绞尽脑汁。”在这种时势下,“上博如果静下来,很可怕”。


上海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百物展:浓缩的世界史”展览


中国博物馆业,这些年飞速发展。


2002年一次全国性文博教育研讨会,还总结过全国博物馆从业人员的“几多几少”,好似养老赋闲处。


这十来年,这种局面彻底打破。


博物馆的展览也发生很大变化:不再是简单摆出来、挂上去就行的事情了。


杨志刚初到上博,有人善意开玩笑说:“这下要比在学校省力了。”但杨志刚心底很清楚:仅仅策展这一件事,要把观众放在心里,里头就有大学问,很专业!


以前是看个稀奇,现在是学知识


历史性的根本变化,还发生在博物馆的自身定位、发展动力上。


过去,主要是收藏、研究。


今后,在继续抓好收藏、研究的基础上,还要突出为社会服务。从最早侧重于文物典藏,到后来侧重于学术研究,而今在国际博物馆的主要功能排序里,是社会教育排在第一。


2017年1月28日大年初一清晨,就有观众在上海博物馆门前排队等开门。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在门口恭迎第一批观众,并送上上博自己的、含有青铜元素的文创产品新年贺岁红包。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里,最气派的办公室,是教育部门。从美国同行的例子看,博物馆对所在地文化认同的构建,也有重要作用。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年来也“发展得真是快”。老上博的员工回忆,1959年以后,上博在河南路时,来看的观众70%以上是外国人。到人民广场后,中国观众的比例明显增加。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文创商品的消费更是以国人为主了。


以往只是看个稀奇,来看一看就行了。现在人们开始更希望从展品背后学到更多知识。


所以在杨志刚看来,上博作为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文化机构,如何提供面向世界、面向全球的产品,也是新的更高要求。


为迎珍品而“破门”,观者如云加夜场


正是带着这些理念,杨志刚与新上博这三年来,激流勇进。


刚刚过去的2017年,上博东馆历经两年多推进,终于依法合规一个程序都不落,9月25日傍晚拿到桩基的施工许可证,27日动工;上博全馆各项工作也全力开动,其中光是临时展览,就多达9个,数量为多年之最。


更重要是,理念、气象,已今非昔比。


比如年头的“鸿古余音:早期中国文明展”,打破传统方式,不再按文物的材质、年代来展陈,而以“文字”“统治”“生活”“信仰”“葬仪”五个主题,重新统合展品,集成演绎,还大胆尝试用现代汉语来解说,反响很好。


上海博物馆馆藏东汉时期熹平石经《诗经》残石甲“赫赫宗周”。


“文化主题演绎是一种国际性的先进展陈理念,其背后有学术底蕴,目的是把握住人最新的兴奋点,来讲述展品背后的故事。”杨志刚说:将来上博东馆展陈设计的一大亮点,也在于此。


又如年中的“遗我双鲤鱼:上海博物馆藏明代吴门书画家书札精品展”,负责布展的上博书画部孙丹燕副研究员和团队“很用心”,花了很大力气,把这些书信的内容,全部用现代白话文转译出来,放在精美的书信原件旁边一并呈现。“这种转译很难,因为必须尽力‘信达雅’。”


目的也是为了结合现代人的审美趣味,让展馆内外的文物与社会生活方式有一种呼应。


观众在欣赏明代吴门书画家的书札。


再如年末的“山西博物院藏古代壁画艺术展”,就为迎一件珍品,上博开馆21年首度破门。工作人员在寒冷夜里,一举拆下600斤重的南门大玻璃。(详见→惊!上海博物馆竟然把南门拆了!究竟为了啥?


常规性的书画陈列半年一调整,上博的负责部门也“很用心,动作非常大,效果比较好”。


《忻州九原岗北朝壁画墓墓道北壁壁画》


而在公共服务方面最具标志意义的,还是“大英博物馆百物展”以博物馆的辛苦程度、辛苦指数,赢取观众的满意程度和满意指数衡量。


“大英博物馆百物展”在上海博物馆展出


10月3日,杨志刚值班,那天全馆观众高达日场8846人、大英展展厅高达4384人,均大大突破限流标准的8000人、3500人。“数字一出来,我也吓一跳。”


2017年6月29日上午9点15分,“大英博物馆百物展”开展首日,上博根据客流情况,开启限流措施,确保展览现场参观有序。


从大英百物展第二周的7月初起,为应对日益增多的如潮人流,上博开始延长开放时间,早一点开放,晚一点关门。这在上博历史上并不多见。“绩效是封顶的,加班靠积极性。观众热情高涨,也激励上博员工干劲高涨。”


进而,又每周新增两个夜场。



“大英博物馆百物展”观者如云


就在这样的日复一日中,杨志刚看到了这样一幕。


七八月天热时,几乎每天,都有十几人、最多一天达到20人的轻度中暑。“压力很大。”杨志刚到门口去看,观察统计下来,很大一部分都是20岁上下的女孩子,不吃早饭导致。“我好几次亲眼看见,她们的两条腿、整个身子慢慢往下沉,蹲下去,这时候我们守在现场的保安,马上上去接住,有的抱,有的抬,送进馆内专设的救助点,由专业医生治疗。一般降降温、喝点糖水,十分钟左右就能缓过来。然后问她,如果还想再看的,就进去看吧。”


二维码作为第101件展品


最有价值的收获,是上博和大英两方面专家同台唱戏。


一起策划,一起布展,一起呈现,对外“增进友谊、增加了解”,对内“强化管理、提升能力”。


大英博物馆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将《希伯来星盘》放上展台。


大英百物展在世界各地巡展时,每次都有开放性的第101件展品,要求代表当地特点、体现当下的历史进程。


征集来的十个初选项中,有共享单车、智能化手机、北斗导航系统模型,也有二维码,都是有闪光的点子。


当二维码作品设计出来后,大家的意见一下集中了。它不但把100件展品都放进了里面,而且确实可以扫。


后来日本总领事来参观时,杨志刚跟他说:二维码是你们日本人发明的,运用最广又在中国,它代表了亚洲。


上海博物馆公布大英博物馆百物展里的第101件展品,选择二维码作为续写人类历史的第101件展品。


而在新闻发布会现场,大英博物馆特派的资深研究员听完这件展品介绍后,由衷地说:“上博是中国最好的博物馆。”


上博东馆:不出国门遍览世界艺术


新掌门自评这三年:“还算尽心尽力。”又不甘地补了一句:“推进速度还不是预想那么快。不过,还是稳中求进吧。”


法国前总统希拉克对上博情有独钟,往往一看就是一个小时。


在某种意义上,馆长,是一个馆的灵魂。


杨志刚坦言自己这么多年一直最注意的,是平衡好自己的内心世界、理解好工作内容和目标。


从本想纯粹做一名学者,到不断转岗、接连“跨界”,他内心清醒而坚决:“一定要学会放弃。通吃的人,我心里认为是没有的。谁想通吃,肯定没有好下场。别的不说,身体也吃不消。在我看来,放弃的最高境界,是不后悔。”


这与他的治学,异曲同工。


上博东馆开工当日,有感于开工活动的报道,上博一位青年学人在微信朋友圈发声,表示应该用一百年的时间完成一项伟业,将上海博物馆建设成世界顶级的世界古代艺术博物馆,使国人不出国门即可遍览世界艺术。


欣赏此类憧憬之充满理想与激情,杨志刚在微信中送上三个翘起的大拇指。


上博东馆设计图


对标世界,全球各大顶级博物馆无一例外,都是所在城市迈入世界顶级城市行列的通行证。“上博和上海,享有共同的发展方向。”追求卓越的全球城市,自然也应该有世界顶级的博物馆。


“上博应该要再往前跨一步。随着未来中国综合实力的鼎盛,需要世界性的博物馆,建成世界级收藏。”



(本文节选自《出镜《国家宝藏》被呼男神的他,因何情势直言“上博如果静下来很可怕”|海上人物记②》,点击标题或“阅读原文”,查看完整文章。)


本文来源:解放日报·上观新闻

相关作者:郭泉真

微信编辑:大白


大家都在看↓↓↓

《国家宝藏》终于到上博了…易烊千玺守护的大克鼎刷屏朋友圈!

《国家宝藏》开播在即,上博哪件镇馆之宝能成为国宝?你说了算!

又要排队!火爆国博的“大英展”抵达上博!展品先睹为快→




觉得文章不错,那就点个赞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