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全国,影响全球”“要购物,到上海!”上海代表团开放日,李强应勇等这样说
上海代表团3月6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上海厅举行全团会议,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对中外媒体开放。市委书记李强代表,市委副书记、市长应勇代表参加审议并回答记者提问。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上海代表团团长殷一璀主持会议。
上海代表团副团长沈春耀、廖国勋参加审议。
全团会议15时开始。为了抢占提问的有利地形,不少中外记者早早来到上海厅等候,在媒体区架起“长枪短炮”。
10位代表审议发言之后,会议进入上海代表与媒体的互动时间。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朝日新闻等近150家中外媒体记者纷纷举手寻求提问机会。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互联网+政务服务、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国产大飞机试飞进展、自贸试验区建设、优化营商环境、打响上海制造品牌、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等成为提问聚焦的重点。
以下为问答实录——
长三角一体化:辐射全国,影响全球
人民日报:去年12月,我们注意到李强书记带领上海市代表团去了安徽、浙江、江苏,媒体亲切称之为“走亲戚”。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率先发展的大文章里,上海怎么谋划推动,下一步将采取哪些具体措施?
李强:习近平总书记对长三角地区的发展非常关心和重视,要求上海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努力促进长三角地区率先发展、一体化发展。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点。三省一市的地域面积35.9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2亿,分别占全国的1/26和1/6,经济总量19.5万亿元,占到全国的近1/4。长三角地区在世界经济版图中也占据一席之地,长三角城市群已跻身国际公认的六大世界级城市群。加快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既是大势所趋,也是内在要求,已经有很好基础,现在就是要顺势而为、乘势而进,以一体化的创新突破,更好服务全国发展大局、参与全球合作竞争。
去年12月份,上海市党政代表团赴苏浙皖做了对接。今年初,三省一市进一步做了商议,形成许多共识。总的考虑,就是聚焦五个着力点来推进。一是规划对接。如果各地的规划不协同,很多事项就难以落地,比如断头路就是这个问题。下一步要重点加强规划对接,强化功能布局互动,形成分工合理、各具特色的空间格局。二是战略协同。三省一市都承担着一些重大的国家战略和重要的改革举措,比如自贸试验区建设、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科技和产业创新中心建设等。我们将共同推进试点,共享改革成果,放大改革创新示范效应和带动作用。三是专题合作。长三角已有交通、产业、科技、环保等12个方面的专题合作,要聚焦各方关注的问题,提升专题合作质量,比如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公共服务便利化等。我们将深化研究,明确措施,积极推进。四是市场统一。更加注重运用市场的力量,进一步消除市场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共建一批开放性的合作平台,在更大范围内推动资源整合、一体化共享。五是机制完善。在已形成决策层、协调层和执行层“三级运作”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常态长效体制机制,配强专业力量。
近期重点是抓好三件事。一是成立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目前已经组建,三省一市派出的人员已经到位,办公地点放在上海。二是制定三年行动计划。提出时间表和路线图,把规划的事项一件一件落下去,争取每年都有实质性突破。三是开好主要领导座谈会。上半年将在上海举行,我们正抓紧前期准备工作,把一体化发展中最重要、最紧迫的事情列出来,在这次会议上商量透,真正体现整体谋划、务实推进。
我们将通过三省一市的共同努力,把长三角建设成为全国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引领示范区,成为全球资源配置的亚太门户,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为上海购物打广告:要购物,到上海!
中央电视台:这几年上海积极推行“互联网+政务”,让数据多跑腿,百姓少跑路。接下来,上海政府有什么新举措?另外,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了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目前进展如何?
应勇: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实现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上海已初步形成“全网通办、全市通办、全域共享”的格局。目前,全市220个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已实现网上预约办事,161项涉民生服务事项已实现全市通办,进一步提升了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
今年,上海要加快建设整体协同、高效运行、精准服务、科学管理的智慧政府,让政府管理更智能,让政务服务更便利。智慧政府建设的基础是组建上海市大数据中心,让包括政务信息在内的各类信息数据汇集互联和共享应用,让分散、孤立的数据成为汇集综合的数据,使管理的数据成为应用的数据,加快实现以政府部门为中心向以用户为中心的管理模式转变。
智慧政府建设的载体是加快建成“上海政务一网通办”的总门户。对面向市场主体和市民的所有服务事项,都要逐步实现一网受理、全网协同和全市通办,逐步做到集成服务、只跑一次、一次办成。关键词之一是“一”,一网受理、只跑一次、一次办成。关键词之二是“通”,协同服务、一网通办、全市通办,让市场主体和市民办事更便利,市场主体更添活力。
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中国向世界开放市场、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大举措。去年,国家建立了筹委会,商务部建立了进口博览局。上海也建立了16个服务保障专项工作组。目前,博览会和“虹桥国际贸易论坛”等筹办工作顺利推进。进口博览会将有60个左右的国家参加国家展,其中12个为主宾国。已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包括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在内的1000多家企业报名参展,已签约展览面积5万多平方米。境外组展机构申请展览面积6万多平方米。和博览会配套的线上与线下、综合与专业相结合的“6天+365天”交易服务平台已启动建设,还组建了大型综合贸易商、零售商、跨境电商和展示展销平台等四大采购商联盟,加大采购力度,让更多外国优质商品进入中国市场。
进口博览会还是今年中国的四场主场外交之一,上海将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举全市之力办成国际一流的博览会。同时,与会展、商贸、旅游、文化等联动,进一步推动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和国际消费城市建设,打响上海购物品牌。我要为上海购物打个广告:要购物,到上海!
第三架C919飞机年底首飞
新华社记者:我的问题是关于国产大飞机的,提给吴光辉代表。C919去年在上海首飞成功以来,一直备受瞩目,请总设计师为我们透露一下,目前C919有什么最新进展,新一年的新目标是什么?
吴光辉(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C919大型客机总设计师):感谢媒体对大飞机的支持。去年5月5日第一架C919飞机首飞后,年底又飞了第二架,两架飞机飞行了23个架次。最近没飞,有些人问这是不是因为有什么意外?其实很正常。两架飞机,第一架在做改装,比如模拟人在飞机上坐的位置,看它的载荷,还要测空速;今后还要测试一些危险动作,比如失速,并进行一些改装。这些改装不能同步进行,随着试飞深入,我们会在飞机上逐步进行。第二架目前在上海改装,今年4月飞到山东东营进行试飞,接下来还将进行一系列系统试验,比如到最寒冷、最热、大侧风等条件下试飞等等。
我可以告诉大家,今年还有第三架C919飞机首飞,时间预计在年底前,将在上海浦东机场第五跑道上首飞。之前浦东机场只有四条跑道,现在第五跑道正在校准,全新的国产大飞机将在全新跑道上首飞。明年还将有3架飞机首飞。
另外,今年我们还要完成大飞机的极限载荷试验。在设计方面,我们将根据试飞中出现的问题,分阶段地改进飞机的设计和软件。这有一个过程。
国内适航取证方面,目前正在按部就班地进行。国外目前已申请了欧洲适航证,并已经得到受理。我想,C919将确保能达到最好、最安全的状态。在市场开拓方面,我们已经取得了国际、国内28个用户、815架订单,这也说明C919是受市场欢迎的好飞机。
总的来说,商飞公司正在各级政府支持下全力以赴加速C919的研制。同时,我们今年计划交付15架ARJ21支线飞机,宽体飞机也纳入大飞机项目里,定名叫CR929。我想,今后“919”、“929”、“939”就这么一直延续下去。
多个方面跑出“自贸区速度”
中国日报:今年2月,国务院批准了在上海浦东新区进一步推进证照分离改革试点,浦东新区和上海自贸区在打造世界一流的营商环境方面还有会哪些新的举措。谢谢。
杭迎伟(浦东新区区长):证照分离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交给上海浦东新区实施的重点改革试点任务。2016年4月改革试点以来,116项改革任务成效明显。我们围绕取消审批改为备案、注重协同配套、注重当场办结、告知承诺等创新方式,进行了57项改革,有效降低了准入门槛,释放了市场活力。2017年,浦东新区新增市场纳税主体5.9万家,比改革前的2015年增长了29%。今年国务院批准将116项证照分离改革在全国复制推广,同时进一步交给上海和浦东10个领域、47项改革任务,浦东新区将全面推进落实。
总理报告指出,“证照分离”改革,重点是照后减证,各类证能减则减、能合则合。我们将按照这个要求,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
打造世界一流营商环境,还需要我们全力对照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开办企业要全力跑出“自贸区速度”。我们提出,在名称库选名的当场办结,企业变更事项当场办结,需要核名的2天办;贸易通关跑出自贸区速度,95%的海运货物2天内实现入关,95%的空运货物12小时内实现入关,到2020年全部以小时计;项目开工也要跑出自贸区速度,分方案出让的投资项目,24个自然日拿到施工许可证,不带方案出让的投资项目,80个自然日拿到施工许可证;不动产登记也要跑出自贸区速度,5个自然日内实现取证。
这些“自贸区速度”都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我们要以政府的高效和有为,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动能,努力增强上海配置全球资源的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全力研发智能汽车 建设智能出行平台
凤凰卫视:上海提出要打响上海制造品牌,结合您所在的行业,您对做大做强上海制造有什么建议?
陈虹(上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做强上海制造品牌,关键是坚持往高端走,往转型升级的大方向走,以满足消费者快速升级的需求。
在汽车消费市场,80后的新生代消费者已经占到2/3以上,新生代消费者追求新技术、高品质、个性化,更加注重便利和舒适。要满足新生代消费者的要求,着力点是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制造业的深度融合,进一步发扬光大上海的工匠精神,寻求新的发展动能。
上汽集团正在对接上海建设新型智慧城市,全力研发智能汽车,努力建设智能出行平台,推动上海汽车产业成为数字化、在线化、智能化、定制化的新型产业。今后我们要争当打响上海制造品牌的急先锋。
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上海营商环境最吸引人之处
经济日报:上海现在正在积极营造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作为民营企业家,您对上海营商环境建设的直接感受如何,有什么建议?
汤亮(中国民间商会副会长、上海市工商联副主席):上海优化营商环境,明确提出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我感觉,把这“三化”做强了,就是上海营商环境最吸引人的地方。
法治化体现了规矩,做任何事情不能越过法律边界。我们建设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就是要告诉别人条条大路都畅通,没必要闯红灯,也不允许别人闯红灯。无论对民企、国企还是外企,守法是最大的保险系数。国际化体现了高度,上海国际化程度越高,竞争活力就越强。便利化体现在速度上,营商环境好不好,都体现在办事的快慢上。
我非常欣赏上海在优化营商环境中把政府公务员形象比喻成“店小二”,并提出“有求必应、无事不扰”八个字。试想到饭馆吃饭,如果店小二手脚不勤、一问三不知、态度冷淡,怎么会有回头客?政府服务企业也是这个道理。
崇明2035 年规划不突破现有人口规模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作为世界级生态岛,崇明有哪些发展规划和举措,如何让人民从生态岛建设中获益?
唐海龙(崇明区委书记):去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上海团审议时,特别关心崇明生态岛建设,并提出殷切希望。这一年,我们牢牢按照总书记的嘱托,推动崇明生态岛的建设,进一步加强制度层面建设,在2016年出台的崇明生态岛规划的基础上,从人大层面上进一步制定了促进和保障崇明生态岛建设的决定,同时市政府相关部门帮助崇明制定了崇明2035年规划,这一规划已进入最后报批的程序。
崇明2035年规划的核心内容主要是“三个管控一个留白”。“三个管控”,第一是不突破现有70万的人口规模,进一步优化人口结构。第二是对建筑密度的管控,接下来新增生态岛建设用地实现零增长,进一步优化用地结构。第三是对建筑高度的管控,新建建筑原则上不超过18米,真正实现房子在林中、路在林中的美好景象。
“一个空白”是留白,毕竟建设生态岛是个全新的要求,因此还有很多事情看不清楚、想不明白,这些事情就留白!
改变生产生活方式,要按照“+生态”的理念,进一步厚植生态优势,推进高品质的生态。目前崇明在做三个“全覆盖”,一个是农村生活污水达标处理的全覆盖,目前有四家上市公司在崇明生态岛上同台竞技,去年已经有4.2万户达标,年内将实现19.2万户全覆盖;第二是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化的处理和资源化的利用,去年崇明花了一年时间,基本做到源头分类和湿垃圾的终端处置,崇明湿垃圾的处置基本做到不出镇,不搞“垃圾大游行”,今年计划要做到更高水平;第三,崇明也在逐步探索农业废弃物的处理,今年也要做到全覆盖。
今年,崇明还是要追求高质量的发展,做好生态+,发挥生态优势,比如在旅游方面,把崇明生态岛打造成一个全域的旅游示范区,尽可能按照最高标准打造,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体育产业、医疗产业等。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要求,在农业上追求高科技、高品质、高附加值的“三高”指标,推进绿色农业发展,实现农业的有效增值。
春节后开工第一天,李强书记在崇明调研了一整天,对生态岛提出要对标国际、国内最好的水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质量推进生态建设。崇明也有责任,代表上海,努力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提供崇明案例。
接下来崇明区将花半年时间,进一步进行大调研,走访全区19.2万户,走访每一家农户,不落下一家农户,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增加获得感、满意度,探索出一条世界级生态岛发展的新路。
今年1月6日,崇明推出5万亩优质农田向全球优质的农业企业招商,成为世界级“选手”的舞台,打造“不用化肥、少用农药,最后不用农药”的优质的崇明农产品。今年崇明将推出1万亩水稻,今年坚决不用化肥,只用有机肥和生物农药,以后逐步推进。请媒体朋友全程监控、全程体验。
本文来源:解放日报·上观新闻
作者:谈燕 朱珉迕 王海燕 陈抒怡 孟群舒 王闲乐
微信编辑:纳米
你或许也想看↓↓↓
2万字《政府工作报告》里,哪些改革与上海有关?我们帮你划出来了
觉得文章不错,那就点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