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朱珉迕 2018-06-02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我挨着你,却不知道你在干啥。”而大数据中心的首要任务,正是尽快破除这样的信息壁垒。



上周,李强陪同来沪的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考察。总理返京次日,4月12日,上海成立了第一个市级层面的“大数据中心”。


这个特别的机构,揭牌仪式虽然简朴,但其组建以及背后的治理逻辑,在全局工作中的分量却很重。李强到上海工作后,曾多次就此进行专题研究。


近期反复强调的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与之有着密切关联。


4月10日,李克强总理在上海自贸试验区考察,期间专门听取了上海实施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的汇报。听到上海实施“一网通办”后,涉企事项平均办理时间压缩85%,总理给予充分肯定。


“我们就是要变‘群众跑腿’为‘数据跑路’。”李克强说,“政府改革说一千道一万,关键是要办好两件事:更大限度激发市场活力,更大力度方便群众办事。”


李克强在上海自贸区调研,了解“一网通办”推进情况,李强等陪同调研。来源:中国政府网


而作为营商环境优化的具体抓手,加快实施“一网通办”既是呼应中央层面的明确要求,也契合上海自身的改革逻辑。


所谓“一网通办”,即指政府面向市场主体和市民的服务事项做到一网受理、只跑一次、一次办成,并逐步实现协同服务、一网通办、全市通办。其理念和构想提出后,迅速得到上海各部门、各区积极响应。


4月13日上午,李强在市委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推进大会上,专门谈起了大数据中心和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当天下午的市委常委会上,他再度谈及此事表示,上海需要进一步自我加压,“一网通办,能快则快”


筹划成立大数据中心的初衷之一,正是尽快实现这一目标,并提供持久的后台保障。


3月23日,李强主持召开全国两会后首次市委常委会,专门听取关于全面推进“一网通办”加快建设智慧政府工作方案和组建市大数据中心相关情况的汇报。他把“一网通办”称作上海需要全力打响的“政务服务品牌”,以此优化营商环境、提升群众和企业的获得感。


这意味着,上海需要对线上线下政务服务进行流程再造、数据共享、业务协同,做到全市网上政务服务统一入口和出口,线下便民服务一窗受理、集成服务、就近办理,减环节、减证明、减办事时间、减跑动次数,从“群众跑腿”转向“数据跑路”。


要在前台实现“一网通办”,关键其实在后台。数据隶属于各个部门,它们是否能顺畅“跑路”,流通和利用是否畅通,折射的就是部门间协同水平的高下。


这是改革重点,也恰是上海的难点。


从去年12月的上海市优化营商环境推进大会开始,李强就多次强调数据连通和共享问题,并屡屡敦促各部门破除信息壁垒。“我们不缺技术,不缺思路,”他说,“缺的就是下决心整合。”


李强在市委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推进大会上讲话。陈正宝 摄


4月13日,借探讨基层治理创新的场合,李强再度提及这个老问题。他表示,目前上海的政务数据系统有800多个,相互间却互不兼容,一些部门对“数据共享”的理解,仍停留在定期发送一个数据包的层面,“打开一看数据都很老了,没有实施跟踪,没有更新,也无法预判”。


而一些看似高密度布局的城市管理智能化设施,也因后台协同不足而作用大打折扣。“街头一根杆子上摄像头挂着好多,一问才知道是各个部门的,相互间都是不通的。”李强说,这正如一句流行语所形容的,“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我挨着你,却不知道你在干啥。”


显然,大数据中心的首要任务正是尽快破除这类壁垒,消灭“信息烟囱”。


李强表示,上海需要运用现代科技提高社会治理的智能化水平,其前提就是强化信息采集,以共享为原则、不共享为例外。“市大数据中心要把信息采集工作切实抓起来,做到全覆盖、无死角。”


在此基础上,上海需要通过打响“一网通办”品牌,强化应用开发,加强信息技术在居家养老、城市安全等领域的应用,集中力量办成办好几件实事,让群众感受到智能化的高效便捷。


再进一步,上海还需强化技术迭代,推动智能化处理从大数据技术向人工智能升级;而在各层级、各条块间的系统对接之外,政府信息亦需安全有序地向社会和企业开放共享,从而实现更大范围内的“大连接”。


这些针对基层社会治理的设想,同样适用于整个超大城市的管理运行——上周一,李强在市高级人民法院和市人民检察院调研时,也特别关注“智慧法院”“智慧检务”等建设问题。


在这个时代,能否紧密依托技术更新提升智能化水平,将决定上海各方面治理所能达到的高度。


本文来源:解放日报·上观新闻

作者:朱珉迕


你或许也想看↓↓↓

【李强一周】大上海的乡村梦:有颜值更有气质,还有走心的文化

【李强一周】怎样才能造就一支“魔都梦之队”

【李强一周】“两会”后,上海的“优势再造”



觉得文章不错,那就点个赞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