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除了吃粽子、挂菖蒲,端午值得做的事还有很多

封寿炎 何永康 上观新闻 2018-11-01


今日端午

对很多人来说

端午可能只意味着“小长假”

如果我们真认为端午就仅仅是“放小长假”,

那就太委屈端午节了

端午节还是应该有点“仪式感”的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的由来,流传最广的说法是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据说屈原悲痛投江后,人们竞相划舟去寻找屈原的尸体,这一行为演变到后来,就成了赛龙舟。但是人们一直找不到屈原的尸体,于是就丢米团丢到河里喂鱼,想把鱼喂饱,以防止鱼吃屈原尸体,这则是后来“吃粽子”习俗的由来。 


端午节民俗


包粽子


从晋朝开始,粽子就是端午必备食品,现在,粽子更成了端午节标志。粽子的制作极其有特色:用艾叶或者箬壳包上糯米,然后糯米里加上特色馅料制成。



根据里面馅料不同粽子又分为不同种:北方比较流行在里面包蜜枣、豆沙,如北京枣粽。南方则流行在里面包蛋黄、火腿、鲜肉等,如嘉兴肉粽。 



辟邪,解五毒



端午节在中国传统习俗中还被称为邪魔当道的日子,蝎子、蛇、马蜂、蜈蚣、蟾蜍这五毒并行。端午节的很多风俗与避五邪有关,比如插菖蒲艾叶,饮雄黄酒,挂香囊等。 



插菖蒲艾叶,是端午辟邪的风俗之一。菖蒲自古被认为是五瑞之首,叶子似宝剑,可以斩千邪。艾草可以招百福,可杀菌,插在门口,能赶走病魔。到了端午节,人们就会将菖蒲艾叶用红线绑成一束,悬或插在门上,以驱邪招福。 



端午节要饮雄黄酒,这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尤为流行,传说中的白娘子就是在端午节饮了雄黄酒而变回原形的。雄黄也叫“鸡冠石”,将微量雄黄加入酒中制成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还可以治皮肤病。端午节之后就是夏日了,蚊虫瘟疫开始盛行,而雄黄酒则有预防之用。 



为了让小孩们安然度过五毒横行的日子,父母会在其手臂上绑上五彩丝线,或在脖子上戴香囊,以驱魔辟邪。香囊是用碎布缝成的,里面可以装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或者辟虫的雄黄粉。随着岁月演变,香囊的造型越来越精美,也成了端午节重要工艺品。


划龙舟


划龙船时,多有助兴的龙船歌。如湖北划龙船的时,就有“举揖而想和之”之遗风,歌声雄浑壮美,扣人心弦。


除了这些民俗

端午值得做的事还有很多

一到端午节,人们就会赛龙舟、

吃粽子、缅怀屈原。

当然,端午节的民俗远远不止这几项。


除了人们比较熟悉的挂菖蒲、喝雄黄酒之外,专家们还考证发现各地保留着许多传统民俗,包括一些已经不太为人熟知的习俗,比如吃“五黄”,即黄瓜、黄鳝、黄鱼、黄豆腐干、黄泥蛋等。




这些传统民俗不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里得到保留和传承,它们还在文化艺术作品中通过各种形式得到呈现。沈从文名著《边城》描写了湘西边地诗画一般唯美的风土民情,书中故事情节展开的几个关键推动点都与端午节有关。

  • 第一个端午节,翠翠在龙舟赛会上邂逅二老傩送,埋下了两人相爱的种子。

  • 第二个端午节,翠翠寻访傩送未果,却意外遇见了大老天保,由两人恋爱变成了错综复杂的三角关系。

  • 第三个端午节,翠翠听闻傩送要娶有碾坊陪嫁的王团总女儿为妻,把几位主人公之间的矛盾冲突逐步推向高潮。正是以传统民俗节庆为背景,将主人公的活动置于一连串社会活动之中展开,为作品烙上了鲜明的民族印记和地方色彩,增添了迷人的艺术魅力。



随着社会与时代的变迁,传统节日的一些民俗活动,其功能性作用已经逐渐丧失。比如说,在古代社会,端午时节农事大忙,吃黄鳝等“五黄”,可以为辛苦劳作的农人补充体力。而且,这个时节天气日益炎热,蚊蝇滋生、蛇虫活跃,缺医少药的古人,就用桃枝、艾草、菖蒲、大蒜、雄黄酒来象征性地驱虫杀菌。这些民俗基于四时农耕和气候物候而生,在古代社会发挥着积极的功能性作用。但是,由于古今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节奏和技术手段差距巨大,它们的这些功能性作用,在当下社会里都已经不复存在。


然而,作为一种民族传统文化,这些民俗如同镌刻在文化深层的基因一样,具有顽强而旺盛的生命力。哪怕今天的社会早已食物充足、营养过剩,而且粽子也不太符合健康要求,但在端午节期间,粽子仍然风行市面,“甜咸之争”年复一年喧闹不已。哪怕今天的公共卫生状况早就已经大为改善,各种健康问题也已经交给专业的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但是端午节前夕,家庭主妇在菜市场里买菜,仍然不会忘记买一把菖蒲,带回家里插在门外。


进入现代社会之后,尽管传统民俗的功用性功能被削弱,但它们的文化功能却不一定随之弱化,有些甚至得以强化。尤其是在全球化不断深化的时代背景下,面对强势的西方文化,很多非西方的国家和民族都通过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来强化文化身份和族群认同。西方文化的影响与本土传统文化的复兴同时进行,彼此交织互动,成为非西方文化国家和民族地区呈现的独特文化景观。
     

传统与现代并非必然割裂甚至对立,它们之间完全有可能彼此共存、相辅相成。中国正在经历急剧的社会文化变迁,传统与现代应该如何相处,已成为中国社会和文化面临的重要课题。这方面,我们有做得很好的地方,也不乏争议之处。如何看待传统、尊重传统,社会上仍有不同意见和做法,有时也难免走向或简单复古、或盲目求新的两个极端。


在端午这个中国人的传统时节,我们不妨向近邻投去一点目光。日本和韩国同属东亚儒家文化圈,在传统文化和节庆习俗上跟中国有很多类似之处。这两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和文化都高度发达,是率先实现现代化的亚洲国家。然而,这并不妨碍他们对传统节庆习俗的珍视、保护和传承。韩国的江陵端午祭早在2005年11月就被世界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项为期二十天至一个月的盛大节庆,包括各种巫法和祭祀典礼,还举行跳绳、假面制作等传统游戏和体验活动,还有精彩的巫俗表演、假面舞、农乐表演等。日本的端午节也保留挂菖蒲艾蒿、摆放“五月饰”,有男孩子的家庭还要挂出鲤鱼旗子,很多地区还盛行吃粽子和槲叶糕、放风筝的习俗。


去过日韩旅游的游客,大多都会对当地丰富多彩的传统民族文化印象深刻。这些民族文化不但帮助当地人们强化文化身份和族群认同,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还成为增添文化魅力、吸引异国游客的重要资源。而且,除了表层的文化景观之外,传统文化、传统习俗还深刻渗透着社会生活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人类学名著《邻里东京》就全面而深入地探察了当代日本都市邻里的社会结构和内在动力。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东京这样一座如此繁华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里,在它的微观社区之中,传统的力量竟然发挥着如此重要、甚至是主导性的作用。


我们不能仅把端午当小长假来过

也不要让传统节日只保持形式

而少了精神内涵


今天,龙舟还得划,划出奋勇争先的豪气;菖蒲还得挂,以迎接一个清凉夏日、朗润乾坤。尤其是粽子还一定得吃,还要吃得舒坦和从容,有滋味还得有韵味和意味。最好是聚拢家人,约好亲友,坐下来,轻轻解开缠绕心思的彩线,剥开碧绿的外衣,慢慢释放粽叶和糯米混合的清香,细细品味晶莹剔透的香甜和绵软,让味蕾随着思古幽情和浓浓人情一起绽放……

 

这个时候,端午就在我们身边。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综合自:解放日报·上观新闻、人民网

相关作者:封寿炎、何永康

微信编辑:小小


你或许也想看↓↓↓

“老爸,看在小时候照顾我的份儿上,以后我罩着你呀!”父亲节的留言看笑了,看哭了…

外来人口增加造成上海话式微?那说明你根本不了解上海话是如何兴起的




觉得文章不错,那就点个赞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