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远两湾城的前世故事:20年前的夏天,“两湾一宅”开始动迁

栾吟之 上观新闻 2018-10-31


1998年夏天,上海正在酝酿一件大事:全市第一轮大规模旧区改造即将启动,位于普陀区的棚户区“两湾一宅”即将开始拆迁。


10个月后,这片存在了几十年的棚户区就从上海版图上彻底消逝了。


当时,这里开创了一种“政府组织、企业参与、各方面配合”的旧改模式,也创造了上海动迁投资最大、速度最快、面积最大、人口密度最高等多项历史纪录。


这穷街陋巷的改造,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发展大事记”中的标杆性事件之一。



人均居住面积不到4平方米


“两湾一宅”是潭子湾、潘家湾和王家宅的简称。这里曾是上海工人运动的摇篮之一,20世纪90年代成为上海市中心城区面积最大、危棚简屋最集中、影响最广泛的棚户区。


摄影师陈泰明花了多年时间,用镜头记录下“两湾一宅”真实状况,在他珍藏的3000多张照片中,有些看起来触目惊心。49.5公顷区域内,平均每亩土地上有居民31户,没有一家医院,没有一家浴室,没有一家像模像样的商店,更没有一条像样的道路,公交无法到达……


向左滑看“两湾一宅”居民生活环境↓↓↓


1980年至1990年十年间

“两湾一宅”居民对住宅进行改造

不过这些私房多为违建

“两湾一宅”变得更加拥挤


房屋之间仅有可供一人通行的狭窄走廊

人均居住面积不足4平方米的情况比比皆是



对于“两湾一宅”居民

最难熬的是夏季

↓↓↓

碰上晴热高温,棚户房经过一天的暴晒后,到夜晚依旧热得待不住人,很多居民只能拿着躺椅、草席到弄堂口、马路上、苏州河边等凉快的地方露宿一晚。


如果碰上台风、暴雨等恶劣天气,年久失修危棚简屋就是“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居民的屋子里摆满锅子、水桶、汤碗等接雨的器具,那些家里地势低洼的居民还要彻夜奋战,用脸盆不停地将倒灌进家中的积水排出去。


“一线天”“水帘洞”“搭天桥”


“两湾人”对当年生活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一线天”“水帘洞”“搭天桥”。


  •  一线天 


这是什么意思?由于住房面积狭小,“两湾一宅”居民翻房子时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空间,到最后房子之间近到底楼居民在自家客堂里睡觉,脚伸直都能伸到邻居家里去的地步,这样的弄堂,就被居民们戏称为“一线天”。

  •  搭天桥 


“搭天桥”,就是对窗的两家人只需要用搓衣板之类的木板搭起一座“天桥”就能很方便的将自家的菜肴与邻居一起分享,有些关系亲密的邻里甚至采用了“今天你家烧饭,明天我家烧饭”的共享模式。

  •  水帘洞 


至于“水帘洞”,更是形象描述了居民们洗衣和晾晒模式,一根连接两家窗台的晾衣杆横跨狭窄弄堂,未绞干的洗衣水就会顺着竹竿上的衣服往下淌,让走在弄堂里的人感觉自己像是进了“水帘洞”。



历经周折找到开发商接盘




其实,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彻底改造“两湾一宅”的规划就一直在酝酿,先后搞了很多套方案,都因为资金无法落实,难以实施。普陀区政府做了许多努力,最终找到了中远集团。


 动迁成本 始终是双方讨论的核心话题


比如动迁费用怎么算?居民动迁既要付出房源安置费用,又要付出货币安置的费用、动迁奖励费用;


比如,“两湾一宅”地区还有100多家企业单位的动迁费用,拆除旧房费用


比如,这一地区地下障碍物的清除费用,再加上清除地面上的变压器、电线杆等公共设施费用,等等。


一轮轮磋商,双方终于达成共识,动迁费用总计达到了23.8亿元!这还不包括开发商后期房产开发的相关费用。


600余动迁人员奔走保障居民利益



1998年8月10日,首期动迁就此拉开帷幕。普陀区将整个“两湾一宅”动迁分成三期进行——第一期动迁王家宅地块,第二期动迁潭子湾地块,第三期动迁潘家湾地块。


居民们都盼望着动迁,但几乎每户家庭都经济拮据、生活困难。为此,动迁指挥部从入驻之初一直坚持这样一条原则:宁可自己麻烦万千,也要绝对保证老百姓的利益不受丝毫损失。


有一户人家始终房门紧闭,找不到人。当时,中山北路街道办事处负责人到处寻访左邻右舍,翻遍里弄户籍资料,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找到户主陆先生的下落。原来,单身汉陆先生的这间房屋是1982年向私人购买的,因房主家庭矛盾致使过户手续一直无法办理。更加不幸的是,陆先生没住几年就患上精神病住进了医院,房门因此关闭至今。面对既失去行为能力又无过户手续的陆先生,动迁人员费尽周折找到他的监护人、他的亲侄子,帮助他获得合法权利。


在动迁中,独生子女有一定的得房面积。但当时许多独生子女家庭却拿不出独生子女证。于是,街道办事处请来了区计生办等有关部门现场办公,为符合政策的独生子女补证、换证。


这项工作十分复杂,但这个“福利”对于工薪阶层来说非同小可。因此,工作对每一户补证、办证的独生子女家庭都怀着极大的责任感。


有一对夫妇第一胎是个残疾儿,经批准又生了第二胎。不久,残疾儿病故,按有关政策,他们这时应享受独生子女家庭待遇,但他们不懂这一政策,一直没有办理独生子女证。工作人员从文件档案中找到依据,为其办理了独生子女证。凭着这样的工作态度,数以千计的居民获得了差点失去的住房面积。


动迁人员还为那些劳改劳教人员维护合法权益。潭子湾路78弄有一间12.6平方米的私房,产权人阿华是个大龄单身汉。动迁时,他因曾在铁路上海站贩卖车票而在青浦农场劳动教养。动迁人员前往青浦向他介绍动迁政策,为他办好所有手续,使他在桃浦十村得到一套30多平方米的新居,还得到6000多元先期动迁的奖励费和2000多元的差价费。阿华一度声泪俱下:“回去后,我再不好好做人,怎么对得起人民政府。”


回到水清景美中远两湾城


1999年6月30日,伴随着几声巨响,在瓢泼大雨中,“两湾一宅”最后的房屋化为瓦砾。蜗居了半个世纪的居民,陆续搬往桃浦、宝山、江桥等动迁居民安置小区。


或许也是因为动迁工作做得到位,许多居民对“两湾一宅”留下了最后的美好回忆。毕竟是住了大半辈子的地方,人们情不自禁想在老房子里取下一点纪念品。


有位老居民,因工作需要住在外地,几次打长途电话来商量要留一件纪念品。最后工作人员在他们家取下了屋顶的一片瓦,仔细包好,把一份“两湾记忆”珍藏起来。



“两湾一宅”改造项目被命名为“中远两湾城”,这个大型商品房小区的设计理念很超前——40%以上的绿化覆盖率,首层架空、疏密有度的建筑布局;6公顷中央公园等8大主题绿化和1.85公里长的苏州河景观岸线;还配备现代化九年一贯制中远实验学校,高标准幼儿园,中潭路商业休闲街,灯光网球场、阳光游泳池和高档会所等等,还有设备先进的大水量分质净水和生活垃圾处理系统……



2006年2月,中远两湾城全面竣工。


原中山北路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游华基记得很清楚,中远两湾城刚开盘时每平方米均价3500元左右,有的经济条件好的“两湾人”,最终还是买房搬回了这里。



当年选择货币安置的接正琴,在外租房过渡了两年半后,仍与家人搬回中远两湾城居住。


至今她都觉得自己搬回来的选择很正确,她说:“这里有我们的回忆。”


*原文有删节,阅读全文请点击链接:

20年前的“两湾一宅”:那年盛夏,上海第一轮大规模旧改启动,这些应被记取的人和事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作者:栾吟之

文中旧照片来源:陈泰明

微信编辑:胡雨松


你或许也想看↓↓↓

74岁徐根宝第一次现场看世界杯!他,还是倔强惦记着屡败屡战的中国足球…

当年父母眼里“要学坏”的孩子,走进了中南海 | 上海改革开放历史地图

看完测评,还敢喝奶茶吗?“无糖奶茶”含糖量惊人!鸳鸯奶茶咖啡因堪比14罐红牛



觉得文章不错,那就点个赞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