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海市长吃饭的食堂,后厨垃圾分类了吗?我们来了回突击检查,结果…

吴頔 上观新闻 2018-10-31

上海市长平时在哪吃饭呀?

市长吃饭的食堂

后厨实现垃圾分类了吗?


在不久前召开的党政机关等公共机构单位

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推进会上提出

到今年年底

全市公共机构单位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达标率要力争实现100%


为此,上观记者来到人民大道200号

上海市政府所在地的食堂

来了回突击检查


人民大道200号的人民大厦是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上海市人民政府的办公地点之一。总共分为3层的食堂,每天要供应超过2200人就餐,产生的垃圾至少可以装满24只容量为120升的垃圾桶。


没错

包括市长在内的很多市领导

都会在里面吃饭


菜色么

小观和小伙伴么吃过几次,看图体会↓


带着市民们关心的问题:

我们家都垃圾分类了,政府自己分没分类?


我们到食堂的后厨去看一看



吃完午饭,领导突然走进食堂后厨…

 

不怕领导事先通知,就怕领导突击检查。一天中午,市政府相关领导吃完午饭,突然走进了食堂后厨,突击调研起了垃圾分类工作。

  

本以为垃圾房气味刺鼻令人掩面,地上滴满油渍,进去一看才知道,为啥食堂的师傅们看见领导来了也不慌:从墙壁地面到垃圾桶身,全都干干净净,也没有难闻的异味。

 

 

垃圾房的“大变身”,要从今年6月说起。人民大厦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主要由上勤集团承担,其中食堂区域由上勤餐饮公司负责。

 

食堂中产生的餐厨垃圾,被进行了“四分类”:


  • 以调料瓶为主的桶装与瓶装垃圾

  • 以食品原材料包装箱为主的纸板箱

  • 包括餐巾纸、酸奶盒在内的生活垃圾

  • 以及剩菜剩饭、瓜果皮等食品原料

 

有人可能要问,一般人家里个把月才扔个酱油瓶,有啥好单独分类的?


这可没那么简单,每天5000多人次就餐,产生的酱油、醋、番茄酱等调料空瓶有上百瓶,废旧纸箱也有20多公斤。不分类怎么行?

 

 

原先,后厨的师傅们在烹饪、打扫过程中,都将这些垃圾一股脑倒进垃圾桶,并不分门别类,给后续的分拣清运、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带来了极大不便。

 

负责清运食堂垃圾的工人谢师傅曾每天他都要戴着口罩和手套,人工拣出每桶餐厨垃圾中混杂的酸奶盒、饮料瓶、塑料包装袋等不可降解的垃圾。不但气味刺鼻,还有蝇虫滋扰,条件十分恶劣。


从中午开始,一直要忙碌到下午三四点,才能将中午的垃圾分类完毕,辛苦一天的他,索性就留在食堂吃晚饭了。

 

而现在,由于在源头就严格分类,清运环节工作量大大减少了,大约下午两点就可以完成装车,将中午的垃圾运走。


谢师傅也开玩笑说:“垃圾分类别的都好,就是有一样不好:害我没法在你们这吃晚饭了。”


 

当然,跟你家小区一样,市政府大楼里搞垃圾分类,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上勤餐饮总经理戴立鸿坦言:“一开始有人不断提醒,但扔顺手了,一时改变习惯确实还不太容易。”

 

“有人说,大家每天要烧那么多饭,收那么多盘子,已经忙得团团转了,哪还有闲工夫折腾这个呢?”厨师长韩建华回忆。

 

对此,上勤餐饮每次开会都进行相关教育,领导带头从自身做起,每天都会去垃圾桶翻一翻,看看是否落实到位。

 

“刚开始确实麻烦点,但随着垃圾分类越做越好,厨房间越来越干净了,垃圾总量减少了,工作环境也大大改善,大家都看在眼里,也就慢慢接受了。”

 

 

不看不知道,食堂竟还藏着…

 

为了帮助从源头进行分类

食堂里还有两件“神器”


“神器”一:垃圾脱水装置

 

食堂产生的餐厨垃圾,最让清理者头疼的,就是到处滴漏的汤汁油水。既破坏了环境,又增加垃圾重量,油腻的垃圾袋还影响工作人员有序投放垃圾的积极性。

 

戴立鸿想出了一个点子,改造出一台给垃圾脱水的“神器”!

 

 

在餐盘传送带末端,有一个底部为活动过滤网的凹槽,将剩菜倒进槽内,剩菜中的汤汁就顺着过滤网下的管道流出,排入下水道隔油池。抽出过滤网,滤干后的饭菜残渣就掉入了凹槽下方的垃圾桶内。

 

 

“以前师傅们拎垃圾袋,巴不得用两个手指就拈起来,推垃圾桶去垃圾房,常常也是推一路、滴一路……”韩建华说,采用了干湿分离的新做法后,不仅从源头上促进了垃圾减量,原来人人“嫌弃”的垃圾桶也变得干净了起来。


“神器”二:垃圾桶“身份证”

 

除了遵循标准颜色分类,每只垃圾桶上还标上了醒目的数字编码:101就是1楼的第一班组,201就是2楼的第一班组……每个垃圾桶都有属于自己的“身份证号”。

 

这些被编了号的垃圾桶,还有自己专属的“停车位”,“身份”不对,拒绝进入。

 

 

由于每个垃圾桶的“身份”都唯一确定了,垃圾桶就能实现专人管理、专人清洁,每个班组可以“自扫门前雪”。

  

除了正面的培训引导,管理方还定期组织检查,并在垃圾房内安装了摄像头,方便实时监督监控和事后倒查,“发现谁的桶里垃圾分类没有做好,我们就直接找到负责人,喊他来看视频。”

 

 

“吃下”垃圾,还能“吐出”肥料?

 

餐饮管理是公共机构垃圾分类的重要阵地。人民大厦的做法,对全市其他公共机构而言,是否具有一定借鉴价值?

 

对此,市政府、市机关事务管理局相关负责人曾多次实地调研。

 

“以前光给领导做饭,没想到因为垃圾分类,我们终于见到市长本人了!”一位师傅激动地说。

 

戴立鸿透露,除了在人民大道200号,上勤餐饮公司还在其提供后勤保障的大沽路100号、世博村路300号、高安路19号等本市其他党政机关主要办公点开展了类似的垃圾分类尝试,接下来还将进一步在所有服务点进行推广。

 

受到场地等条件限制,人民大厦的餐厨垃圾分类工作主要还是在前端分类上下功夫,其他一些机关办公点,已经走得更远了。

 


“吃下”餐厨垃圾,“吐出”有机肥料的就地处理设备,一度还引起了大家的围观。

 

在浦东新区机关的成山路办公点楼下,就有一台这样的餐厨垃圾处理设备。办公楼食堂每天产生的约720升垃圾餐厨垃圾,不需要外运处理,就能在这里“变废为宝”。经过脱水、发酵等工序,餐厨垃圾5天后就能转化为有机肥料。

 

 

上观记者打听了一下,目前上海已有7个区推进实施了17个类似的试点项目。金山区也通过智能处理设备,让餐厨垃圾就地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处理出来的废弃物料,可以做成有机肥原料或家禽养殖饲料,废油则可以用作生物柴油和工业用油的原料。”金山区机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个设备的日处理能力达到500-600公斤。

 

而在全市区级党政机关中,已有114个集中办公点签订了餐厨垃圾处运协议,生活垃圾分类处运要求基本到位。

 

据市绿化市容局和市机管局介绍,市、区两级党政机关四分类垃圾桶配置及分类标识张贴已基本到位,到今年底,全市公共机构单位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达标率将力争100%。

 

那么,上海那么多家市级单位,到底有多少个分类垃圾桶?

 

3748个——对120家市级单位来说,这个数字,基本可以满足日常垃圾分类所需了。同时,1103家区级党政机关配备分类垃圾桶约11670个,有9个区已经完成分类垃圾桶进机关办公室的工作部署。另外,在实施垃圾分类的基础上,还有84.6%的单位制订了生活垃圾分类长效工作方案,并由39家物业服务单位提供垃圾分类现场保障。

 

 

当然了,这件事做到现在,也不是尽善尽美的。

 

有关人士说了,目前,还有一部分公务员认为,垃圾分类是物业服务单位或者公共区域管理部门的责任,源头分类责任意识不强;部分单位收纳容器颜色与标识不匹配,精细化、标准化程度有待提高;垃圾分类处置的技术化、市场化程度也仍需提高。

 

市机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上海还将依托大数据管理,重点推动餐厨垃圾、电子废弃物收运信息数据化、网络化,并以实现生活垃圾分类收运体系和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两网融合”为目标,落实餐厨垃圾定点清运与就地资源化。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吴頔

微信编辑:皮小姐


你或许还想看↓↓↓

71路中运量没人乘?那你可错了!开通一年半后,新的3条线路已在规划

上海有多少商家标明了虹鳟鱼?这些日料店、生鲜超市、水产市场竟都…



觉得文章不错,那就点个赞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