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震撼!连续25年同一地点拍摄陆家嘴,他用8万张照片见证了一个奇迹

杜晨薇 上观新闻 2018-10-31

从1994年到2018年



一年一张以东方明珠为原点的浦东陆家嘴俯瞰图

一年一张从和平饭店望去的浦东岸线


同一个景别和角度

他连续记录下时光的痕迹

这不仅仅是时光的痕迹

而是一个奇迹!

这都是浦东飞速建设的实证


同样的观望点,不一样的风景


从1994年到2018年

建设中的浦东陆家嘴影像资料

在姚建良这里都能找到

足足800GB,相当于8万张高清照片


经过老姚严格对位后的陆家嘴俯瞰图

陆家嘴隧道口变迁1994—2017


陆家嘴世纪大道中段建设变迁

新上海商业城 第一八百伴 1990-2018

陆家嘴高度的变迁1994-2015


姚建良不老,刚过62岁,眼前有大把的退休时光。可对于有28年开发开放史的浦东,他绝对称得上是“老姚”。从1992年进入上海陆家嘴集团从事摄影工作,浦东的成长他没有一刻缺席。同一个景别和角度,他连续记录下时光的痕迹,如果把它们叠放在一起看,你还会迅速“捕获”浦东壮大的轨迹。


时值浦东开发开放28年,老姚的心情,显然不能用一两个词明状。面对记者,姚建良搓着手,略带紧张地反复组织语汇,“能参与这样一场伟大的变革,用相机完成一场艰巨宏大的摄影工程,我很幸福。不,应该是我很自豪,或者说,我很骄傲……”


点击看视频↓



用相机见证东方明珠的“朋友圈”扩容


与绝大多数摄影师不同,老姚的相机并不单单是用来捕捉美,他更倾向于把它当成一个工具,记录时代。1994年的老姚还用着成像效果不如人意的老式胶片相机,468米的东方明珠却已经落成了。这是一桩技术层面的憾事,老姚不止一次想象,如果当时就有了数码摄影,能留给后人的史料还会更丰富。



当时的东方明珠是孤独的。整个陆家嘴几乎没有一处高耸的建筑,全是低矮的房屋和青褐色顶棚,一眼望去如同紧贴地面的苔藓。老姚举起相机拍下一张开篇之作,心里却有些忐忑,“国外建一座金融城要上百年,我能不能等到陆家嘴落成还不好说”。可历史似乎有意成全,“头一年看到的风景,第二年就不一样了。高楼就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到2015年陆家嘴金融城基本建成,老姚的任务也圆满了。


每年的4-5月、9-10月,是老姚认定的最佳拍摄时期,“太阳从东方明珠背后照射过来,光线充足,又不影响建筑的立体感。”老姚的拍摄方式大有讲究,“定点对位,每次都拍同一景别、同一画面,”连起来就是历史。


但难就难在要“连起来”。老姚的拍摄地选在东方明珠太空舱的下半球内。每一张成功的照片背后,囿于天气情况、玻璃幕墙的洁净程度、空气质量等客观条件限制,都需要少则数次,多则十数次的反复摄制。大多数时候是没有那么天时地利的。“天气倒好,偏偏取景的位置玻璃墙外有块脏东西”“东方明珠刚刚清洗过外墙玻璃,偏偏有雾霾,能见度不行”“一切妥当的时候,可能我有别的工作安排抽不开身”……空气质量最差的2015年,老姚从开春等到仲夏,从初秋等到立冬,直至12月初,那年的陆家嘴“对位”俯瞰图总算出炉了。


还有比这更糟糕的事情。2012年,东方明珠的下半球封闭,从此只开放上半球,这意味着拍摄地点移动了,每年对位的照片可能“对不上”。老姚慌了,他找到了相熟的东方明珠负责人,提出要去发射塔寻求角度。可当他真的登上发射塔顶,却发现这根本不切实际。塔内电波强烈,具有危险性,人上去会明显感到不舒服。“他们还吓唬我,上去一个小时,少活三年。”老姚不得不回到太空舱上半球,想方设法去克服因玻璃幕墙球面弧度变化导致的镜头成像差异。好在天遂人愿,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新的拍摄点不但没有影响照片效果,反而因为视角更高,将原先拍摄不到的建筑物,例如此后建起的上海中心,也包裹在了镜头里。


到今天,老姚一共拍摄了连续的24幅陆家嘴俯瞰图,其中2016、2017年的两版,他怎么也不肯分享出来。“先卖个关子,我想用1994年-2018年完整的照片集献礼将来浦东开发开放的30周年”。


老姚认真地向记者讲述他的故事  沈阳 摄


镜头里的大工程


1992年春,邓小平同志南下巡视,在上海留下了这样一段话:“浦东开发比深圳晚,但起点可以更高,我相信可以后来居上”。这一年,老姚35岁,还是建工集团下上海三建公司工程档案室的一名资料员,日常工作是拍摄工地上的厂区和楼房,服务工程建设。


开发开放的号角震撼着浦东的每一个人,老姚也顺应大势辞了职,进入陆家嘴集团,以摄影为事业直接参与浦东的建设工作。“就像我们的祖辈、父辈,他们生在建党、建国初期,背负着时代赋予的光荣而宏大的使命。浦东开发开放的重大机遇,也落在了我们这一代人身上,可遇不可求。”


手握相机,老姚做了两件事:一个是记录下浦东建设过程中,一点点消失的老城区、老房子、老街道;另一个是跟进并严格、完整呈现浦东的开发过程,如同完成一项重大工程。“像一个抄表员,走街串巷地拍;更像一个记者,不错过任何一个‘热闹红火’的场面”。


于是,老姚的相机里,留下了早已消失的浦东老宅房,留下了陆家嘴中心绿地前身促狭的街区,留下了烂泥渡路和陆家嘴周边最后的农田。


陆家嘴中心绿地变迁1996-2016


1996年,陆家嘴中心绿地开工建设,短短11个月,20万平米旧房夷为平地,一片开阔葱绿的大草坪镶嵌进高层楼宇间。中心绿地启用的那天,老姚一早就登上了东方明珠。此前,他已经留下了多张中心绿地施工过程中的俯瞰图,这一次,他要亲眼见证绿地中央那座喷泉的首喷。从上午10点等到下午日头偏西,喷泉仍未开启。太空舱内的礼仪小姐不忍心看他饿着肚子,给老姚塞了几包小孩子吃的零嘴,有鱿鱼卷、雪饼。“我当时觉得,这应该是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了。”


一组陆家嘴明珠环人行天桥的照片,老姚拍得最为惊险。2010年1月,老姚用相机记录下了C形天桥终于接上了缺口,变成O形的建设景象;同年4月,明珠环贯通,老姚再次登高拍摄;10月1日,明珠环迎来了服役以来首个大客流日,老姚忙不迭赶去现场,见证这个让陆家嘴地区实现人车分离的重大成果。而这张照片,老姚是趴在附近地铁站的顶棚上拍的。得到工作人员许可后,老姚麻利地爬上了顶棚,身体趴在积水沟里,只露出一双架设相机的手肘和一颗脑袋。天桥上的人抬头发现了老姚,个个吓得惊呼。老姚并不害怕,“我是建筑工人出身,这点攀爬高度没什么稀奇。”更何况,这是他摄影工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没有任何困难可以阻止他。


老浦东人看浦东


除了他的摄影工程,老姚还有一件更骄傲的事,他是土生土长的浦东人,祖籍金桥。


浦东人看浦东,眼中总是有情意的。老姚幼年时,父亲在长江上开船,母亲是烟草厂的职工。一年中,只有春节期间可以前往浦西走走看看,“我们管那(去浦西)叫去‘上海’”。更多的时候,老姚和他的小伙伴选择把对于浦西的艳羡放在心底,“一群孩子爬进当年的浦东公园,就为了看看对岸来往的电车,就像30年前站在拱北看澳门。”渐渐长大,老姚心中多了不解和疑惑,“都说江河是城市的会客厅,许多欧洲城市都是沿江发展,两岸同步发力。偏偏在上海,浦东浦西,就是两个世界。”


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的消息传来,老姚的疑惑得解。“就好比住在旧房子,突然听说要改造,觉得生活有盼头了。”如今,老姚一家仍住浦东,出门便是密集的地铁站和宽阔的马路,四下是环绕的高楼大厦,浦东,已然换了新天地。


新旧陆家嘴


近些年,老姚的摄影工程基本完工,他开始有了新的盘算。“我陆续花了5年时间,把以前胶卷里的老照片进行了数字化,足足800GB,多得不得了。”为了更鲜明地展现照片背后的历史沿革,老姚将不同时期同一景别的照片,进行了严格而工整的对位叠化,“人们可以直观地看出,某一年,陆家嘴的某一个地块‘长’出了新楼。”


他还要赶一波“时髦”,学会无人机航拍。“1993年我乘坐双翼教练飞机航拍过浦东陆家嘴,如果可以利用现代技术手段,重新‘飞’一次当年的路线,浦东的沧桑巨变,将一目了然。”


如今的老姚,似乎比从前还要匆忙。他心怀一个2020年的梦。那时,浦东值开发开放30周年。老姚想拿出100组历史影像资料作为献礼,让后人看到过往,也让前人重拾记忆。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杜晨薇

图片:文中浦东照片皆由姚建良摄影

策划:徐敏 张陌 王志彦

视频制作:沈阳

微信编辑:泰妮


大家都在看↓↓↓

薅羊毛之神!上海“卡哥”靠上千张优惠卡省下80%生活费……网友热议→

世界冠军常昊:我是上海人,上海围棋氛围的“好”由来已久




觉得文章不错,那就点个赞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