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是“新上海人”,在这里“织”出了自己的斑斓人生
“人生40正当年华,改革开放40年正是国家的盛世年华,也是上海这座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嘉年华。”
孙稚源,1978年生于河北石家庄,18岁那年考入东华大学纺织专业,初入上海。本科毕业后,曾辗转厦门、石家庄等地“追梦”,兜兜转转后回到上海继续深造。2007年,她进入上海纺织科学研究所成为一名研究员。之后十年,她一直在家纺服饰领域致力于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研究和新产品开发,取得了一系列喜人的成果,获得了多项科技创新荣誉。她在上海为中国的纺织事业作贡献,也“织”出了自己人生的斑斓色彩。
王俊,1978年4月生于辽宁本溪。24岁从沈阳建筑大学建筑学专业毕业后,跟随爱人来到上海。在人生最美好的时光里,生活在上海,工作在上海,为上海建设作贡献。在过去的16年里,王俊参与了上海诸多重大市政项目,包括轨道交通6号线、浦东国际机场营房、东海大桥配套项目及多个污水厂的建筑设计工作。她以“新上海人”的自信和自豪,为上海添砖加瓦。
孙稚源:融入这座城为上海纺织产业贡献力量
当我写这篇文章时,距我呱呱落地的1978年过去整整40年了。40年改革开放,40载光辉历程,上至国家下至我,若谈变化那是翻天覆地,要讲故事更是不胜枚举。我想说,感谢这个时代,感谢改革开放!
1978年,我出生于河北农村,父母希望孩子能够留在身边、传承家业。没料到,我们兄妹仨都很努力,全部考上了外地大学,我的哥哥和姐姐一个成了博士,一个是硕士。
哥哥姐姐放假回家时告诉我:“上海是一个繁华的大都市,那里路比老家宽,楼比老家高,发展更是日新月异!”所以,我从小便在心中埋下一个心愿,长大了我也要去上海见见世面!
1998年,我高中毕业。当时我的父亲认为,中国是纺织大国,学纺织专业准没错。于是,我考取了东华大学的纺织专业。在延安路校区学习生活的时候,我最喜欢逛博物馆、图书馆和书店,上海博物馆和福州路的上海书城成了我最爱去的两个地方,上海丰富的文化设施完全满足了我对于历史与知识的渴求。
初到上海 正在大学新生军训的孙稚源(左三)
大学毕业后,我也经历过迷茫,刚毕业第一年我辗转老家石家庄和厦门,在一家纺织贸易公司供职。然而我发现,机会还是上海多!我的同学一毕业就进了大公司,在一线参与项目、搞科研,这让我非常羡慕。我暗下决心,工作之余认真学习,一定要考回上海,在上海扎根!
2004年,我如愿以偿考回东华大学,开始研究生深造,课余我依旧流连于各处文化场馆。有一天,我去图书馆参观一个展览,在一幅字画前停留欣赏,没想到身边一位男士也同样驻足良久,我们很自然地交谈起来,互留了联系方式。这位男士就是我现在的丈夫。机缘巧合,我就这样在上海收获了我的爱情!
孙稚源硕士毕业
我的先生也是“新上海人”,他是昆明一所大学毕业的,我曾经问他:你怎么来上海的?他给了我两句话,第一句话:我听说上海发展机会比较多;第二句话:我觉得上海这个城市不错。
10多年前,我还只是上海龙头下属的纺织科学研究所的一名应聘者,怀揣梦想却诚惶诚恐。没想到,我不仅被录用还得到了重点培养。同时,得益于上海科学的人才落户打分体系,作为研究生的我,工作没多久就成了“新上海人”。上海以海纳百川的胸襟,为无数像我这样的“新上海人”开启了大门,营造了安心稳定的工作环境。
已在上海安家的孙稚源一家
回望这些年,我在融入这座城市的同时,也在为上海纺织的科技与时尚产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在前辈们的传帮带下,我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开拓创新的精神,在家纺服饰领域致力于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研究和新产品开发,取得了如纳米级珍珠微粒包覆整理功能性纺织品、竹纤维凉爽保健软竹席等一系列的成果,并被列入国家级重点新产品和上海市科技创新计划项目,还获得全国纺织科技奖和上海职工发明金奖等荣誉。上海知名品牌“三枪”内衣的产品,已经用上了我们公司研发的新技术与新材料。
我庆幸自己生逢1978,成为改革开放40年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更是参与者和奉献者。人生40正当年华,改革开放40年正是国家的盛世年华,也是上海这座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嘉年华。
王俊:17年前我敲开院长办公室大门“求面试”
从此在上海扎根
1978年那个春暖花开的四月里,我出生在辽宁本溪市一个依山傍水的小山村里。没来上海前,上海给我啥印象?就像当时东方明珠在全国的高度——可望而不可及。
2001年7月,眼看就要从沈阳建筑大学建筑系毕业了。因为当时的男友、如今的先生在江浙一带工作,因为爱情,我满怀憧憬来到上海,一方面渴望在这里找一个工作安家落户,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全国优秀建筑师汇集之地寻找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2002年 王俊与家人在人民广场合影
记得那天下午,我在同济大学附近散步,一眼看到了上海市政工程设计院的铭牌。心里也没多想,我就直接走进了设计院办公楼内,敲开了院长办公室的大门。
当时的院长是在建筑界鼎鼎大名的建筑大师吴之光,吴大师见我这个东北姑娘就这么大大咧咧来到他的办公室,也没有责怪,反而给我来了个现场面试!“七天之内给你答复。”七天后,我竟然真的收到了设计院的意向书。现在想来,真是感谢改革开放的契机,让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吸纳了来自全国的人才,为它的发展添砖加瓦。
刚来到上海工作的王俊
从事建筑设计工作除了要有过硬的基础知识,更离不开前辈的“传帮带”。我在上海市政工程设计院工作的那些年,正逢上海发展的高速期,我有幸参与了诸多重大的市政项目。比如上海轨交6号线车站、浦东国际机场营房、东海大桥配套项目、复兴路泵站改造以及多个污水厂的建筑设计。
我的老师建筑师孙瑛所主持设计的上海轨交4号线赤峰路站,是上海轨交高架车站中的范本。从她身上,我看到了上海建筑人吃苦耐劳、勇于创新的品质,学到了许多宝贵的一手知识,为更好地参与设计上海轨交车站和各类市政设施夯实了基础。
经过理论学习和不断实践,我分别在2007年评出中级工程师职称,2010年考出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执照,我心爱的事业在上海也算开花结果了。
这些年,对建筑设计的需求不断延展拓宽,我决定踏出市政设计院,去外面看一看。之后,我在新单位参与或主持了一系列住宅、办公、商业、学校等项目,每次都是对自己的历练与提升。
2018年,王俊在上海
在上海17年里,我见证了这座大都市的飞速发展。生活环境越来越干净整洁,社会理念越来越先进文明,出行交通越来越方便快捷。这座大都市在一点一滴地蜕变,变得越来越美丽,越来越吸引眼球,我真切地为自己能成为一名新上海人而自豪。
本文来源:新民网
作者:孙稚源 王俊
你或许还想看↓↓↓
觉得文章不错,那就点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