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想把兰州牛肉面做成中国“麦当劳”,砸10个亿,够吗?

杨书源 上观新闻 2019-02-17

中国人喜欢吃,即使是图省事随便“对付”一顿,也要找到一家对得起自己的快餐店。


无论走在中国的哪条街上,都不难发现这四种中式快餐店的踪迹:兰州拉面,沙县小吃,黄焖鸡米饭和千里香小馄饨。因为体量巨大,这四种小吃店也被网友戏称为“中国餐饮四巨头”。


在这些小吃店里,数量最多的,无疑就是兰州拉面。


11月的兰州昼短夜长,清晨5时40分,天还微暗,寒气逼人。位于兰州近郊黄河北的面店“吾穆勒”,3口大锅汩汩熬煮着头道的牛肉原汤,门外已经来了三三两两的食客。他们都赶着来吃一天里有着好彩头的头汤面。  


吾穆勒的儿子张启龙觉得,自家面条第一次开锅之时,便是这座城市醒来的闹钟。



在兰州,一个380多万人口的城市,分布着1200多家牛肉面店,每天卖出的牛肉面共约100万碗,也就是说每天全城有三分之一的人口在吃面;


在全国,兰州人开的牛肉面店达到4.5万家,牛肉面为全城带来经济收入600亿元;


放眼海外市场,也有160家兰州牛肉面门店分布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 


最近,当地众多牛肉面经营者的手机里,都收藏了《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兰州牛肉拉面产业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不少人转发并写下一句——“兰州牛肉面的春天到了”。


《意见》明确提出:甘肃金融控股集团发起设立的甘肃陇泰牛肉面产业发展基金(首期出资10亿元),支持企业“走出去”,做大做强兰州牛肉拉面产业。


听闻消息时,“马子禄”的第三代传人马汀正在马子禄牛肉面总店的调汤,圆圆的眼里放着异光,“好家伙,10亿元!都给牛肉面花?”


兰州牛肉面变成日本“梦幻拉面”


日本人清野烈,曾在中国留学。在中国,他迷上了拉面,在2年多内去了4趟兰州,每次都拜访马汀,平均每天吃6碗面,直到第4次,马汀松口。他为清野烈找来了马子禄最好的拉面师傅张黎明。2017年8月,东京的“马子禄牛肉面”开店,顿成网红,被日本媒体称为“梦幻拉面”。


痴爱兰州拉面文化的清野烈在日本东京的马子禄门店里制作拉面。


马汀已经多年没有在后厨自己动手了。2000年初,“马子禄”由国营饭店重新转制为私人经营的品牌,由祖孙三代守店。作为继承人的马汀进店第一件事情,不是学经营,而是去后厨跟着老师傅学做拉面。


他记起了小时候家中的日常:天没亮,爷爷就起床了,一上午都在后厨,坐在板凳上守着师傅们的每一个操作,一见瑕疵随时叫停。


“马子禄”的第三代传人马汀在东京马子禄牛肉面店。


马汀在2012年前后接手“马子禄”,他放开前两辈人的顾虑,尝试向外地开放连锁加盟。不用广告,加盟商主动找来。马汀的淘汰机制很特殊——“凡是一门心思赚钱的,我都不愿合作,比如一上来就问门店几年回本,一碗拉面能挣多少的。”


每开一家分店,马汀就悄悄以食客身份体验一次。就这样,他走遍了30多家店。而随着外地分店的开设,兰州面店14时30分闭店的规矩也自然被改变了。


24小时面馆,在兰州不再是异类


兰州的牛肉面“一日之计在于晨”。城里的人都知道,6时至14时30分,是全城大部分牛肉面馆的作息时间。    


不过,“大部分”之外的那些店,已悄然改变作息。 


唐杰的牛肉面店在兰州火车站附近,营业到夜里9点多。面店所在的300米长的天水南路上,共有5家牛肉面馆;与这条路垂直的1公里多长的火车站西路上,门店达到20多家。“人来了兰州第一件事就是寻一家牛肉面店,不能让人扑空。”唐杰说。


北滨河东路360号兰州东方宫清真餐饮集团总店的牛肉面档口也同样开到21时。尽管这笔帐光从商业利润来说算不通——下午来吃面的人实在不多。


集团负责人马俊向记者解释,延长牛肉面供应时间,主要是为了游客,也是为了各地加盟商来总店参观时,随时为他们拉出一碗面。


在14时30分是否歇业这个问题上,王占祥更像是冒险家。2012年,循着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余波,他创立“舌尖尖”,主推的依旧是兰州牛肉面,但与深耕本土的老品牌不同,他想培育一个被更多年轻人接受的全国连锁品牌。  


王占祥决定在第一家门店试运行24小时营业,这在当时的兰州引起震动。有人规劝,兰州牛肉面在本地做的是早市,到晚上就是空砸钱。王占祥不为所动。3个月后,这家24小时营业的牛肉面馆一晚上可以卖到1500多碗,相当于一家生意红火的牛肉面店一整个白天的营业额。  


此后,王占祥的店铺周边一下子多了五六家店铺跟风24小时经营模式。而在6年后的今天,三更半夜在城区里吃到一碗兰州牛肉面,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事。


近几年兰州街头出现了一些24小时营业的牛肉面店。 


马汀告诉了记者另一个和延长营业时间同样有趣的细节:原本拉面师傅会主动在客人碗里加上的两勺辣子,到了别的城市,也成了“酌情自助添加”。 


“我还是会叮嘱我们的师傅就在一旁提醒外地客人,我们的辣子香而不辣。吃面不放辣子,不就丢了魂?”马汀说。


 牛肉面卖得好,才是牛肉面店真正走出去


“其实谁都可以来做兰州牛肉面,我们也愿意传授技术,只要你能开出还原兰州牛肉面本来口味的店。”“东方宫”的马俊对此心态开放。


然而,要将千店千“秘方”的拉面,变成麦当劳肯德基式的标准化产业,谈何容易?


就拿当地一家老牌牛肉面店来说,1998年开始尝试“走出去”加盟后,不到10年光景,本就不多的全国连锁门店就停止经营了。


“出去开牛肉面店,对于我们兰州人而言,动力不是谋生,而是振兴产业。”兰州牛肉拉面行业协会秘书长赵小龙很笃定。 


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兰州牛肉面的大部分从业人员都是来自本省农村的贫困人口。正因此,当地政府这几年将振兴牛肉拉面产业作为精准脱贫的利器:经济困难的年轻人参与拉面技能培训,政府补贴学费;每家拉面品牌在申请新店面时,也可获得一笔十多万到二十万不等的无息贷款。 


至于10亿元资金将怎么用,至今省市两级政府与行业协会仍在协调。“从商业价值而言,基金肯定希望流向更多成规模的连锁企业;但从政府而言,这笔资金能够帮助小微企业以及贫困就业人员的发展。”张海明说,“3年内全省牛肉拉面产业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将在中西部合作城市中新开100家牛肉拉面门店,解决当地1000个人的就业问题……”


梁顺俭做过统计,兰州牛肉面的从业者中大约90%仅有高中以下学历。而若想成为“麦当劳肯德基”,这90%从业者至少得有高中以上学历。


显然,这非一步之遥。


一些有野心的本土经营者逐渐发现,“慢”是兰州牛肉面“走出去”的必须。  


“东方宫”有过加盟店数量激增的时期。在2012年至2016年短短4年间,门店增加了400多家,而2016年后,每年增加的店面数量控制在三四十家。“现在即使是一线大城市,也在放缓门店增加速度,并为一些合作过的优质加盟商预留开新店位置,规避风险。”陈涛说。以北京门店为例,每一个区几乎都有总部直接派出所有员工的直营店,这是区内加盟商的“样板间”。


唐杰刚开始经营面馆时,就树立了做牛肉面连锁餐饮的决心,在全国也逐渐积累了20多家门店,但经营2年后,他决定放弃外地分店。


“有时觉得自己像在骗人,别人看到我的品牌进了店,但最后消费的是一碗毫无兰州特色的盖浇饭。”唐杰统计过,外地门店盈利的不少,但利润点并非来自拉面,有时一整天一家店连100碗面也卖不动。  


唐杰觉得,牛肉面卖得好,才是牛肉面店真的“走出去”了。  


在他店里每张桌上,都有一张提示牌,写着“为了面的口感劲道和汤的温度合适,请别玩手机,在五分钟内迅速吃完是最香的……”这是唐杰在开业后琢磨了半天写下的。  


走出去的“兰州拉面”,味道能一样吗?


在这一点上,50多岁的吾穆勒无疑更为保守。这些年,政府和同行都鼓励老爷子把店面往外开几家,可他一口回绝——单单运输就成问题,即使是相同的牛肉原汤香料,在空气条件不同的火车、汽车上拉着,味道还能保证一样吗?


吾穆勒始终想不通,拉面这种类似于手工艺品的食品,怎么经得起标准生产线的折腾?  


“你看看我的面,粗细大小,每一条都是不完全均匀的。”吾穆勒记得一次到上海旅游,想吃一碗细面,拉面师傅把面放到一个有着不同直径的模具里,不一会儿,面条就自动冒出。那一碗面,吾穆勒吃得很失望。 


今年,为了满足更多游客的需求,他在老店附近开起一家新店。记者在店门口看到了习惯性蹲在地上吃饭的吾穆勒的儿子张启龙。他告诉记者,他这一辈有兄弟姊妹4人,等到“吾穆勒”牌子发展到最理想状态时,就将一人开起一家店面,把老味道留住。


他们都想留住兰州牛肉面创始人马保子的那一碗“一清(汤清)、二白(萝卜白)、三红(辣椒油红)、四绿(芫荽绿)、五黄(面黄)”的牛肉拉面。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作者:杨书源

微信编辑:胡雨松


你或许也想看↓↓↓

上海深坑酒店正式开业!全部房型首次披露,在鱼群包围中入睡居然是这种感觉…

上海这29条马路将迎来最美的时候!不过,想踩树叶还得再等等



觉得文章不错的,点个赞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