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海一周】上海的郊区,何以“无中生有”

朱珉迕 上观新闻 2019-05-23

在产业规划和布局中,上海需要某种“无中生有”的方式,来为未来赢得新的机会。但这并不意味着全然不顾历史和现实的空想,也并非“天上掉馅饼”。



短短两天里,上海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连续密集前往郊区调研——出现在上周后半周的这一安排,过去不算多见。


3月27日,市委书记李强在金山进行了一整天的调研。28日,他又出现在青浦。同在28日,市长应勇赴崇明调研。


造访郊区是市领导每年调研的必选项,随着新的形势要求,每次在郊区调研的时间,往往比中心城区更长,所看的点位常常也更多。


首要的主题,无疑是“乡村振兴”。从去年起,这就成为上海郊区的重要关键词,并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后,同养老、托幼、旧改等共同构成“老、小、旧、远”四大痛点,成为需要着力攻坚的重点课题。


但在上海讨论乡村振兴,还不同于其他地方。一方面,上海的乡村振兴,特别是作为超大城市郊区的乡村振兴,并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农村”范畴内的问题,而是涉及空间规划、产业布局、环境、民生、公共治理等一系列环节的系统性问题。


更重要的是,谈论乡村振兴,绝非就乡村谈乡村。就像看待上海,不能仅仅“立足上海看上海”一样,考量时下郊区的乡村振兴,需要将其置于城市整体发展的大格局下,重新看待郊区乡村的定位和功能。同时,在“乡村”做什么,也不只是乡村的事,而是牵动整座城市的事。


市委、市政府给予崇明生态岛的“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和独特价值”定语,对其他郊区同样适用。仅就“战略定位”而言,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这一国家战略中,沪郊各区,就各有特殊方位。



李强前往的青浦、金山,都与江苏或浙江交界,在一体化合作方面已有探索。在金山区,李强特地察看了当地新建的“长三角路演中心”。


这处刚刚由旧厂房改造而成的多功能空间,有意成为一个为长三角区域创新创业要素的供给侧与需求侧实现对接的服务平台。李强希望其“在专业化、精细化、个性化上下更大功夫,更好满足不同路演需求,更好服务国家战略”。


而青浦则同时与江苏、浙江两省交界。去年11月,习近平结束考察上海不久,李强就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展开的首次专题调研,去的就是青浦。今年再赴青浦,与调研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安排在同一天,主题同样明确。



有些特别的是,国家层面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正在编制中,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方案目前亦在研究制定中。较之去年,李强此行的推进意味,显然更浓。


此前,外界对示范区的关注,已经持续一段时间。今年全国两会上,李强在回答媒体记者提问时明确表示,建示范区,有望对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经中央明确、可以在地方试点的改革举措,进行集中落实、率先突破、系统集成,以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新标杆、一体化体制机制的试验田、引领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新引擎”。


对整个上海的空间布局而言,西侧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同东侧的自贸试验区新片区,亦有望构成“一东一西‘两翼齐飞’的发展格局”,更好发挥对外、对内开放“两个扇面”的枢纽作用,做强上海为全国更好服务的大平台。


“上海对外开放,浦东新区特别是自贸试验区是重要载体;对内开放,特别是面向长三角和长江流域,一直缺少一个核心承载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建设,补上了这个‘缺’。”李强曾在多个场合表示,这样的布局,会给未来的上海提供全新的想象空间。


而未来的空间究竟有多大,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眼下的布局和推进。


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对相关区和部门的考验,也可谓是全方位的——示范区规划建设的过程,尤其是涉及不同行政区域的制度协同、政策协同,能否探出一条新路,这是最大的挑战。


同时,在产业、生态、公共服务乃至区域文化中是否有新的亮点和思路,并能带动辐射更多区域,亦需要动新的脑筋。



在青浦,李强先后去了金泽、朱家角两个古镇,重点考察其间的水系治理、空间规划和历史建筑保护,并在朱家角的“水乐堂”里与华人作曲名家谭盾交流。


这里探讨的问题,从古镇老街,到小桥流水,再到江南文化,无不是沪苏浙三地交界区域的共同话题。从这些“公约数”里,能否寻找到深化协作的路径,本身也是检验大范围内一体化合作成效的试金石。


而后,迎来李强探访的是两家知名快递企业。这传递了其对企业参与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视,也多少体现了上海在产业发展方面的新思路。



在青浦华新镇,李强先后造访圆通、中通两大快递巨头,察看了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快递物流领域的运用,并了解企业发展规划、科技创新以及推进绿色物流、智慧物流等探索。


大多数公众此前未必了解,上海西郊的这个镇已经集聚了多家快递巨头的总部,并试图在物流产业的高端环节占据一席之地。过去,当地在这一行业也并无特殊的根基。


而这恰恰是李强颇为赞赏的——在产业规划和布局中,上海需要某种“无中生有”的方式,来为未来赢得新的机会。


前一天在金山,李强察看的华东无人机基地,也可谓异曲同工。


李强在现场表示,当地“要善于‘无中生有’、独辟蹊径、攻坚突破,做强做优特色产业,瞄准全产业链,更好培育、引进一批有影响力的行业领军企业,打造无人机产业研发制造集聚区”——对于亟待谋求“新亮点”、构筑“增长点”的上海,产业的“无中生有”是一条特别的路径。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全然不顾历史和现实的空想,也并非“天上掉馅饼”。无论是快递,还是无人机,看似平地而起的产业,仔细揣摩,都能找到基于当地特殊空间特质或传统的合理性。


而上海需要的“无中生有”,关键也就在这个“有”字,是在对传统优势和未来趋势进行过综合研判的基础上,瞄准前沿甚至未知领域的大胆出击——产业如此,更具战略性的空间布局和规划,其实也是如此。


在这方面,比中心城区拥有相对更大发展空间的郊区,显然大有潜力。同时,对于体量更大的,需要转型升级的传统产业和空间来说,这种向前沿、高端和新兴领域寻找机会的思路,更值得借鉴尝试。



赴金山调研同日,李强还前往化工企业和园区检查安全生产和环保工作。李强对当地传统化工产业转型的核心要求,就是“大力发展高端、精细化、友好型产业,努力走出一条化工产业转型发展新路子”。


“高端、精细化、友好型”产业,某种意义上,同样是需要“无中生有”的。而郊区能否做好这件事,亦直接关乎整个上海的城市能级。


这也是郊区的特殊战略地位所决定的——除了空间和区位意义上的特殊性外,不要忘了,上海郊区一直是实体经济特别是先进制造业的“重要承载区”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朱珉迕


◢ 猜你想看↓↓↓

【上海一周】高规格大会上,如何回应你的焦虑和关切?

【上海一周】上海的这个座谈会,为何放到北京开

【上海一周】 “垃圾桶”与“容积率”,如何影响上海的未来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下载上观新闻APP



嘿,星标我们了吗?



“嗯,这篇好好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