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工作996,生病ICU”!但互联网行业“有不错的薪水”,能给“屌丝”一个翻身的机会?

程沛 上观新闻 2019-04-22

“什么是996.ICU?工作996,生病ICU”。


在程序员最常用的知名代码托管网站GitHub上,项目发起人用略显刺眼的红色域名页面解释着项目的含义。


发起人将996工作制下最低72个工时与《劳动合同法》等条文对比,并呼吁“程序员生命为重(Developers’lives matter)”。


项目页面截图


“996.ICU”以始料未及的速度火了,截至发稿,该项目在GitHub网站上的项目星数(相当于点赞数)已超18万个,并且还在不间断增加。


有人称这是该网站星数上升最快的项目,于是“996.ICU”被定义为“程序员的一次集体觉醒”,以一种特别“互联网”的方式。


互联网公司频繁加班现象由来已久,从参与该项目的程序员所揭露的企业信息来看,国内知名互联网公司几乎无一幸免


根据“曝光/施行时间”一栏不完全统计,施行时间大多集中在2010年之后,其中京东、有赞、智贝科技、氪细胞、霁云科技、必胜课、蝴蝶互动等20家公司,均在2019年“曝光/施行”了996工作制,对于部分公司,举报人甚至在“制度描述”中写上了“9106”和“007”。


“996.ICU”项目下,被程序员们揭露的部分公司名单。


在项目下面,程序员们的评论活动也有序、热闹地进行着。有吐槽“996”的:



有随手招人的:



有要求继续公布加班公司名单的:



就连国外程序员也知道了这个项目,前来应援:


然而就在这场集体反抗正进行得如火如荼时,项目的相关页面被几大主流国产浏览器统一屏蔽,出现“出错”、“该网站是恶意网站”、“本次访问被非法劫持不建议访问”等提示。


连吃瓜网友都替程序员遗憾:“程序猿何苦为难程序猿?”


“最近别轻易离职,不好找下家”


“996”“995”在互联行业成风在此之前早已不是什么秘密,偏偏此时爆发集体抗议热潮,是为何?多次抱怨之后,大部分程序员还是选择坚守互联网行业,又是为何?


笔者带着疑惑询问了三位互联网工作者,他们供职于处在头部地位的国内互联网企业,工种各不相同。但面对询问,他们一致表现得很是谨慎,都表示将继续待在现在的公司,不愿透露企业和个人信息,因此下面将三位称为测试工程师A、开发工程师B、数据分析师C。用A的话说,“最近行业动荡得厉害,公司内部请个假都很敏感,而且大家都说最近别轻易离职,不好找下家。”


除了“动荡”之外,还有一个词被他们多次提起——“互联网寒冬”。测试工程师A告诉笔者,每年的3、4月份本就是互联网企业跳槽或转岗的高峰期,人心容易浮动;再加上从去年冬天以来,“互联网寒冬”的说法流传,企业面临的压力很大,流入互联网企业的资本减少,不能开源就只能节流,企业也将这种压力通过人员优化等举措传导到每一位员工身上。“我猜测,抵制‘996’的项目在这时候出现并且热起来,很大程度上也与此有关吧。”


A、B、C和大多程序员一样,都过着加班如吃饭般平常的日子。然而,让笔者意外的是,谈起“996.ICU”项目,他们虽深有共鸣,却都表现得相当平静,只有开发工程师B起初看到时忍不住点了赞,但也仅此而已。他们说,周围的同事参与此事的几乎没有,大家都只是拿来闲聊。


“这跟剥削又有什么区别呢!”


不过,在问及“为什么要加班”的话题时,深藏于“假平静”后的一些情绪终于还是显现了。


“能不加班谁愿意加班?加班时长和绩效是挂钩的,为了文化,大家都得加班,谁也不敢提早走。如果不遵守,就等着被淘汰。”测试工程师A,国内名牌大学硕士毕业即进入互联网行业,虽然中间有过两次跳槽的经历,但5年来始终待在互联网。据她反映,测试的工作是要时刻与市场节奏保持一致的,一个项目说明天上线就得上线,今晚通宵都得做出来。不过,也有不紧急的时候,有时若是效率高、提早完成了工作,还需要“陪洋工”。“毕竟80%的人业绩产出都差不多,绩效考核自然就会将加班时长考虑进去,这是不用明说的事实。”


A的朋友圈出现最多的场景是夜色,尤其喜欢拍夜晚的地铁。她告诉笔者,她今年新婚的博士老公和她一样,同属互联网人士,婚后每天真正的两人世界开始于每晚10点的地铁,约好中间站见面,一同回到人才公寓的住所。


开发工程师B本科毕业进入二线城市一家互联网公司,后又辗转来到上海,工龄算下来有8年了。他的工作似乎比A更忙碌,他表示,自己从来没有早下班的机会,不是因为大家在加班,也不是给领导看,而是自己任务量太大了。“我们公司从不强制加班,而是通过人力估计的方式分配任务,手段很‘隐性’很‘智慧’。9点下班算是很不错了。


他告诉笔者,他的工作时间也已经有了比较固定的模式,正常情况下每周工作6天,有4天的时间是早9点、晚11点,其余2天能9点下班。最近几天,B刚刚升级做爸爸,他说,若不是因为陪产假在家还空闲一些,根本没心思去“996.ICU”看一眼,也更懒得去点赞了。


数据分析师C则向笔者科普了一个互联网行业专用名词,叫“工作量不饱和”。 “只要有个三两天是早下班的,大概7、8点吧,领导马上会认为你的工作量不饱和,会增加任务量。这跟剥削又有什么区别呢!” 他越说越激动,“前段时间公司裁人,每个人头上的活更重了,通宵也是有的。”


其实,没参与“996.ICU”项目并不代表不在意,A向笔者推荐了一款叫“脉脉”的职场社交App, “这个App会有一些内部交流,大家看到了就会去盖楼吐槽……”她指给笔者看的页面,正是程序员对加班的讨论。



原来,明确将“996”或“995”这种加班文化形成规章制度的互联网企业少之又少,要么是口头的,要么是一种变相的要求,通常都采用加大工作量、与淘汰机制相关联的办法“软规定”,可以说是很“隐性”了。只不过,程序员内部也懂得借用网上交流平台传递着这些不成文的行业秘密。


“毕竟在这里有不错的薪水”

“给‘屌丝’一个翻身的机会”


既然在意加班这件事,为什么没有参与项目呢?


因为知道没用,普通劳动者是弱势群体,根本没有话语权。”话不多的C如是说。在笔者印象中,C总是一副低眉顺眼、逆来顺受的好脾气模样,离开那个排不上线的家乡,来上海求学到硕士毕业,再到现如今,看似也算一路顺遂,可个中不易也只有他自己知道。他一直觉得多说未必会被重视,但多做总会有所得。


A认为这是无法解决的矛盾,也是互联网企业不得不面对的难题。“互联网行业发展太快,企业之间竞争太激烈,随时哪天都可能冒出来一个小网站,‘咔咔’就被超越了。企业运转总要控制成本吧,程序员人力成本高,所以加班的现状很难改变。


其实,她站在企业角度的一番解释倒是让笔者始料未及。曾经与A的闲聊中,她不止一次向笔者吐苦水:最近加班又更严重了,领导又在群里喊话施压了,周末累到睡了整整一天……每一次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她的疲惫与叹息。


如果说A的回答和人设不符,那么B的回答才更让人耳目一新:“我认为任何问题都要放在历史的维度里去看待。目前,我们中国的技术还处在一个高速爬坡阶段,起步晚,那就只能更猛地去追,可不就是得靠我们这些程序员加班加点干吗?这个阶段在互联网行业,几乎不可能做到‘955’,而且不光是我们这个行业啊,哪个行业在现阶段没有压力呢?也许很多年后,我们的子孙也能像欧美发达国家的人一样轻轻松松上班,但那是以后的事了……”


听了B这番话,笔者不禁有些愕然。其实将“996”进行话术包装,赋予其某种文化、道德色彩已是某些企业的一贯做法。今年1月,有赞强推“996”制曾引发员工不满,面对质疑,有赞CEO白鸦在朋友圈回应称,“几年后回头看,这绝对是好事,让更多人了解有赞文化……”



无独有偶,今年3月,京东被爆料未来将实行“995”工作制,真假暂且不论,但公司一被认证的公关总监在“脉脉”上的回应更是将“奋斗”拿来作幌子,称“拼搏和激情是写在京东血液里的DNA……每一个人的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云云。



只是笔者没想到,比企业偷换概念更可怕的事情发生了:这种新灌输的“价值观”已被默认,加班成了理所应当。


笔者只好弱弱问了一句:“所以您觉得‘996’没毛病?”B又急忙补充道:“对我个人来说,毛病很大……我为此付出的是健康的代价,而且内心有许多缺失。选择了这份工作,就放弃了兴趣、社交,没有时间陪伴家人。”


“即便这样,也还是选择留在这里?”


“也许等我哪天身体出了问题,或是物质更充裕,就会离开吧。但现在,我没有更好的选择。”


“有点儿‘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意思?”笔者追问。


“也可以这么说吧。毕竟目前在这里有不错的薪水。”B最终坦承。从二线城市到一线城市打拼的他,爱人读博还没毕业,须得独自扛起每月金额不低的房贷,供养一个刚出生没几天的娃……只是,笔者想知道,有几家互联网公司能让员工像B一样,感受到了与劳动相匹配的报酬?


其实,“我没有办法”这样的表述,A也说过。她说,她并非不愿意加班,而是不愿意让生活只有工作这么一件事。如果接受不了,就只能自己离开。


当然,她表达过离开的渴望,笔者也曾前后几次将几家事业单位的招聘启事发给她,然而,她似乎还是没能下定决心。最近,她正忙着内部转岗去做产品经理,用她的话来说是“远离纯技术岗”。至于为什么不离开,她的原话是这样的:“一来,互联网可以比其它行业相对更快地积累个人财富;二来,互联网相对公平,人际关系也相对简单,基本逻辑就是多劳多得。说白了,就是给‘屌丝’一个翻身的机会。


“996.ICU”发起人关闭了

项目的类似问题讨论


就在笔者倾听他们讲述的时候,一个新的消息传来:“996.ICU”发起人自己关闭了项目的issues(类似问题讨论)版块。并称“这与GitHub与其他方面无关”。



或许,这次“996.ICU”的一番折腾,将它定义为程序员的一次“集体觉醒”还为时尚早。有那么多程序员不能、不敢、不愿离开,而选择沉默,还有的用“赶上了某个历史阶段”来说服自己继续忍耐下去。他们可算是我们社会技术革新最快也最前沿领域的高技能群体,知识和见识一样都不落后。如果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做出了同一种选择,或许真的说明那就是符合行业情境和现实逻辑的最佳策略。


尽管如此,“996.ICU”的暂时搁浅,仍然不应该被看做是一次短暂的自娱式呼声。出手加星也好,默默关注也罢,合理的观念总是会发展,正当的权利总是要普及,随着越来越多个体的加入和争取,现有的博弈平衡就有可能发生变化。


程序员们“对996说不”的幸福,也许并不一定非要等到“走出某个历史阶段”才能获得。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程沛

微信编辑:大白


◢ 猜你想看↓↓↓

涉林奕含案“台湾狼师”来大陆教书?培训机构否认

谈起用画笔缉凶的英模父亲“神笔”张欣,儿子张惟真竟说“不熟”

小伙骑车逆行被拦后崩溃爆哭,至于吗?网友:在他身上仿佛看到了自己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下载上观新闻APP



嘿,星标我们了吗?

“嗯,这篇正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