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有没有把握?在朱镕基办公室,南浦大桥总设计师林元培这样回答……

吴頔 上观新闻 2019-11-23

今天的黄浦江上,12座大桥横跨东西两岸,车辆、行人川流不息。南浦大桥、杨浦大桥、卢浦大桥等越江大桥,不仅见证着上海的改革发展,也成为独特的城市地标。

 

卢浦大桥


时间拨回上世纪80年代,经济开始腾飞、城市规模日渐扩大的上海,浦东人到浦西除了一条越江隧道,基本上都需要依靠摆渡,每天104万人次的客流量无时无刻不在考验着城市的交通——黄浦江上,再也不能没有桥了!


其实,连通浦江两岸的“梦”,上海人百年前便已开始憧憬了。清末小说家、青浦人陆士谔在宣统二年(1910年)出版的小说《新中国》中写道:


“宣统二十年,万国博览会在浦东举办,黄浦滩已建成了浦江大铁桥,小说主人公前去游玩,一跤跌醒,方知是南柯一梦。”


 

陆士谔的小说《新中国》


百年后的今天,浦东浦西之间的往来再也不是一个问题。这个“浦江之梦”的实现,离不开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市政总院资深总工程师林元培等一批建设者。上海中心城区的杨浦、南浦、卢浦、徐浦4座越江大桥,以及通往洋山港的东海大桥,均由林元培主持设计。


今年83岁的他,设计过上百座桥梁,一生都在与桥打交道。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市政总院资深总工程师林元培。沈阳 摄



“要是明天就造黄浦江大桥,有把握吗?”


“我赶上了好时代。”说起自己的成绩,林元培总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在黄浦江上造大桥,是上海几代专家一直以来的梦想。新中国成立前,茅以升、赵祖康等都曾主持规划了黄浦江越江工程方案,最终因为种种客观原因没能实现。上海市政总院的前两代总工程师,也都没能有这个机遇。


1985年,“接力棒”交到了林元培手上。“要是明天就造黄浦江大桥,我有把握吗?”他反复问自己。

 

年轻时的林元培。


“想来想去,没有把握。”上世纪80年代的条件落后,造大桥的条件还很不成熟,在林元培看来,造大桥至少有三大难点:


一是黄浦江大桥跨径超过400米,上海缺少实际经验;

二是国产的大桥拉索,与国际水平还相去甚远;

三是上海的软土地基也为造桥带来不小困难。


“要从‘没经验’变得‘有经验’,必须通过实践。我相信机会会留给有准备的人。”林元培没有知难而退,而是坚守了建造大桥、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凭着一股攻坚克难的干事激情,提前开始了技术储备。


当时,市政总院承担了不少中小桥设计项目,林元培就把三大难点作为研究课题,在实践中试验。他在1985年设计上海新客站恒丰北路斜拉桥时,解决了拉索和软土地基打深桩的的两个难点。又在1987年设计重庆嘉陵江石门大桥时,攻克了大跨径难点。“桥墩做在嘉陵江中间的小岛上,到岸230米,如果这个做得成,重复一次就是460米,就超过黄浦江的跨度了。”


石门大桥合龙那天,林元培从上海赶赴重庆,还没到现场就听闻合龙喜讯,他激动得甚至“快要昏过去”:“当时眼前一抹黑,但头脑还很清楚——在黄浦江造大桥是可能的!”


市委常委会6月21日下午举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专题学习会,林元培在会上讲述了自己践行初心和使命的感人事迹。陈正宝 摄


时势造英雄。改革开放后,中央传来了开发浦东的好消息,建造黄浦江大桥终于提上日程。林培元多年来打下的根基,迎来了开花结果的一天。抚今追昔,林培元感慨:“这一切都离不开新中国发展带来的机遇,我们有了施展才华的机会和舞台,实现了几代工程师的造桥梦。”


市委常委会6月21日下午举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专题学习会,林元培在会上讲述了自己践行初心和使命的感人事迹。陈正宝 摄


朱镕基:有没有把握?

林元培:有80%的把握,但是……


“有一种走在悬崖峭壁上的感觉,但我一定要走下去。”作为上海市区第一座越江大桥,南浦大桥的规划建设吸引了世界关注,来自日本和加拿大的专家都在争取负责设计,最终,这个重担还是交给了已经做了多年技术储备的林元培。

 

南浦大桥


时任上海市长朱镕基专门将他请到办公室,只问了一句话:


“有没有把握?”


“有80%的把握,但我们会用120%的努力去克服困难。”林元培答道。剩下的20%,林元培后来解释,是出于对未知风险的谨慎,毕竟,科研允许失败,工程却不允许:“工程师要保证自己的设计不出问题。”


他的顾虑并非杞人忧天。南浦大桥的结构原型,是当时位于加拿大的世界第一叠合梁斜拉桥安纳西斯桥,但在实地考察时,工程师们发现,那座桥的桥面上已经出现了上百条结构裂缝。


这样的安全隐患如果出现在南浦大桥上,后果不堪设想。而此时南浦大桥桥桩已经打下去了,每一天都是在和时间赛跑,焦急的林元培将自己关在客厅,一遍遍看着幻灯片,经过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终于研究出4种解决裂缝难题的办法。直到20年后,大桥例行大检查,桥面都没有一条结构性裂缝。


2015年9月27日,航拍跨越黄浦江的上海南浦大桥。 新华社

 

在林元培看来,只有在实践中创新,才能不断进步,而创新就是在一个个困难中倒逼出来的。


浦东的开发开放,为更多越江大桥的建设提供了机遇。继南浦大桥后,杨浦大桥的建设也紧锣密鼓地展开,这对林元培是一个更大的挑战。


杨浦大桥在设计上,有3种方案可供选择:


第一个方案,是照搬南浦大桥的设计,但由于杨浦大桥跨度602米,长于南浦大桥的423米,一个桥墩必将落在黄浦江中;

第二个方案,是将一个桥墩紧靠在岸边放置,这样跨度达到580米,但岸边地基情况复杂;

第三个方案,是两个桥墩都立在岸上,跨度602米,这是当时世界第一跨度。


如果单纯求稳,采用第一种方案,桥墩在江中容易发生船撞事故,如果要争创一流水平,可能就要承担巨大的风险。“要么不造,要造就造最好的桥!”最终,林元培选择了风险较大,但最为合理的跨度602米的造桥方案。

 

杨浦大桥


要做前所未有的事,提供贷款的亚洲开发银行很不放心,请来几个国际顶尖专家来审查方案。经过激烈的答辩,专家一致评价:杨浦大桥设计合理,代表了桥梁技术的杰出进步。最终,大桥通过审查,顺利开工。


1993年9月建成的杨浦大桥,主桥长1172米,犹如一道横跨浦江的彩虹,跨度为当时世界第一。如果说,南浦大桥的建成通车,实现了黄浦江市区段大桥“零”的突破,杨浦大桥的建成,则标志着中国的斜拉桥设计建造能力一举跃居国际桥梁界领先地位。


“赶上了难得的历史进程,就要牢记使命,勇于创新,敢于担当,不懈奋斗。”林元培说,机遇是几代人不懈努力等来的,一定要竭尽全力,不留遗憾,不负时代与人民。


林元培主持设计的东海大桥,是通往洋山深水港的跨海长桥,跨越杭州湾北部海域,总长32.5公里

 

“我最高兴的是,在我退休的时候,

我建的桥没有一座是坏的”


不管是在建哪个项目,林元培总习惯往工地跑,他说,这样可以尽早发现任何可能出现的异常。“不过看不出问题也不放心,是不是我还没考虑到?所以每天晚上都睡不着觉,琢磨哪里可能会出问题。”


退休后的林元培,终于可以踏踏实实睡上安稳觉了。不过,他每天还是会进办公室坐上半天,继续桥梁理论研究。


在林元培位于上海市政工程设计总院18层的办公室内,墙壁上挂着南浦大桥、杨浦大桥、卢浦大桥、东海大桥的照片。在这些照片里,唯独卢浦大桥的照片有两张。他说,这是他上百件作品中,最喜欢的一件:“这个抛物线的线条最美。”


林元培的办公室内,墙上挂着卢浦大桥的照片。沈阳 摄


建造卢浦大桥时,林元培选择了自己从未做过的拱桥,由于没有经验可循,需要自己推导公式、编写软件,解决结构计算和施工工艺等难题。


“造桥讲究三个‘可靠’,构造要可靠,工艺要可靠,理论要可靠。”他介绍,自己现在在做的研究,就是要把目前工程上尚未解决的问题提升至理论层面:“希望有一天,能有计算机解决问题,不再靠人来拍板,设计师就不会睡不着觉了。”


平时,他也会给年轻人做的方案提提意见:“总有一天,我要离开这个岗位,未来要靠年轻人。要让他们独立思考、独立出主意。”在后来建设卢浦、东海、长江、闵浦大桥的过程中,林元培就更多扮演起为年轻人保驾护航的角色,为市政总院、为建工集团、为国家培养出了一大批桥梁精英人才。


到今天,市政总院共有4800余人,其中仅桥梁国家大师就有3人,教授级桥梁工程师25人,桥梁工程师近500人,是一支名副其实的桥梁建设“国家队”。“可以这样说,目前我们的桥梁设计、施工已经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

 

2015年1月5日,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正式批准21023号小行星的名字为“林元培星”,以表彰其在中国桥梁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


“桥何名欤?曰奋斗。”林元培很喜欢中国现代桥梁之父茅以升的这句名言,这也昭示着桥梁人不懈奋斗、服务人民的初心。“我最高兴的是,在我退休的时候,我建的桥没有一座是坏的。”林元培说,作为一名桥梁人,不管遇到多少困难和挫折,始终牢记初心使命,他坚信,一代代桥梁人凭着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勇气担当,一定会让中国从桥梁大国走向桥梁强国,屹立于世界之巅。



【人物简介】


林元培,1936年生,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市政总院资深总工程师。

著名桥梁工程设计师,1989年被国家建设部首批命名为"中国工程设计大师",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7年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成就奖”。

2015年4月10日,获国际小行星中心颁发的“林元培星”铜匾和证书。

南浦大桥、杨浦大桥、卢浦大桥、徐浦大桥、东海大桥和重庆石门大桥总设计师。其中南浦大桥、重庆石门大桥和东海大桥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4次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

获1994年度茅以升桥梁大奖。

1995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吴頔

微信编辑:纳米


◢ 猜你想看↓↓↓

在上海代收垃圾,竟能月入过万?有网友准备要转行…

水变清,景变美,就连蚊虫也少了,苏州河步道新增1.9公里贯通段

下月起,吃剩的食物请带回家!否则可能被罚200元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下载上观新闻APP


“嗯,这篇正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