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8年来,我挤在外滩看灯,体验了步行回家和“雨刷式”过马路后...忍不住点赞!

简工博 上观新闻 2020-01-16

每年的国庆假期

上海都有个保留节目


去外滩看灯


以前外滩的游客也很多

外滩附近的道路都有交通管制

所以看完灯回家就成了难题

想要回家就得跟着人流走很长一段路

才能坐到公交车


那么多年过去了

围着建筑物的白炽灯变成了炫目的灯光秀

每年外滩看灯的游客也越来越多

虽游客如织
但外滩回家路却越来越顺畅
今年的“雨刷式”过马路还刷屏了朋友圈


上海是如何一步步做到的?

以下是上观记者,18年来的亲身体验



多年来,国庆假期外滩实行封路措施

平时通车的中山东一路上挤满游客


晚上22时30分,

随着最后一束光收进东方明珠球体,

外滩上响起

“今日灯光秀表演已经结束”的女声。


我随客流从外滩江堤而下,

一路朝人民广场方向走。

闪烁的车灯,笔挺的制服,挥舞的红旗……

眼前氤氲出一幅幅画面,熟悉而陌生。


17年前——“第一次”


· 候车队伍太长
· 一路唱歌走回邯郸路

第一次到外滩过国庆节是2002年,我刚上大三。下午4点出发,搭终点站设在五角场的910路。最爱坐双层巴士二楼第一排,四平路两侧成排银杏叶将黄未黄,擦着车窗发出簌簌的声音。

车到吴淞路、海宁路就不开了,前面直至十六铺码头全线禁止机动车通行。我们一手举着小国旗,一手捧着充气棒槌,过外白渡桥,上下江堤,至十六铺,再折返。平日车来车往的中山东一路上,挤满了嬉闹歌唱的人。

晚上9点30我们回到吴淞路、海宁路。大大小小的车拥住路口,不时响起喇叭声。候车的队伍太长,我们干脆一路唱歌,走回邯郸路。回宿舍早过了熄灯时间,好在节假日不断电,点一盏暖暖黄光的台灯,伴着蔡琴低回婉转的歌声,沉沉睡去。


15年前——“头昏眼花”

· 地铁封闭只得步行
· 各式老旧电瓶车、摩托车围拥
· 民警制作了醒目的临时路牌

2004年参加工作,彼时解放日报办公楼还在汉口路300号,与南京东路一街之隔,步行至外滩不过数百米。这一年国庆节的晚上7点,窝在南京东路、山东路口的拉面馆点一份“和风泡饭”,听到步行街上“哇”地传来阵阵欢呼,一抹嘴就往外跑。


2004年,新中国成立55周年时的南京东路上游人如织


那时从报社回家,主要靠地铁2号线或外滩的公交车。一到长假,南京东路、人民广场地铁封站,中山东一路、东二路封闭——我要么步行至静安寺,要么步行至黄陂路,到徐家汇再转车,或者途中运气好堵上一辆出租车——晚上10点交了稿子,回家已过凌晨。地铁南京东路站外倒是永远热闹,各式老旧电瓶车、摩托车围拥,司机斜嘴叼烟:“走不走走不走,人民广场、城隍庙,20块20块……”

这样的体验让我落下奇怪的病态:每逢长假前一天,我上班时便焦虑不已,胃胀、肚痛或者头昏眼花——这样的症状如果下午3点前能踏上回家的路便自动消失:中山东一路一般下午4点30分开始封闭,南京东路站同步跳站运行。其实下午3点开始,往外滩的客流已暗潮汹涌。

我理解采取这些措施的必要性的。1999年9月20日,南京路步行街“开街”当晚迎来百万客流,大学同学惊呼“比我们家一座城的人都多”,这样的数量往后只增不减。我跟过在南京东路、外滩驻点、巡逻的民警,光是回答游客各类问题,嗓子一天就哑掉了。他们立即制作了醒目的临时路牌,隔一段,举一块。


举牌提醒的方式在应对外滩大客流中常用


8年前——“焦虑感渐渐褪去”

· 管制措施渐渐“松动”
· 回家选择多
· 每隔百余米就竖起一块路标

2011年9月,报社搬到位于闵行区都市路4855号,毗邻莘庄地铁站。那时国庆夜说要到外滩,九成几率会被出租车拒载。虽然驾驶员总是强调“市区路不熟”,但也有人直言不讳地说:“国庆长假晚上,市中心去不得!去了就回不来了。” 那时公安部门提及国庆长假管理措施,强调“安全”“有序”目标之时,总会带上“最严措施”“最大力度”“最高标准”这样的措辞。

带着惯性的“恐惧感”,我却发现管制措施渐渐“松动”:比如原先“16:30-23:00”中山东一路、东二路雷打不动的交通管制,会加上“视情提前开放”。那一次晚上10点20分,客流退潮的同时,封闭道路开放车辆通行,我提前坐上外滩的公交车回家。再后来,道路禁行区域通告上干脆带上括弧——“允许公交车通行”。

我回家的选择也不再局限于地铁2号线——随着上海地铁线网日益完善,地铁8号线的大世界、10号线的老西门,总有就近站点能上车换乘,节假日还会延长运行——回家的路选择多了,焦虑感便渐渐褪去。

不仅如此,从河南路开始,每隔百余米就竖起一块路标,指示通往外滩、人民广场、豫园等主要景点的方向,还标注步行到达的距离。渐渐地,窝在南京东路、山东路巷道里那些摩托车也不见了踪影。


6年前——“不再焦虑”

· 开关式过马路”成为外滩新的风景
· 不再对机动车“一禁了之”

2013年国庆,外滩接待市民游客达到880万人次 


2013年国庆长假,外滩“开关式过马路”横空出世——红灯时,路口两侧民警、武警在人行道前将行人与机动车隔开,绿灯亮起时,民警和武警变换队形,在斑马线两侧栏起两道“人墙”为过街的行人辟出安全区域。随着信号灯的转换,民警、武警队形变换,韵律十足。

 
“开关式过马路”成为外滩新的风景

这一举措一度引发了不少网友和媒体的讨论,“原始”“低效”“浪费警力”的声音不绝于耳。但这一举措的背景却是当年国庆长假南京路步行街、外滩累计接待市民游客1180万、880万人次这一天文数字的同时,包括中山东一路、东二路在内的外滩区域不再对机动车“一禁了之”——在确保大客流安全的同时,亦最大程度“还路于民”,减少扰民。这意味着游客和过去的我这样在外滩周边工作的人,生活轨迹可以并行不悖,我完全不再为长假到来时交通管制乘不上车而焦虑。去年开始,“开关式”通行的路口还铺上一条条涌动变幻的地面提示信息带,通过与信号灯联动的颜色,警示车辆注意的同时,也进一步提醒行人守法安全。

 
在既不封闭道路又要确保大客流有序的双重要求下,“开关式过马路”能有效保障大客流安全

今年——“平和而坚定”

· “雨刷式”过马路
· 灵活的调度管理
· 地铁南京东路站提前一天“解禁”


今年国庆,上海的情况“一样”又“不一样”。一样的是外滩的人气依旧爆棚,10月2日晚上外滩区域瞬时客流创下22万人的新纪录,当天累积55万人次前往外滩游玩。不一样的是对外滩的管理措施更加灵活多变。

10月2日晚的外滩客流再次刷新纪录

今年10月2日下午6点,大客流来势汹涌,外滩再次采取了对中山东一路临时禁止机动车通行的措施。中山东一路临时封闭后,也并非我大学时代那样可以在马路上随意奔走,“开关式过马路”出现了“升级版”——“雨刷式”过马路,公安民警和安保人员站成三角形,引导大客流形成单循环。

“雨刷式过马路”

不光是“禁”,灵活的调度管理同样包括“放”。“雨刷式”过马路连续实施两天,10月4日晚客流回落,便未再继续采用,而是重新启用“开关式”过马路,保持中山东一路机动车继续通行。到了10月5日,外滩滨水区瞬时客流最高值降到了5万人,地铁南京东路站提前一天“解禁”。

2015年国庆夜,外滩上的民警用录音喇叭广播信息

这样根据实际情况变化的管理措施,在现实条件下努力实现了资源最优化配置。“实际情况”并非“毛估估”,而是有着精密的观察测算体系得出的科学依据。智能化手段越来越多地投入城市管理运用,各类预案也从原先的“粗放型”变得越来越精细。在上海这样一座拥有2400万人口的超大型城市,这样的管理方式是必由之路。

精细化管理背后是智慧设备的广泛运用


拿到今年公安发布的国庆安保措施信息时,我看到除了惯常的“安全”“有序”之外,工作理念还多了三个关键词——“宽松”“尊严”和“高效”。

去年国庆长假游客接待人次同比增幅达12%,创下近年新高,今年国庆假期客流再次刷新纪录。这样的背景下理念转变,背后需要智慧、勇气和担当。

外滩灯光秀结束之后,我从南京东路往人民广场方向走。行至四川中路,人行道骤然收窄,有民警和武警守在机动车道上,引导保护行人暂借机动车道,快速通过。

地铁站里,新来的“太赫兹”安检仪3秒即可通过,这些机器只能被动接收人体自身发射的太赫兹波段,无安全之虞。

10月2日晚地铁豫园站出现大客流,事实上除了豫园站,周边还有多个站点可以乘坐地铁,较过去大为方便

这样的理念延续至上海安保方方面面,今年即将举行的第二届进博会,仅开幕式期间采取一级勤务模式,勤务范围从去年的5公平公里缩小至2平方公里;其它时间则采取一般勤务模式,一般不采取区域风险管控措施,而是通过增加警力、合理布控,做好进博会安保工作。

尽管随着长假进入尾声,外滩客流量逐步下降,但6000余警力依然全员在岗。晚上23时17分,我从外滩回到家。微信群里正热烈讨论外滩灯光秀,同事提到一段往事:2006年上合组织峰会在上海召开,外滩也曾举办过一次灯光焰火秀。那时守护沿线安全的民警和武警,背朝黄浦江,近在咫尺,无缘得见。那时她们特别提醒我一定要把这一段写进稿子里。

于是我翻看了这个国庆长假里拍下的照片——他们依然背对美轮美奂的夜空,平和而坚定。

彩灯就在背后,站在“外滩第一岗”的黄浦交警黄俊无法欣赏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简工博

微信编辑:小小


◢ 猜你想看↓↓↓
谁说“00后”不行?阅兵式上的他们,证明给你看
上观直击香港丨自己孩子送英美留学,让别人家孩子上街攻击警察,良心不会痛吗?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下载上观新闻APP



嘿,星标我们了吗?


“嗯,这篇好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