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65位顶尖科学家今起沪上“论剑”,滴水湖畔再次星光璀璨

上观新闻 2020-01-25
时隔一年,滴水湖畔,再一次星光璀璨。

第二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今天在上海临港开幕。


与2018年首届论坛举办时不同,今年论坛举办地上海临港,在不久前刚刚完成“身份转换”——8月20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正式揭牌。

从“潮来一片汪洋,潮去一片芦苇”的滩涂开启新一轮华丽转身,临港新片区正向着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新高地迈进。

第二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于2019年10月29日开幕。 

而今,65位世界顶尖科学家聚集此地,人数较上一年更多,人们的期待也更盛:通过世界“最强大脑”的巅峰碰撞,探究全球最前沿科技发展趋势,增强上海创新策源能力,彰显上海开放包容的城市品格。

上海,正以更前瞻性的视野和更开放的胸怀,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

建立顶尖科学家朋友圈


“去年的大会特别成功!”论坛开幕前夕,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秘书长王侯接受了记者专访。去年,首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声动全球。今年,包括44位诺贝尔奖得主,和21位图灵奖、沃尔夫奖、拉斯克奖、菲尔兹奖获得者在内,共65位世界顶尖科学家将齐聚滴水湖畔。

临港滴水湖

“上一届参会的科学家,今年80%都来了。”王侯介绍,除部分科学家因行程和身体原因无法到场,吸引科学家们再次不远万里来到上海的背后,有三大不可忽视的“吸引力”——

首届论坛期间,科学家们在上海感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层面的对科学研究的重视;上海作为中国对外开放最重要的窗口,雄厚的基础科研能力令科学家们对中国的科学发展有了新的认识;科学家们在上海交流得“畅快淋漓”

这三点“吸引力”并不令人意外。当这座星球上来自生物、医学、物理、化学领域最优秀的科学家们出现在同一时空、同一地点,千载难逢的跨学科横向交叉学习机会,令身经百战的顶尖科学家们也倍感珍贵。“去年最优秀的听众正是诺奖得主们本人”,这一形容毫不夸张。通过一年一度的聚会,上海也为科学家们建立起一个全新的朋友圈。临港,便是向全球科学家们一键发出“入群邀约”之地。

首届论坛也为大会举办地临港带来了一项重要成果:首个世界顶尖科学家“WLA科学社区”孕育而生。从科学研究的“最先一公里”抵达成果落地的“最后一公里”,WLA科学社区剑指科创领域全链条发展,借助顶尖科学家们带来的研究资源“集群效应”,帮助新一代科学家们完成“从0到1”的思想策源、技术孵化,和“从1到N”的应用与推广。

10月18日,临港新片区生物医药项目集中签约。

科学家社区的落户,也带动了临港科创服务的升级。上海临港科技创新城经济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炯感叹,一年来,临港的企业服务、科学家服务更注重为顶尖人才们提供激发创新思维的环境。无论是引进最好的实验环境,还是最舒适的餐厅、书店,一切目标都是为了让最优秀的人才、最好的科研团队在这里找到方位、实现理想,勇攀科技创新的高峰。

东海之滨,滴水湖畔,世界了解中国、了解上海的窗口正越开越大。

向全球铺设创新策源力之网


创新策源力,是评价一座城市能级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对上海而言,这事关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更关乎上海能否具备独一无二的战略竞争优势。

当2018年,上海首次与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携手,来自全球的创新资源也将目光聚焦上海,为这座创新之城酝酿从基础科学“深蹲助跑”,到实现原始创新和技术突破的“起跳飞跃”。

第二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举办地上海临港

令人欣喜的是,借助去年首届论坛成功举办的契机,一年来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硕果累累。大飞机、量子卫星、蛟龙号深潜器等重大创新成果相继问世,“蓝天梦、数据港、中国芯、创新药、智能造、未来车”等新兴产业在临港自贸新片区大展宏图。

包括全球首例体细胞克隆猴、世界首例人工单染色体真核细胞等在内,一批重要原创成果也接连亮相。仅2018年,上海科学家们在《科学》《自然》《细胞》等国际权威科学杂志发表的原创论文共85篇,占全国总量32.2%。今年初揭晓的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中,上海有47项牵头及合作的重大科技成果获奖,占全国总数16.5%,其中上海牵头的创新项目达29项。

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

人才,是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第一资源。近两年来,上海引进国内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累计超过7.5万人,仅2018年就有9个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112个国际合作项目等最新立项。上海一年中投入在科研新立项项目的各类资助超过22亿元……科学技术发展至今,人们已共同步入全球开放、协同创新的大科学时代。顶尖科学家们每年准时相约上海,谋求的无疑是在更广领域、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创新突破。

“一位顶尖科学家可以带动一大批科研人员,以及背后更广阔的投资人、工业界群体,这是所有聚焦创新的城市都梦寐以求的‘从0到N’。”王侯告诉记者,论坛搭建的科学家交流平台已经涵盖包括贝尔实验室在内的全球最一线研究机构,连点成线,为上海编织起一张铺向全球的科研网络。

“临港新片区如何成为名副其实的‘科学港’,这张网将是起点。”

2018年首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落幕前“特别环节”——桌布讨论。

一场顶级科学盛会为一座城市塑造的科学氛围,将是更为深远的影响。去年首届论坛落幕前的“特别环节”中,12名来自上海各所高中的优秀学生从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赛娟手中接过记号笔,将自己对科学的展望逐一铺展在眼前的桌布上。一年过去,记者了解到,这些在桌布上绘制未来图景的小小少年中,已经有人进入麻省理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深造。

今年,还将有100位优秀青年科学家在“青年科学家论坛”一展才华,他们面对的听众中有白发苍苍的诺奖得主,也有来自世界各地同样优秀的年轻人。前者带来的将有纵贯半个多世纪的对科研的坚守,后者激发的将是最鲜活的智力碰撞。对科学的崇敬与憧憬,将再一次闪耀滴水湖畔,照亮上海的创新蓝图。

打通“从0到N”科创全链条


论坛开幕前不到两周,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刚刚发布最新的“1+4”产业政策,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和航空航天等四大重点产业,瞄准的恰恰是填补“国内空白”和破解关键领域“卡脖子”技术。就在同一天,涉及总投资超过70亿元的15个生物医药重点项目在临港签约。


临港卫星研制基地里的电磁兼容暗室

上海正用“临港速度”,彰显对更快发展速度、更高发展质量的追求。

自开发建设以来,临港地区就一直与基础科研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这里诞生了中国首台自主知识产权的C919大飞机发动机,首根国产12英寸单晶硅棒,以及全球最大的大功率柴油机、世界上最先进的自升式钻井平台。随着自贸新片区赋予的新使命,临港将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航天航空、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产业中,持续走出一条高端产业与高水平城市融合发展之路。

落日余晖中的临港新片区

首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成功举办后,临港地区的创新“新引擎”和改革“点火器”便开足马力。新片区挂牌两个多月来,临港新设企业数量达1329家,涉及集成电路、智能网联汽车和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的企业集中签约项目62个,总投资超过260亿元。其中,不乏临港卫星研制基地、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等国家重大战略新兴产业和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

基础科研的“最先一公里”做得越深,科技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才能展现得越广。而从原创技术诞生到前沿产业落地,临港新片区所要先行先试的投资自由、贸易自由、资金自由、运输自由、人员从业自由,将为科学家们所关注的基础研究以及科学园区所注重的技术转化,打通“一头一尾”的科创全链条。由世界顶尖科学家们所延伸而来的各类创新资源,也将在临港先行先试,突破地理空间、科学技术和人才资源的跨地区流动,进一步激发各类创新元素在上海集聚。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舒抒 胡幸阳
图片:孟雨涵 摄、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供图
微信编辑:大白


◢ 猜你想看↓↓↓
上海这支消防中队,队员吃饭为什么不用筷子?网友:知道答案后有点心疼
紧邻香港的他们,被授予集体一等功!巨大好奇:他们做了什么→
“夜上海,你是个不夜城”今晚,市中心又多了两条步行街!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下载上观新闻APP





嘿,星标我们了吗?




“嗯,这篇正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