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海上第一当” 旧址博物馆正式开放,有人拿着镯子来问:这个能当吗?

裘雯涵 上观新闻 2020-01-24

近日,武定路上一座白色外墙的城堡式建筑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在外墙上,徽派建筑和欧式装饰封结合的门头镶嵌在内,上书“元利当”三个大字。

据悉,这座去年年底正式开放的元利当铺旧址博物馆已经成为了市民游客的最新打卡点。每天,都有络绎不绝的参观者特意赶来这座“海上第一当”,在沪上仅存的规模最大、保存完好的当铺建筑,了解上海的典当文化。



还原老上海当铺真实场景


1932年,元利当铺由荣昌记营造厂设计承建。当铺的建筑风格集徽派建筑和欧式装饰风格于一体,整座建筑的外观十分特别。

从外看,当铺四周被围墙封闭起来,看上去四四方方。正面共有三扇门,大门是客人的进出口,东门、西门则分别是勤杂人员和掌柜专用,门上还各有一个圆形的窗户用来通风。


在正门上,“元利当”三个金色的大字十分瞩目。元利当铺旧址博物馆讲解员告诉记者,这三个大字背后还有个曲折的故事。在修旧如旧的过程中,施工团队从城建档案馆找到了当时的施工图纸,想要按当时的设计复原外立面。不过,修复前,元利当铺的门头就已经只剩下大致轮廓,“元利当”三个大字也早就消失不见。

“元利当”三个字样式如何?这在修复的过程中,一直是个难题。工作人员试图寻找过去的老照片留存,但却毫无头绪,就在发愁时,当铺的门头却给了他们一个意外之喜:在冲洗的过程中,他们发现门头上的水泥下还留下了“元利当”三个字的痕迹。根据痕迹修复后,元利当铺的门头才真正复原成功。

走进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大天井,中央放置了一个刻着“当”字的木制屏风。进入当铺门厅,就能看到当铺的柜台了。当铺中还有一位“掌柜”正坐在柜台后,捻着胡须,等着顾客上门。


有意思的是,从掌柜背后看,才会发现他的小秘密:柜台的高度达1.8米,掌柜在柜台后悄悄站在了台阶上,就是为了给顾客造成“居高临下”的压迫感,方便压低价格。


讲解员告诉记者,由于当铺还原得太过真实,在参观者啧啧称奇的同时,还有不明就里的年轻人带着玉镯来问:你们这里能不能当镯子?让他们哭笑不得。前几天,还有几位从美国、加拿大回国的华侨特意前来参观,在他们的记忆中,典当文化也是上海文化的一部分。


30多家房客在地砖上留下历史痕迹


1936年,在开业14年后,元利当铺就因时局原因关闭。1947年,创始人陆抟霄之孙陆泳德将房子变成居民住宅,对外出租。1956年,陆泳德把这处房产上交给了国家。

在此后的近50多年时间, 30多户人家分别住在这栋3层建筑中。当时他们集中居住的二、三层,原本是当铺的仓库。当时如果从门后的天井往上看,能够看到各户居民家中伸出的密密麻麻的晾衣杆。

元利当铺修复前

2004年前后,元利当铺旧址动拆迁,这30多户人家才陆陆续续搬走,直到奥运会开幕式前一天晚上才完成拆迁。他们中的很多人对于当铺的历史一无所知。不过,他们的生活痕迹却依然保留了下来。

在当铺大厅中央,地面上的彩色水泥花砖十分显眼,在现在的眼光来看也绝不过时。

据了解,这些地砖就是当铺原本使用的地砖,和建筑同龄。不过记者发现,这些地砖中有的颜色较暗,有的残留了一些污渍。原来,这里原本是居民用作厨房使用,经历了烟熏火燎已经无法完全复原,也成为了这段历史留给当铺的印记。

地砖就是当铺的原始地砖,和建筑同龄

当铺旧址对外开放后,还有当时的居民特意回来参观,这才知道了这幢历史建筑背后的故事。静安区文史馆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之后会请更多亲历者来到博物馆内,分享他们对于历史建筑的回忆。


留存典当文化:当铺“四不当”


在元利当铺的大厅右侧,挂着当铺“四不当”的规矩。木牌上写着:低潮首饰不当、皮货无袱不当、神袍戏衣不当、旗罗伞扇不当。


这是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就是当铺不接受低档的首饰,以及没有原包装、无法证明真伪、是否偷抢得来的皮衣。此外,神袍戏衣、旗罗伞扇在当时很有可能是殡葬用品,也被认为不吉利。”讲解员解释道,这并不是当时典当行的通用规矩,只不过是因为元利当铺这类的大型当铺规模大、底气足,才立了这样的规矩。

在元利当铺旧址博物馆,还能看到不少这样的典当文化。当铺作为传统的民间金融机构,是中国乃至世界最古老的金融行业之一,自汉代就有雏形。上海开埠后,典当业也更见兴旺。咸丰3年(1853年),小刀会起义时,南市当铺为了避免战火,纷纷迁到金门路一带,还形成了名噪一时的“典当街”。


元利当铺则诞生于1932年,创始人名叫陆抟霄,最早是在苏州和周边县镇做生意,之后才把业务转移到上海。生意兴隆时,元利当铺每天业务有近百笔,每月营业额达二三十万元。在那个时代,工资只有个位数,这样的营业额可以说是天文数字。由于元利当铺面积较大,专于经营珠宝字画等大宗物件,在民国时期也被喻为“海上第一当”。

到了20世纪40年代,由于时局原因,典当行渐渐萧条,到了公私合营时期则全部关闭。直到改革开放后的1988年,才又回归了上海的历史舞台。有趣的是,现在上海的典当业又有了新的发展。在武定路元利当铺旧址附近,就开了多家典当有限公司,收购珠宝、证券、红木家具、奢侈品、房产等,成为了城市记忆的延续。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裘雯涵

微信编辑:胡雨松


◢ 猜你想看↓↓↓

“价值1.8亿元毕加索名画被撕”,艺术得靠被毁才能上热搜吗?

上海这群小学生火了,对着名画开始模仿秀,网友笑抽:“太有才了!”

被《野狼disco》单曲循环逼疯了!跨年晚会只剩请明星一种玩法吗?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下载上观新闻APP




嘿,星标我们了吗?

“嗯,这篇正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