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认真抗疫的外国人:“我在帮上海,也在帮自己同胞。”
17世纪一位诗人写道,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在上海,
这些外国朋友的举动。
让我们和他们相连。
德国的餐厅老板
拿出印好的中英文版本,
“外卖下单赢折扣”宣传单。
东南亚的技术专家
很理解中国的防疫措施,
他说“有什么麻烦的,只觉得放心。”
韩国的志愿者妈妈
帮助同胞申请“随申码”,
一个步骤一张截图地演示。
德国老板
与上海城管想到了一处
在康桥半岛社区秀沿路沿街商户中,有一家门面装修低调的店铺BAKER HAUS,当包干组工作人员再次巡查时,发现店内有人正在打扫卫生和消毒,似乎有准备开业的迹象。
城管队员们上前询问,出来了一个高大的外国人,用流利的中文说“你们好”。
原来,这是一家外籍商户,店主Dieter是德国人,在上海已有十几年了。在城管执法队员亮明身份、说明来意后,Dieter积极配合,
“我看到了你们的告示和工作提示,你们工作很认真,我也很认真”,说着展示了准备好的口罩、手套、消毒液、额温枪等防疫物质。
秀沿路沿街商铺多,为了避免人员在公共场所聚集,“街区包干”工作组给商户提了一些无接触式经营的贴心小建议,
提倡扫码结账,
鼓励商户进行外卖下单和食物带走、不堂吃模式。
工作组还提供了多语言版本的告知书和温馨提示。
店主Dieter拿出柜台下方印好的中英文版本“外卖下单赢折扣”宣传单说,“这些我也想到了,以折扣活动的形式倡导外带”。城管执法队员对其竖起了大拇指,同时介绍起了其他商户的工作方法,如在外卖单上附安心卡,提供食物加工、送餐人员的健康信息等等,让顾客更放心。
从吉隆坡返沪
这名东南亚技术专家对防疫“很理解”
2月9日,马来西亚人卢得沅坐在从吉隆坡国际机场飞往浦东国际机场的航班上时,心里多少有些担忧。他知道,入境后要居家隔离14天,因此他从马来西亚带了不少食物——但吃完后怎么办?他还担心同事们像他一样没法及时复工,公司的产能会不会受影响?
而在1个月后的今天,卢得沅与不少同事一样,已经解除隔离,回到公司上班。
卢得沅很理解中国的防疫措施,他说,这些措施“让人觉得非常安全”。
至于卢得沅与其他外籍人士一度担心的生活必需品采购问题,管委会提供了“一条龙服务”,从采购到送上门全流程覆盖,确保外籍人才能安心“宅”家14天。
卢得沅告诉记者,14天的居家隔离顺利结束后,他每日从泥城镇坐班车上班,晚上再坐车回家。两次上车前,都得测温;在班车上、公司里,也要全程戴着口罩。
有人问他,觉得这样麻烦吗?卢得沅笑着回答,“有什么麻烦的,只觉得放心。”
韩国妈妈
当上小区志愿者
3月7日晚6点多,家住长海路街道黄兴花园的韩国人金京正接到居委会求助电话。原来,一位返沪的韩国朋友要在隔壁大楼进行居家隔离,但他不懂中文,无法填写境外人员信息表。
“没问题,我帮他填。”放下手上的事,金京正马上和韩国朋友通电话,用韩文问情况,用中文填表格。
之后,她还和这位素未谋面的同胞加了微信,告诉他一定要申请“随申码”,“你一定要有哦,去上海每个地方都需要,绿颜色代表安全。”对方不会,金京正就一个步骤一张截图地演示给他看,直到教会为止。
“上海已经成为自己第二故乡。当社区志愿者,我在帮上海,也在帮自己同胞。”
已经是3个孩子妈妈的金京正能成为小区志愿者,背后也有段故事。本月初随着严防境外疫情输入,小区开始招募外语志愿者。“不是所有外国人都喜欢出头‘管闲事’的。”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孙欣找到了金京正,没想到她一口答应。
金京正说,疫情刚开始时,在韩国的家人问她情况,“我请他们放心,生活在上海很安全。”如今家乡一些城市出现疫情,中国也在帮助韩国,“我也希望能从中出点力。”她希望韩国与中国都能战胜疫情,尽快恢复正常生活。
上海悄然有了熟悉的味道!东方明珠开放,青团已经开卖,你感受到了吗?
摇号定了!民办可填1个摇号、1个调剂志愿,2020上海义务教育招生方案公布
嘿,星标我们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