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上海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介绍《关于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质机制 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若干意见》有关情况
市卫生健康委主任邬惊雷在今天的发布会上就记者提问回答:上海城市公共卫生安全,按照《若干意见》,从整个防控应急来看的话,有几个方面将进一步加强。首先,硬件建设上涵盖两个部分。在疾控硬件建设上,主要是对各级疾控中心加强建设,市级疾控中心,区级疾控中心,人员设备配置上,疾控体系上进一步加强。其次,在救治能力上,除了对定点医院的传染病,进一步加强各级综合医院的感染科建设,病房的设置,发热门诊的设置会进一步加强,仅有医院还不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共卫生机构,发热哨点也将进一步加强。第三,学科人才上来说,关键还是人才这支队伍如何支撑。鼓励上海医学院校加强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传染科方面的建设,后续研究生的培养。对于公共卫生相关学科,比如病原微生物的检验检测,呼吸急救等,以及上海市与湖北前方心理干预也要加强。公共卫生相关的大数据、人工智能应用,在人力资源的配置,人员编制配备,人员的职业发展途径,职业结构薪酬体系等……未来在这些领域需要推进,使这支队伍能得到巩固。最后,科学防控领域,势必对科技储备和科研功能力提高要求。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企业研发中心会加强,更好地为国家和城市公共安全服务。科技攻关优先向公共卫生人才服务,特别是促进科技卫生成果快速转化。上海市副市长宗明在今天的发布会记者提问环节中提出,应对重大疫情公共突发事件,城市必须有非常完善的体系。这个体系应该灵敏、高效。为此,《若干意见》专门将建立统一高效的指挥体系列为首条任务,放在突出问题。《若干意见》实施,首先是集中统一。疫情防控重大卫生突发事件,涉及面非常广,包括组织、个人、政府社会,重大社会防控面前,集中统一是关键。《若干意见》提出:统一领导,权责匹配,权威高效,整个公共卫生体系制度建设提出非常明确的要求。第二是智慧高效。疫情防控纳入上海城市统管体系,关键通过平台把多数据全方位广覆盖的市级应急指挥系统。在联防联控机制下,利用大数据平台,将医疗卫生资源进行统一调配,关键时刻执行,多级组织相关联动。这样的能级建设,对正在抗击的新冠肺炎疫情至关重要,未来也是不可或缺的。第三是完善制度和预案。这次应急防控当中,各项应急响应的防控和预案。不断完善各级预案,按照不同等级进行相应。若干意见由此也提出,要能够建设一支专业化程度高、涉及层次广的专家库建设,希望在未来应急指挥中有更多智囊参与。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吴凡在新闻发布会上就记者提问回答:健全公共卫生体制,需要纵横两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是防控网底。有了这张“网底”之后,公共卫生疾病控制网络才能说比较健全。
公共卫生体系有五大能力:公共卫生安全保障、疾病预防控制服务能力、一锤定音的实验室检验能力、公共卫生科学研究能力、充分利用信息的能力和行政决策能力。五大能力对高质量疾病预防控制非常重要。在疾控硬件建设上,上海要对标国际,人才是软件培养。此次疫情防控上海有个有效应对,包括媒体沟通,运行管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作为超大型城市,上海应充分利用城市特点,培养既具有临床医学又有公共卫生视野的复合型人才,医工融合等多学科交叉人才,以及覆盖全领域,具备多岗位、胜任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的人才。吴凡还说,要让科技赋能防控,需要平时就有布局和储备,很多疫情来的时候突如其来,平时就要有准备,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的项目布局,以及先进技术能力和人才的平时储备。市疾控中心主任付晨在今天的发布会上介绍,自非典后,上海公共卫生能力不断提升。国家有传染病疫情直报系统,法定39种传染病,上海做了一些自己完善。自2012年开始,上海除进行病例监测,还做症状监测,包括呼吸道、消化道、发热等症状患者会进入症候群监测系统。近年来这一监测系统已收集信息17万条,症候群监测体系还先后发现了黄热病,Q热病等。此外,上海建立了“公共卫生苗子事件系统”。国家有公共卫生安全事件标准,进一步关口前移。所谓公共卫生苗子事件,即没有达到国家公共卫生时间标准,把标准降低,苗子事件开始报告,会有早期处置,将公共卫生可能的威胁扑灭在火苗状态,而不再是火灾。数据显示,每年市区两级处置苗子事件接近2000起,包括学校水痘、手足口,作为苗子事件早期处置,处置越早传播控制越好,真正达到公共卫生事件标准的仅有30起左右。付晨说,所有疫情处置,早发现都是很关键,处置快速响应环节、监测预警体系对疫情防控至关重案。下阶段,上海将在现有监测群中,利用大数据进一步监测症候群,形成多点触发灵敏模式,加强时间空间聚集性分析,开展高危地区高危场所高危人群的早期精准防控。此外上海还将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加强数据分析的利用。探索主动发现和风险预警,加强基于人工智能开发的传染病监测模型,与临床很好结合,辅助临床诊疗工作,开发传染病综合指数,实现精准防控。市卫生健康委主任邬惊雷在今天的发布会提出,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服务群众,是上海防控疫情的基本特征,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健康治理手段。
防疫期间,上海市民健康意识高涨,用科学素质与健康素养构筑起防控疫情的“铜墙铁壁”,“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不扎堆”成为市民防疫“四大法宝”,公筷公勺也成为上海“健康新食尚、餐饮风向标”。下一步,将建立完善群防群控机制,把上海市民在疫情防控期间形成的良好卫生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延续、固化,成为公共卫生安全的常态长效之举。要加强爱国卫生和健康促进机构、队伍建设,创新群众动员方式方法,推动专业防控和群众参与有机结合。发挥基层党组织、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等的作用,依靠群众合力守护公共卫生安全。将建立群众举报奖励机制,调动全社会群防群控的积极性。要把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体系,推动全民健康科普行动。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健康科普体系。建立全社会参与健康促进与教育的工作机制,把公共卫生安全纳入中小学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医疗卫生机构、新闻媒体、学协会和医务人员、科学家、教师等在健康科普中的重要作用。年内,将围绕实施《健康上海行动》、提升市民健康素养,落实一系列举措:继续向全市800多万常住居民家庭免费发放健康知识读本和健康工具;举办“百万市民健康素养大赛”;发动市民开展病媒生物防制,落实防蚊、防鼠、防蝇措施,这些和一些疾病有关,包括登革热等疾病;在全国率先实现国家卫生区镇全覆盖,对整个城市公共卫生来说,有更好的推进作用。与此同时,在充分听取市民意见的基础上,与市文明办等共同推进落实市民卫生健康公约倡议、公筷公勺倡议。通过这些活动,使得市民文明素养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使城市环境,心理健康等各方面都有所提升。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 猜你想看↓↓↓
目标:全球公共卫生体系最健全城市之一!上海召开千人视频大会,发布重磅意见
0时的武汉,回家的人:“感觉自己一刻也不能等了”
新上观,新遇见!上观新闻7.0版全新上线
76个日日夜夜,1824小时,我们熟悉的武汉,就要回来了!
张文宏担心的事会发生吗?专家:非洲疫情扑朔迷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