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海一周】“冷下去”的经济,如何“热起来”

朱珉迕 上观新闻 2021-01-05

每次重大危机,都可能是一次重新洗牌。



1

产业项目签约在上海并不稀奇。但在2020年第一季度的最后一天,特地为152个重大产业项目集中办一场签约仪式,上海还是希望释放一点不一般的信号。

3月31日上午,这些总投资约4418亿元的项目集中签约,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市委副书记、代市长龚正出席见证。

现场传出的视频中,李强同企业家们站在一起,谈笑风生,感谢他们在这个时候选择上海。“你们有眼光”,他说,“也一定会有回报”。


集中签约落地的项目,涉及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智能制造、新能源和高端智能装备、新材料、金融服务、商业零售、商务服务等重点领域,包括多家央企、民企巨头的新兴产业项目;而外资项目总投资额,超过了160亿美元。在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剧的当下,这个数字之于上海经济发展,无疑意味着一股新的强大动力。

在集中签约同时,上海正式发布26个特色产业园区和60平方公里产业新空间,在产业形态上体现“制造+服务+研发”深度融合。此举背后,是李强一再希望向市场释放的信号:上海不仅需要发展高端服务业,而且欢迎先进制造业;“对于优质的重大项目,上海不缺空间,也不缺土地”。

在很多人的期待里,4418亿之于上海,应该只是一个开始。而在一年的四分之一已经过去的时候,投资的加码提速背后,还有深层的意义。

2

投资、消费、出口,被视为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疫情之下,出口受影响严重,消费的复苏也有一个过程,扩大投资相对最容易起效,也最具放大效应。

年初,上海已经将扩大有效投资视作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牛鼻子”。这一方面需要广泛吸引市场资金,投向重大产业项目;一方面亦需发挥政府投资的牵引作用,并在重点区块、“新基建”、城市重大基础设施等方面加快投入。

“要舍得投入一定的资金,这有利于发挥撬动作用、形成放大效应,推动冷下去的经济热起来。”集中签约的第二天,上海市委召开季度工作会议。李强在会上表示,随着二季度的到来,上海正在进入一个“至关重要的时间窗口”。

第一季度就经济而言无异于也经历了一次寒冬,而在天气逐渐转暖、疫情防控形势向好的情况下,上海亟待着发展层面的“冬去春来”。“时间逼人、任务催人。后面三个季度,要把疫情耽误的时间补回来,把疫情造成的损失抢回来。”

很多细节中都能读到“抢时间”的信号。比如,这次季度工作会议的召开就是放在二季度的第一天。而上海也希望进入4月后,整座城市能有一个新的节奏,“4月份经济运行要争取全面回归正常状态,5月份要努力形成逆转向上的态势,二季度打出一个有力的‘回力仗’,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奠定坚实基础”。


上海一年前就提过要在经济下行压力中“逆势上扬”。近来的多次企业走访中,李强也一再表示要“助推各类企业在沪逆势飞扬、做大做强”。这当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下的难度较疫情前,更有了成倍增加。

李强直言,当前上海的经济发展,至少要冲破三重叠加的困难:一是去年以来经济下行压力的延续,二是前阶段本土疫情造成的生产生活停摆,三是目前境外疫情蔓延引发的外部经济冲击。前两个因素的影响,已经在1-2月份的数据中表现出来。而对上海这个经济外向型程度较高的城市来说,对第三重困难更需要未雨绸缪、早作预案。

不过,疫情冲击虽是既成事实,若找到路径、找回发展节奏,损失有望被降至最小,甚至在危机中“逆势”找到机遇。

3

上周,“化危为机”是一个高频词。继此前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之后,李强在市委季度工作会议上再度表示,疫情会带来一系列大调整、大变革,“既要看到不利影响,也要看到其中蕴含的机遇”。

在他看来,疫情至少在利用外资、延揽人才、培育新产业和补齐短板等四个方面,为上海提供了潜在契机。“每次重大危机都可能是一次重新洗牌,都会有脱颖而出者。”

而要化危为机,至少有两篇“大文章”可做。


一篇,是以“确定性”对冲“不确定性”,所谓练足“内功”。

疫情前,面对外部经济环境存在的变数,“寻找确定性”就已经成为李强反复强调的一个方法论。过往经验已经证明,在剧烈变动的环境下,有一些东西总是确定的。

追求经济结构优化、质量效益提升的大方向不会变,对风险早研判、早预警、早施策、有备无患的意识也不会错;用充足有效的政策供给来帮助经济“活血”,用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来稳定预期、释放活力,用有效投资的持续扩大来注入动力……这些稳经济、促发展的方法论,也是确定的。

李强同时表示,上海要最大限度掌握“确定性”,手里还有多张“王牌”——不久后即将迎来30周年纪念的浦东开发开放是王牌,“三项新的重大任务”是王牌,下半年的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也是王牌。

被归纳为“1+3+1”的战略任务,是上海特有的优势所在,有些置于特定的时代背景下,还有特殊的意义。

李强说,30年前起始于国内外异常严峻形势下的浦东开发开放,就需要在今天的严峻复杂态势中“打出时代新内涵”;而在各国经济饱受冲击、跨国公司纷纷寻找机会的今年,第三届进博会应该“在全球经济寒冬中点燃‘一把火’,增添暖色调”。

4

另一篇,则是以“增量”弥补“减量”,力求“东方不亮西方亮”。

通过后续消费增量弥补当期消费减量、出口转内销增量弥补出口减量、新兴产业增量弥补传统产业减量,均被视作当前的应对之策。同时,上海还需要一种“新增量”——把握由疫情防控催生的新产业、新技术、新模式,加快培育壮大新生力量,占据发展先机。


“新增量”,亦是李强尤为关注的方面。这段时间,沪上媒体密集报道无人工厂、无接触配送、在线文旅、生鲜零售电商等行业的新生代企业。它们被统称为“在线新经济”。上周,上海专门出台了一份《促进在线新经济发展行动方案》,宣布将聚焦12个重点发展领域开展布局。

而在上周初,李强在叮咚买菜、美团点评、欧莱雅等沪上中外企业调研时就表示,在线经济、到家经济、非接触经济等“展现出广阔发展前景,是重大发展机遇”,相关企业完全可以针对不同群体特点,在线下消费暂时疲软时“保持线上新型消费热度不减,最大限度恢复和释放被压抑的消费需求”。


此前,李强已经走访了一批互联网企业和生活服务类企业,鼓励其“善于从大变革中捕捉机遇,在倒逼自身转型中创造机遇”。市委季度工作会议后一天,他在虹口调研时,专门了解5G产业整体发展情况,并察看5G等新型基础设施在各类场景中的试点运用。

“要牢牢把握新经济新产业带来的重大机遇,推动一批新兴产业和创新企业集聚发展、形成生态、逆势飞扬。”他鼓励虹口区——其实也是鼓励上海各区、各相关部门——更加积极主动布局5G、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推进生产、生活、管理、服务等领域智能化深度应用。

5

而对城市管理者来说,能否通过有效的布局和政策供给,给这些“新增量”以充分空间,亦考验一种综合能力。

李强表示,推动经济从“暂停”到“快进”,服务性政策要精准有效,刺激性政策要适度加力,突破性政策要集中攻关,引导性政策要宽容友好。

对“新增量”而言,后两条又尤为重要——新生事物往往需要政策突破,亦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常规。此时,需要改革的攻关与集成,也需要留一些创新探索的空间。

在某种意义上,如果一开始就控制得很死,没有审慎包容监管,就不可能有现在的“BAT”。对于发力“在线新经济”的当下上海,也应是如此。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朱珉迕
微信编辑:皮小姐


◢ 猜你想看↓↓↓

【上海一周】全球疫情下,上海的“防线”和“锋线”

【上海一周】抗疫“战场”转移之后

【上海一周】特殊时期,“走企业”的深意

【上海一周】“重大变量”出现之后,上海如何再起跑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下载上观新闻APP




嘿,星标我们了吗?


“嗯,这篇正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