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9人挤26平方米,墙皮落进炒菜锅…6600户上海市区老房无法旧改,哪能办?杨浦这样做→

黄尖尖 上观新闻 2020-08-19

独立卫生间

独立厨房

阳台

……


普通人家的基本配置

对于曾经的朱红光来说

却是可望而不可求


两年前,朱红光和武川路222弄的153户居民一起搬离小区。两年间,他们的房子经过拆除重建,从厨卫合用、配套设施落后的砖混老房变成了独门独户、阳光充沛的小高层。


6月28日,居民重返家园正式入住,迎来梦寐以求的新生活。


改造前后。本文图片均 黄尖尖 摄


脱落的石灰成老居民“下饭菜”


“请进,请进,这是我的新家。”


朱红光转动钥匙,带记者走进他位于武川路222弄4号201-202的新房。


朱红光今年58岁,在武川路222弄生活了50年。“父亲原来在黄浦纸箱厂工作,在我8岁那年分到了这里5号101和102的房子,我们兄弟姐妹三个就在这里长大。25.7平方米面积,最多时家里住着九口人。


两年前居民搬离时,记者曾走进他们的家。此前这批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砖木结构房屋,通常都有着差不多的特点:

房屋里面是木板包心,外面裹着石灰。
人走在木地板和楼梯上吱呀作响,楼上人走路说话,楼下人清晰可闻。
“这种结构的房子时间一长,木头开始进水,又由于这里房子地势低洼容易积水,夏天时白蚂蚁满天飞。”


换言之,时间过了将近70年,现在来看这批砖木房,除了“破”,就是“小”。

朱红光家从同一个门洞进去共住着6户人,狭窄的过道两旁,每个房门就是一户人家,过道里里堆满了杂七杂八的生活物品,居民家中放不下的脸盆、自行车、旧书报、纸皮箱等都往门外堆放。

两年间朱红光屋外走廊对比

老房居民生活最苦的是厨卫合用

洗澡房是用楼梯间改造的,“每天晚上,6户人家等着洗澡,排队都要排到凌晨12点。
还有厨房。”没有厨房,家家在门口私搭灶台,每到傍晚时分,袅袅炊烟弥漫在狭窄的过道里。“炒菜的时候,墙上脱落的石灰就掉进菜里,这是老房子居民特有的‘下饭菜’。”朱红光自嘲说。

武川路222弄共有14幢房屋,其中7幢为成套售后公房,而另外7幢是不成套房。50多年来,房子产权人从上海建材学院到同济大学到上海财经大学,虽几经易手,但不成套和厨卫合用的状况一直没有改善。

“大家做梦都盼着旧改,近年来有居民代表跑到财大、区信访办去请求改善环境,因为实在住不下去了……”

两年前。

两年后。


“抢”在地铁施工前签约


老朱家的房子为什么等不来旧改?

因为这里的房屋不是旧式里弄,不在旧改范围内。

“222弄的不成套房虽然是厨卫合用,但因为仍具备厨卫设施,房屋类型被定为职工住宅,没有被纳入旧改范围。” 杨浦区房管局城市更新和房屋安全科负责人陈颖告诉记者。

目前在杨浦,像这样厨卫合用的不成套房子还有21万平方米,零星分布在控江、江浦、殷行、五角场等街道,约6600户居民处在生活条件恶劣但又不符合旧改条件的“尴尬处境”。

居民改造家园的梦想,得益于杨浦首创的旧房拆除重建政策。

在上海推行的“留改拆”城市更新理念中,拆除重建属于“改”的一种方式。2007年全市首个拆除重建项目落地杨浦佳木斯路163弄以来,近年来又相继在控江路650弄、广远新村等老社区得到实践。而此次武川路222弄拆除重建,是杨浦历年来改造规模最大、涉及居民户数最多、签约速度最快的项目。

改造前后俯瞰图,拆除7幢,重建5幢(红色房顶为新建房)。

“武川路222弄房子下面正在建设的地铁18号线,房子下面有地铁穿过,一旦地铁盾构开始施工,对房屋结构安全会造成很大影响,房屋改造再也不能实施了。” 窗口期稍纵即逝,杨浦区房管部门与上海财经大学紧密合作,简化审批流程、缩短审批时间,按《上海市应急抢险救灾工作管理办法》对项目进行实施。居民代表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解释工程的紧迫性。2018年1月3日居民征询启动,到1月21日便完成全部153户居民的选房签约工作,刷新同类项目最快纪录。

2018年2月28日,那是一个温暖初春,十几辆黄色的搬家车搭载着153户居民的生活细软搬离222弄,朱红光心情复杂,不知道等待他的将会是怎样的新生活。一个月后,施工队进入小区,首先对地铁盾构计划路线正上方的房屋进行拆除,赶在地铁盾构施工前完成上部房屋的结构封顶工作。

老小区里拆除重建犹如在螺蛳壳里做道场,施工和设计的难度很大。改造房和不改造的居民生活区穿插在一起,最近的地方仅有10米距离,为了减少对周边居民的影响,建设团队特意在财大旁开了一个门,让施工车绕开居民生活区进入施工区域。施工场地小,也给设计带来了难度。其中有一座紧挨着财大校园的7层新房,按照层高和间距的比例要求,房屋边缘正好在财大围墙红线内。为了保证房屋间距,让底层居民有充足的日照,建设单位与财大协商,学校“让”出了一堵围墙的距离,最终完成了建设。

今年4月,新房竣工,七幢粉紫和粉黄相间的崭新房屋平地而起。158套成套独用一室户住宅中,还包含5套房屋作为未来的居委会和睦邻中心。7幢变5幢,两层变七层,房屋间距加大,室内光线充足,站在七楼的新房阳台上,小区绿化和隔壁财经大学的校园景色尽收眼底。房管部门还将对剩余7幢成套房屋推行美丽家园改造,提升整个小区居住环境。

离开与回来。


离开是为了重新回来


在搬离222弄的两年过渡期间,朱红光一家三口在江湾镇租了一间小公寓,房租每个月4200元,而政府补偿的过渡费为4500元,交房租后还有剩余。

去年,222弄物业公司聘请朱红光当物业管理员,从那时起,他每天都来小区上班,看着新房子一点一点的变化,心里充满了期待。

重建的房子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独立的厨房、卫生间和阳台,平均每间增加面积10-15平方米。
对于增加的面积,按照8平方米以下的,每平方米1295元,8平方米以上,每平方米2364元出售给居民。
朱红光两套房子共增加了40平方米。“我调查过这个区域的房价是每平方米6万。”

以前从居民家窗口看出去的“风景”。

现在从居民家阳台望出去的风景。

居住环境大大改善,七层的新楼里还加装了电梯。原来的房子是公房,不能进行交易,如今成套以后,居民办理入户后,可按照成套改造后公有住房出售政策办理手续,取得产权证,房子就可以自行出售了。

新房子虽然现在还是毛坯房,但朱红光早已经找好家装公司设计好,只要装修两三个月,就可以入住。“我准备把两个房子打通,从一室户变两室一厅,你看我都设计好了。”

新家设计图。

他高兴地在新房里转来转去,对照着新家的设计图给记者介绍。

“这个是大房间,留给我儿子,我和老婆住这个小房间。”

“这边阳台,我准备摆个电脑,再放一个书橱,以后在阳台上看书和玩电脑。岁数大了,就喜欢晒晒太阳……”

老朱看着窗外,规划着未来的新生活。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黄尖尖
微信编辑:胡雨松

◢ 猜你想看↓↓

不睡觉啦!?上海这家居委会每晚12点“打烊”,竟是为了让居民来洗澡…为啥?

上海一户人家只有4平米,如何腾出“1平米”装马桶?灶披间变卫生间,公厕变独卫,还要摇号选→

一家四口住在上海6.5平米老房,还要腾出“1平方”装马桶,可能吗?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下载上观新闻APP


嘿,星标我们了吗?


“嗯,这篇正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