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最新!三个调查组已成立 !“小学生研究癌症获奖”谜团:仅1年时间,从“不了解基因”到完成项目

上观新闻 2021-01-05

近日,2019年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一项获奖作品引发人们关注。


有网友质疑,这项研究工作的水平已经达到硕士研究生甚至博士研究生水准,但该项目竞赛组别是小学组,公示中唯一的研究者是一名小学六年级学生。



△图片来源: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官网



小学生研究癌症获奖引发争议


据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官网介绍,该赛事是由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等机构共同主办的一项全国性的青少年科技竞赛活动。


引发争议的获奖项目为《C10orf6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该项目不仅获第34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还获得了第34届云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竞赛项目一等奖。


公示中唯一的研究者是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某小学六年级学生陈某某,相关展示页面中配有陈某某进行实验的照片。


△图片来源: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官网




最新:三个调查组已成立


14日,涉事研究的推荐方、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省科协青科中心副主任许薇在回应云南网记者时称,省科协已经注意到相关情况,对此十分重视。“目前,省科协已经成立调查组,对该事件进行调查。


但在网友对“神童”的种种质疑声中,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很快通过官网发布声明称,经初步核查,该获奖项目学生系该所研究员之子,并表示研究所已成立调查组,对此事进行深入调查。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组委会也在接受封面新闻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记者所反映的问题,他们已经知晓,并且已成立了相关调查小组,正在调查此事。


至此,与该事件相关的调查组已先后成立了三个。



疑点:媒体和网友还在“深扒”

小学生一定做不出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吗?恐怕不能粗暴下这样的结论。不过,从媒体和网民的调查来看,这件事确实有不少疑点。


大赛官网贴出的实验记录,就是线索之一。之前,网友就是从该实验记录本提到“商量开展参与研究工作的陈老师和杨老师”,抽丝剥茧怀疑此二人可能为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研究员陈勇彬和杨翠萍。


巧合的是,这恰好与网友曝出的小学生父母名字相符。该研究所官网显示,陈勇彬系该所肿瘤信号转导研究组负责人,杨翠萍系该所肿瘤信号转导学科组副研究员。


杨翠萍是“C10orf67在低氧适应及非小细胞肺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项目负责人。图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官网


根据实验记录,可以大致得出这样一条时间线:

2018年1月9日,该同学开始上网搜“什么是基因”,


1月10日表示“还是不太理解基因”,


1月13日,已经明白PCR引物的设计等,开始研究C10orf67技术,并基于此“构建了C10orf67基因敲除小鼠,通过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动物模型、临床样本分析等方面对C10orf6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进行解析”。


陈某某的实验记录


如果这份记录属实,那么,在2018年1月还不知道什么是基因的陈同学,一年多以后就能凭借与基因有关的、有一定研究难度的项目,获得青少年科技创新竞赛奖项,难免令人疑惑:他的知识积累足以完成这个项目吗?


事实上,就有从事生物工程专业的博士生对“敲除基因”这一操作表示怀疑:“这个操作,需要大量的实验基础以及相关练习,如果真的可以几天就做到,那全国那么多硕士,博士那么多年都白读了?同时,他如果不阅读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怎么可能知道需要敲除哪一段基因?先不说他的专业知识,他六年级的英文过关吗?”


事实上,这也不是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第一次引发质疑。


多名参与过此项赛事的人士爆料称,参赛的部分科研项目存在造假,很多科研课题和实验难度已到达硕士、博士水平,不是忙于学业的小学生和中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的。


 部分初中组作品,图源: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官网




玄机:触动了敏感的神经

这当中有什么玄机?答案恐怕是“无利不起早”。


虽然早在1月13日教育部就已印发意见,明确从今年开始高校自主招生正式取消,青创赛已经不能为高考加分。在很多省市,青创赛成绩仍是一些重要考试录取的“加分项”。为给孩子创造更好的升学机会,有条件的一些家长因此“合理利用规则”,也就不难理解了。媒体对此类升学“隐形加分”乱象也有过报道。


作为我国国内面向在校中小学生开展的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青创大赛已走过了34个年头。然而,当比赛屡被质疑、作品频涉造假,当从拼智力拼创新拼实践,变成拼家长拼资源拼人脉时,就已经变了味,甚至沦落为破坏教育公平、亵渎科技创新的温床。


不论是期刊主编发表10岁儿子散文,还是博导之女修改成绩保研,亦或是此次“天才小学生”及同一比赛其他作品被网民“深扒”,应该注意到,有些家长借工作之便为子女造假谋私利的现象,正在越来越触动社会敏感的神经。


一位科研工作者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说的一席话,切中了要害:“家长可以参与指导科研,带一下孩子,这个是正常的。但将完整的成果拿去竞赛,这种做法肯定是弊大于利,是不诚信的,给孩子从小灌输了一种不正确的研究思路,把孩子给带偏了。” 他认为,如果孩子想去进入研究领域,一定要先教会他踏踏实实做自己,做学问之前先做人,不能在孩子心理发育不成熟的时候将其过度拔高。


种种疑点,还有待调查结果能给出公允的解答。说到底,人们不是不相信“小学生”的个人水平,而是更在意一个人不论年龄多大、不论参加什么样的比赛,他(她)体现出的个人水平,一定是真实的水平,一定是靠自己实力和努力取得的,而不是利用了上不了台面的“资源”。正如媒体人子兮所言,毕竟公共资源不是唐僧肉,容不得“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学吃学”的思维。


你怎么看?

  



本文来源:上观新闻、人民网、新京报、云南网、红星新闻、澎湃新闻、新民网、中国新闻网 
相关作者:上官河
微信编辑:车车

◢ 猜你想看↓↓

独家揭秘!上海高考数学最后一道大题,阅卷老师怎么改?上观直击→

6万余只“名牌”包藏在民房里?!上海警方破获一起大案
3789万人次受灾!江西防汛形势严峻,九江江洲全镇撤离?上观记者直击→
一天20多辆土方车“发疯似地”往社区里弄闯!已经投诉18次了,谁来管一管?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下载上观新闻APP

嘿,星标我们了吗?


“嗯,这篇正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