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海复映首日,有人下班直奔电影院,“看见龙标热泪盈眶”!《唐探3》等热门何时回归?

上观新闻 上观新闻 2021-01-05
半年,179天
熟悉的“龙标”再度出现在大银幕上
让无数上海影迷激动的一件事:
家门口的电影院回来了


7月20日
影院复工的第一天
一整天都有影迷用自己的仪式感去影院赴约
▽▽
上午,叶女士早早醒来,特意换上森绿色长裙喷了点香水,像是要去赴一场约会,“今天是首场,一定要去赴约。”

对于叶女士来说,这次走进影院更像是完成一个人的仪式感,“我其实很享受一个人安静观影,疫情之前大家看电影可能就是结伴成群热热闹闹的,今天看电影的过程就有种久别重逢的羞怯。”
下午2点50分,上海影城6楼3厅门口隐约可听到歌曲《光阴的故事》,正在放映的《中国合伙人》已经接近尾声。尽管是复映影片,仍然不乏观众。“心里很舒服,终于有电影看了。”费阿姨笑着从影厅走出,这已经是她在7月20日看的第二场电影。
傍晚六点半左右,家住国泰电影院附近的唐先生和钟小姐早早到达影院,等待观看7点场的电影。“疫情期间闭门了快200天,今天终于开业了。”
与他同行的钟小姐则表示,疫情期间一直期望可以到电影院看电影,所以在得知当天影院重新开门营业时,便立马购买了当晚的电影票,以便下班后能前来观看。


根据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的统计显示,截至到7月20日17点,全国电影院复工首日综合票房达241万,分账票房203.59万。


根据灯塔数据显示,上海、成都、长沙等120个城市共有376家影院排映了7月20日的观影场次。其中,上海、杭州、长沙排映场次数位列前三分别为538场、311场和226场。



上海兰馨影城的一位负责人就说:“今天(20日)卖出了100多张票,收入3000多元。虽然这笔钱不多,但总算有收入了。放映机启动了,我们就看到希望了。”

无论是票房总数还是排映场次
都不能和疫情之前相比
但对于影院和影迷来说
影院的重新开放意味着一种希望


为了这一天,影院准备了很久


7月20日中午,位于浦东张杨路上的兰馨电影院迎来疫情后的首次开业,在30%上座率的限制下,许多观众冒着细雨前来观影。

“平时星期一中午12点是观众最少的时候,而今天却是满场。”戴口罩、亮绿码、手消毒……一系列操作被爱电影的观众们看作一种特殊的“仪式”。有年轻观众说:“当片头的‘龙标’出来时就足以让人热泪盈眶。”

重开首日来看电影的观众。

“179天了。”卢绪玲长出了口气。作为兰馨影业的董事总经理,电影院关闭的这些日子,她都默默在心里计算着。这半年,对卢绪玲和所有的兰馨电影人来说,就像过了半个世纪。

影院重开后首部影片《第一次的离别》的电影拷贝。

“忙着影院开业,早上都没顾得上抢电影节的票。”上海影城的一位工作人员跟记者介绍,一路上不时有人跟他打招呼,“恭喜开张。”20日,上海影城工作人员上午7点半提前到岗,做好服务准备。

一场放映结束,观众全部离场后,影院工作人员进入影厅,进行仔细的消杀工作。影厅空间空气清新、座椅洁净。

上海影城总经理顾艳介绍,疫情期间,影院一直在进行各项准备工作,包括防疫、卫生和设备调试等。喷完消毒剂后,还会将水分一一擦拭干净,避免潮湿天气发霉。“上周接到复业通知,我们再次把所有影厅重新规整、消毒,希望观众能更放心。”顾艳说。

第一天复业,许多观众并不是来买票的,只是过来感受影城的氛围,也有人特地来观摩大厅里摆放的电影节主会场排片表。一位老观众是上海影城“熟客”,一大早,顾艳在影城大厅被这位老观众认出来,忙拉着一起合影。“他很享受这种仪式感。”顾艳介绍,尽管影城全部线上售票,考虑到老年观众的需求,也会为他们提供线上购票指导,进入影厅后,会有工作人员引导大家按票入座。“我们准备好了,欢迎大家来安心地看电影。”

疫情前,天山电影院虹桥艺术中心店全天放映场次在42-44场之间,每个放映厅一天可开放6-7个场次。而今,虽然每部影片的放映时间保持在2小时内,但由于每位观众都需要进行登记,因此院方仍增加了放映间隔,从疫情前的15-20分钟提升至40分钟,保证每个放映厅在迎接新一批观众前,严格完成消杀工作。

“我们屯了一屋子的手套、口罩、消毒水,放映厅的地面、扶手座椅和空气分别采用84消毒液、滴露、进口无味消毒液等三种原料消毒,既保证空气中消毒水含量不影响观众健康,又让大家能隐约闻到消毒水气味,感到安心。”上海东虹桥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孙臻桦说。

“不能饮食”成为观影新常态

开门就是亏损,为何执着营业?


根据《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电影放映场所恢复开放疫情防控指南》的要求,影院即使复工,每场上座率也不能超过30%。

淘票票选座上,一些座位已经被锁定



隔着座位而坐,必然改变了此前的观影模式,影迷能习惯吗?

庄女士带着儿子来天山电影院看《第一次的离别》,母子俩中间隔了两张座位,这对还在小学的儿子来说还是第一次,“其实也很好适应的,我提前和儿子说好情况,然后我们就安静地看电影。虽然看的过程中不能交流了,但儿子看得很入神。”

“无论是影院还是剧场,30%的上座率都不够回收成本。”孙臻桦坦言,人员、水电等成本以及票房分账等都是“硬支出”。

既然“30%”的上座率意味着“营业即亏损”,为何影院仍满怀憧憬,期盼复工时刻的到来?

“因为观众再不来,大家担心市场信心恢复不了,大家的消费习惯被彻底改变。”孙臻桦表示,线上放映是无法阻挡的趋势,因此线下影院唯有不断提升服务,做出与线上放映差异化的特色定位。此次影院复工首日,虹桥艺术中心就为每一位观众提供了“防疫小礼包”,内含口罩、纸巾、擦的消毒片等物资,欢迎观众重回影院,也释放美好生活重启的信号。

同样期待电影院复工的还有电影出品方和制片人。

一天忙碌过后,《璀璨薪火》(3D)出品方、上海汐梦传媒创始人华凌磊在办公室楼下的影城买了张《璀璨薪火》电影票,静静排队进入影厅,在影院复工首日进电影院看自己的电影。

电影院迎来复业,纪录片《璀璨薪火》是第一时间定档的新片之一。复工即首映,在华凌磊看来是不需要犹豫的选择。拍摄《璀璨薪火》(3D)时,总导演曲全立带着摄制组,用3年时间行走了近15万公里,走访中国20余个省区市,拍摄全国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50多位。从生活中最平凡的柴米油盐到厅堂上的佳肴菜系,从民间的捏面剪纸到大雅之堂的琴棋书画,百余位非遗匠人的坚守刻录于银幕之上。

相比商业电影,《璀璨薪火》(3D)的拍摄周期长很多;加上“4K、3D”的呈现,这部影片的投资体量不小。“纪录片在影院重启首日公映,传递出的是电影人对市场回暖的信心。”他认为,在长达近180天的阔别后,影迷会形成“补偿性消费”,“尽管不是‘报复性消费’,但想看的人一定会看。片方可以用长线放映的形式,让口碑慢慢发酵,吸引更多人进影院。”他更呼吁,要有一些商业大片加入疫后档期,“扛起来,把市场带热。”

同样选择在影院复工日首映的影片还有《第一次的离别》

《第一次的离别》“上海首映礼”

尽管斩获多项荣誉,《第一次的离别》却迟迟没有上映,该片联合发行方、大象影业创始人吴飞跃坦言,中小体量的文艺片在传统热门档期中很难脱颖而出。影片获奖后,片方一直在寻求合适的上映档期。今年6月,吴飞跃突然想到,为何不选择一个“最极致”的档期——影院复工首日,上映《第一次的离别》,呼应观众与电影院久别重逢的历史性时刻。

《第一次的离别》剧照

《唐探3》《姜子牙》啥时候能回来?


据统计,影院复业首日有20余部影片供观众选择,包括重映片和新片。不少观众好奇,《唐探3》等“春节档”何时可以上映?

电影院复业时间确定后,不少机构在网络发起观众最想看的电影投票,排在前几位的多是《唐人街探案3》《姜子牙》等“春节档”影片。

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石川认为,电影行业复工复产有一个过程,在防疫常态化的情况下,观众“报复性”观影局面不太可能出现,隔座售票、全程佩戴口罩等限制也会对一些观影人群尤其是情侣、家庭观影群体有所影响。

“现在的影院就像大病初愈的病人,先喝一点稀粥,慢慢恢复体力。”石川判断,现在电影市场还处于预热性恢复阶段。目前的定档新片对帮助影院复业、满足观影需求的意义高于实际营收。“电影市场恢复正常需要时间,首要决定因素是防疫信息,如果下半年真正平缓了,贺岁档、明年春节档会有大片出来。

目前的“大片空档期”,某种程度上对小体量片子而言是一种机遇。记者从片方获悉,《第一次的离别》首日排片率达30.2%,这样的排片量对小成本文艺片而言非常难得。石川认为,《第一次的离别》曾在三大影展获奖,有一定知名度和良好品质,此时进入市场是不错的选择。不过,这并不代表文艺片、小众影片进院线的时机到了。考虑到宣发、排片成本,对于一些资金实力不强的小公司来说,网络发行不失为一条途径。他认为,网络电影和影院电影会形成不同销售渠道,要结合不同风格来判断,比如《流浪地球》等对视效要求比较高的影片会更多选择线下放映,而注重内心刻画的文艺片等也可以选择线上放映。

“网络发行会和线下发行并存,对消费者来说,多了选择也是好事。就像餐厅和外卖,两者不会形成你死我活的关系,而是互为补充。”


电影院复工啦
你打算去看吗?
留言告诉小观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舒抒、黄尖尖、张熠、钟菡、蔡昀含
微信编辑:胡雨松

◢ 猜你想看↓↓

张文宏一句话冲上热搜!“控制住全球疫情,基本上要两年左右”

太疯狂了!上海电影节开票:300余部电影,3分钟几乎“秒空”…你抢到了吗?

蔡徐坤最佳男歌手,《说好不哭》年度金曲…东方风云榜揭晓→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下载上观新闻APP

嘿,星标我们了吗?


“嗯,这篇正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